中国足协副主席李毓毅刚刚在央视表示,中国足球的落后主要是中国足协管理上的落后,工作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职业联赛就又要改规矩了。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中国足协已经拟定了《2018年中超、中甲联赛外籍球员注册报名人数规定》草案,将于近期下发各俱乐部征求意见。对比之前的方案,变化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场上必须始终有至少一名U23球员,二是中甲出场外援人数减为2人。提前小半年知会俱乐部,看上去还不算太滞后,至少,比年初突击推出新政强得多。但前几个月刚刚宣布的规则又要调整,缺乏严肃性;有可能给中甲俱乐部带来人为的损失,依然属于“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
1月中旬,足协突然推出联赛新规,打了各中超俱乐部一个措手不及。当时,外援引进工作已近尾声,却被告知出场外援名额少了一个,俱乐部为此蒙受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各队的备战工作也被打乱。至于U23规定,则在联赛中遭到了技术性抵制,因为麾下没有可以胜任主力的U23球员,不少球队只能在上半场就匆匆换人。4个月后,足协又于深夜发布新政加强版,要求从2018赛季开始,中超、中甲U23球员的累计上场人数必须和外援出场人数相同。足协在通知中表示,将会制定完善具体实施办法,望各俱乐部提早准备,届时认真贯彻落实。
才又过了两个半月,酝酿中的具体实施办法就又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场上必须始终有至少一名U23球员,和U23球员出场人数与外援持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实际上,5月下旬发出的那条通知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漏洞,将U23球员和外援在人数上挂钩,意味着原有的外援出场名额限制可以被突破。在规则的制定上如此不严谨,实在匪夷所思。现在,原则性的通知又要被推翻,更暴露出了决策的随意性。而将中甲出场外援名额削减为2个,则与年初削减中超外援名额一样,人为损害了俱乐部利益。虽然这次打了提前量,但如果一家中甲俱乐部现有的3名外援明年都在合同期内,无异于花大价钱买了板凳。
中甲限制外援是大势所趋,相比于更应该追求观赏性的中超,中甲需要为本土球员留出更大的锻炼空间。只是,因为缺乏“前瞻性和预见性”,总是临时修改规则,难免为人所诟病。至少,足协应该为各俱乐部预留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调整。至于关于U23球员的种种规定,不管怎样修改,都违反规律。一名球员能否首发,能否出场,取决于他的能力而非年龄。最重要是,规则一旦制定,绝不能反复修改。政策面的摇摆不定给联赛带来的损失,要比俱乐部在外援身上花的冤枉钱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