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法国之前,每个人都对法国大餐充满了期待。如果说这个地球上还有可以和中餐比肩的美食,唯一的答案只能是法餐。作为一个由小资女和文青女组成的小团队,本来以为我们早已经有了半个西餐胃,谁知道,一趟短短十五天的法国行,竟然让我们怀念起了绵阳米粉、军屯锅盔,还有青石桥的肥肠粉......于是相信了一个理论:永远不要以为有什么美食(包括骄傲的中华美食和法式大餐)能够征服全世界的胃口,每个人小时候吃什么会决定一辈子的食物风格,那是家乡的味道,不只是情感的选择,也是胃口的选择。
于是你可以理解,当我们在里昂老城的小巷里,忽然撞见一口“火锅”时,该有多么惊奇和喜悦。
这是一家位于老城圣让大教堂旁边小巷里的“Bouchon”。所谓“Bouchon”,在法国其他地区,或许是“瓶塞”的意思,但在里昂,却是一个有魔力的词,特指那些风格简单、气氛友好、经营传统里昂菜的小餐馆。
那天,经过小巷时,这么一家Bouchon铺着红白格子布的露天餐桌上红艳艳的“火锅”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眼球。在法国十天,难有热汤可喝,更是久违辣椒的滋味,所以这一只看起来热腾腾、火辣辣的“锅子”立刻就勾引了我们的味蕾。
找来老板一问,原来这个叫做“勃艮第火锅”(fondue bourguignonne)。主要的做法是将切成小方块的新鲜牛肉用长叉叉好,放在油锅中烫得五分熟,就可以吃了,烫好的牛肉蘸着酱料吃,酱料在勃艮第火锅中很重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口味的好坏。整个儿看起来真跟我们的火锅有几分相似,当然,那锅中的“红油”并不是四川火锅里的“红汤”,它看着很辣,但其实不辣,而是很香。不知道放了些什么香料,我们不但烫了牛肉,还把自己买的全麦面包扔进锅里,吸饱了汤汁,这不就是一种没有鱼的“马赛鱼汤”嘛(关于马赛鱼汤的吃法,请看《火车环法十五天(9):马赛,是一种风情》)。
火锅之外,我们还点了里昂著名美食,鱼肉丸子(quenelles)。位处隆河、索恩河交汇处,里昂自然不缺少河鲜,以鱼肉为原料的料理中最具人气的听说是白斑狗鱼肉丸子,我们点的这份焗烤鱼肉丸子,由面粉、奶酪和鸡蛋裹上鱼肉,打成浆,再制成丸子,上烤箱焗烤。不过由于不懂法语看不明白菜谱,所以不知道是什么鱼,味道清淡中透着鲜美,感觉很不错。
不过,在里昂,真正不可或缺的主菜原料并非鱼肉,而是西餐里比较少采用的猪肉。里昂人喜欢吃猪肉,除了最经典的各种肉肠之外,猪头、猪脚、猪内脏也都吃,这一点跟咱们中国人没什么区别。猪肉可以说是里昂美食的灵魂,而且各个Bouchon里的猪肉肠都是自家制作的,口味上独具特色。传统老店Chez Paul就是这样一家以猪肉为主打食材的Bouchon。
在Chez Paul就餐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
这家店位于沃土广场旁边一条安静的小巷里(11 rue Major Martin),也是一家红白格子桌布的家族老店。中午时分,客人并不是很多,只有七八个老人在聚会,角落里一对儿老年夫妇,更加为老店增添了几分家庭气氛。
(一只小猪在前台迎接食客们)
接待我们的是一名表情严肃、手脚麻利的中年男人。打开菜单一看,全法文,头痛,掏出法语词典,我们准备慢慢研究一番,咦,“消防员的工作服”?“纺织工人的脑髓”?这都是些神马东东啊?正迷惑间,急性子的中年waiter已经开始催促点单了,既不同于大多数法国餐馆里侍者的彬彬有礼,也不同于敝国国营老店里服务员的冷淡傲慢,这位bouchon里的先生带着南法乡村老爹典型的特质:固执、严肃、骄傲,仿佛家里最拥有权威的那个当家人,乍看起来好像不够“顾客至上”,但我想,这大概就是bouchon的主人对自家老店和美食充满自豪的一种表现吧。
在“老爹”虎视眈眈的盯视之下,以及一窍不通的法文面前,我们败下阵来,干脆直接点了四个套餐,其中我点的是一套“本店特色”。一切都交给 Chez Paul 吧,看看这家LP上“令人难忘的”的推荐餐馆能提供什么样的美食。
点完单,很快,“老爹”端上来五个盛得满当当的大海碗,砰、砰、砰、砰、砰,全部堆在我面前,示意着:“这些是你的...前菜。”偶麦噶得!这这这......一大碗肉,又一大碗肉,一大碗黄豆,又一大碗绿豆,还有一大碗猪肝一样血红的东东......都是我的、我一个人的,而且只是前菜??快要晕倒的我向老爹投去战战兢兢的求助目光,而老爹则用凌厉的眼光催促我,“快吃吧!快吃吧!”
大眼瞪小眼一番后,老爹似乎发了善心,比比划划一番,终于让我们明白,原来这是一种自助式前菜,五个品种的前菜,想吃多少舀多少,管够!大松了一口气的我,小心翼翼各盛了一大勺到自己盘子里,老爹这才终于收走了吓死人的大海碗。
经过这一番惊吓之后,说实话,前菜什么滋味,反倒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
吃罢前菜,主菜上桌。在我们瞎点之下,主菜有两份猪肉(一份排骨、一份猪肉肠)、一份牛舌和一份鱼肉,配菜包括整只的土豆和大盘的绿豆,每一份体量都颇惊人,完全不符合我们在国内时对法餐精致、考究的高大上印象,而是绝对的乡村粗犷、朴实风格。尽管不精美,但口味却是很不错,奶酪的分量远远少于其他地区的法餐,只这一点就更符合咱中国人的胃口,猪肉和土豆炖得粉糯绵软,也很入味。唯一的问题就是,对于我们四个女人来说,太大份儿啦!实在是吃不下了......
这时,坐在我们旁边一桌的那对老年夫妇,喝完了一瓶红酒,又点了一瓶。看到我们侧目而视,老爷爷比了个手势,向我们推荐起了这酒,这情景忽然让我们想起了LP上关于里昂美食的一段评论:“(在里昂,)一次绝对令人难忘的美食体验从开胃酒开始,不必费劲地看酒水单,只需简单点上一壶当地的Brouilly即可。......每当11月的第三个周四的午夜钟声敲响时,全法国乃至整个世界都在以各种方式为第一瓶闪着鲜红光泽的博若莱新酒的开启而欢呼雀跃。”莫非......?一问之下,老爷爷用拖长的口音一字一字告诉我们:“B-roui-lly!”果然,这个厚酒瓶里装着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博若莱(Brouilly)!
赶紧点上一瓶尝尝吧......汗,对于酒盲的我们来说,其实什么样的葡萄酒都是一个味儿。但是,点上这么一瓶博若莱,旁边的老爷爷向我们树起了大拇指,而严肃的“老爹”也向我们绽开了欣慰的笑容,原来,在里昂,获得老饕们认可的最佳敲门砖就是,来上一瓶博若莱吧,朋友!
饱餐之后,Chez Paul 的甜品也如前菜一般粗犷:一份酸奶和冰淇琳之外,又是三个大海碗端上来,一大碗蜜枣,一大碗好像醪糟一样的奶制品,还有一大碗芒果色的糊糊,完全不是通常法餐里那种精美型的餐后甜点。虽则粗犷,味道却相当不错,甜点,始终是我在西餐里最喜欢的好东西啊。
里昂传统美食这种质朴的风格,或许来自于里昂小餐馆里独特的妈妈厨师们。一个世纪以来,这些从未经受过正规训练、却将一生奉献于厨房的女性们,以她们捍卫经典传统美食的力量,成就了里昂的烹饪声誉,帮助里昂成为法兰西的美食之都。Chez Paul的主厨也是这样一位妈妈,60余岁的Josiane Chanaux,不过遗憾的是,今天我们无缘见到这位时尚的大妈,只能在餐馆的墙壁上看到“妈妈”和孩子们的全家福。
酒足,饭饱,微醺中告别了 Chez Paul。这顿午餐绝对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经历,它让我们见识到了完全不同于一般印象里的法式大餐,代表着南法乡村的质朴和慷慨,代表着里昂这个美食之都的传统和经典。因为这些家庭风格的bouchon的存在,里昂人骄傲地宣称,“美食之都”前面那个定冠词,就是唯一的意思,唯一的,美食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