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突尼斯,三毛的雨泪相思

  “在阿拉伯风格的艺术作品中,最主要的颜色有四种:黄色、蓝色、白色和绿色……”

  这四种色彩,在突尼斯,一一能够寻到

  突尼斯的黄

  黄色,是突尼斯最主要的色调,是搭建起老旧清真寺的黄褐色石料、是国菜couscous里的金黄面粒、更是思念化作的枯黄色沙砾

  作为穆斯林国家,突尼斯遍地清真寺,最大,最为重要的,是位于中部城市凯鲁万的大清真寺

  公元703年,来自东方的阿拉伯人征服了今日突尼斯的全部疆域,作为一支远征的部队,长途跋涉,供给是最大的障碍。旧时战争大多如此,走到差不多的时候,就开始着手建立城市,一来是作为进一步扩张的补给站,二来是作为文化的种子,将自己的语言、艺术、宗教一股脑在当地兴盛起来,通过武力征服敌人,再依赖智力同化敌人。这一点上,阿拉伯人丝毫不比罗马人逊色,在突尼斯的中部—凯鲁万修建起阿拉伯人的第一座城池,等城市修建的有了大致的模样后,忙不迭的把清真寺也盖了起来,不仅要盖,还要盖的好,盖的惊为天人,让这些本地的住民们看到阿拉伯人的雄厚实力。凯鲁万的大清真寺,时至今日依然是突尼斯境内最大的清真寺,几乎在所有有关突尼斯的宣传资料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清真寺的主体全部由黄褐色的砂岩堆砌而成

  凯鲁万在地理上扼守南北交通,战略意义至关重要,这里什么都还好,就是物资实在缺乏,建筑用的砂岩,绝大部分需要在外地切割好再运送过来,不少砂岩石块的上面还留有拉丁语的雕刻,用来记录取料的地点,要是多留点心,或许能成为不错的景观,可惜当时负责建造的工人们,文化水平实在不高,就连拉丁语书写的正反也分辨不清,以至于不少石块的码放都颠倒过来,对有强迫症的游客们不是那么友好。

  石料匮乏倒还是小事,凯鲁万地区最缺少的要算是降水,一年的降水下来,也不够好好滋养土地。因此,这里的建筑在修建时大多都考虑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大清真寺在建造时有意将广场中心的地面砌的低一些,雨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自然汇聚在广场中心的石槽内。石槽的边缘还有专门用来盛水的杯子,雨水最先是流到杯子里,等到满了,(刘行Pietro)溢出进石槽,再被回收利用作为日常生活用水。这杯子里的水,则是用来在礼拜前净身使用,丝毫不会浪费

  突尼斯的各种物资相对都比较匮乏,农作物的种类并不算多,每一餐可见的蔬菜种类用屈指可数,土豆、番茄、青椒、胡萝卜、再加上偶尔出现的绿叶菜,组成了突尼斯人家最常见的一餐

  就靠着这么几种食材,质朴的突尼斯人组合出了引以为豪的国菜Couscous,金黄色的面粒垫底,上面配上一条青椒、一条胡萝卜、大滚刀块的土豆,再有炖制成的大块羊肉和鸡蛋,简简单单,营养搭配却很丰富,一份Couscous,姑娘家是没办法吃完的,真要一份下去,一整天都不需要再吃些什么了。单单一份Couscous上桌,即使本地人也无法轻易爱上它们,在食用的过程中,还要在上面浇汁或是加上几大勺的辣酱。这辣酱也很有讲究,选用当地的红辣椒磨成辣酱,不加多余的辅料,没有我们常吃辣酱的那股咸味,食用时往辣酱里倒上满满一层的橄榄油,稍微搅拌,整个香气挥发出来,不仅拌在Couscous里,品用其他食物里时也都会放一些,就连餐包也不会放过

  突尼斯的黄,最具名气的,自然是南部的撒哈拉沙漠,接天连日的黄,无边无垠。前些年整天还诗情画意的年龄,不可避免听说过三毛,那思念化成撒哈拉,留下了种子,总想要亲自去看看,看看那思念有多真、多深

  从被誉为“撒哈拉门户”的杜兹(Douz)出发,半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就能看到沙漠的模样,边缘的沙漠还能看见不少的植物,向导说,真正的撒哈拉还有很远,还需要几个小时的时间才能算是到达沙漠,现在眼前的这一片,只能算是沙地而已

  从这片沙地,再开大概3个小时的时间,路上的沙地逐渐变成了沙丘,仅剩的那点绿色的植被也不见踪影,这才真正有了撒哈拉的样貌

  时间并不充裕,撒哈拉的探索,也只是到这腹地就浅尝辄止,朋友说,在后面的沙漠里,有些高耸的沙丘数十米高,接连无垠的沙丘中间,还有绿洲和温泉,不知是否还有机会去看看那里的样子

  在这腹地,有一处帐篷酒店,住宿也选在这里

  帐篷酒店的全名叫做火星帐篷酒店,名字是老板的女儿起的,想必是个热爱生活有富于幻想的姑娘。酒店实际上是十数个大型的帐篷营地,外层被风沙磨损出老旧的样子,和这沙漠融为一体

  酒店的老板是个极会生活的人,在这沙漠腹地,缺水、断电、更没有信号,每晚都要依赖烛台微弱的光亮来照明。哪怕是这样窘迫的条件,晚餐却依旧坚持全餐供应,沙拉、汤、主菜、甜点一个也不少,就着烛台羸弱的光芒,倒也十分浪漫。吃过晚饭,走出餐厅的主帐,漫天的星河浮现出来,密密麻麻的分不清星座。逐渐适应了夜色,星空也更加清晰,黄道上的星座们清晰可变,再仔细一些,还能看到人造卫星快速滑动的踪迹。由于是在冬季,银河的角度并不算好,背向营地的一侧,没有太能拍出感觉

  围坐在篝火旁闲聊,听老板说,每隔一年,会邀请来自法国和意大利的音乐家们,携带繁重的大提琴、钢琴等乐器驱车来到沙漠腹地,举行一场小型的音乐会,只对老板熟识的朋友们小规模开放。逢情人节的时候,还会把所有的帐篷摆成心型模样,各自的门前点上烛台,再用油灯摆出一条通向远处沙丘的灯路,只是想想,便觉得浪漫异常,即使初次见面的男女,也难免要坠入爱河

  突尼斯的蓝

  突尼斯的蓝,是天空的蓝,是地中海的蓝,更是那些附在白墙上的蓝色屋顶与门窗

  蓝白小镇(Sidibousaid),屹然矗立在突尼斯市郊的海岸线上,乍一看,不免联想到更为闻名的圣托里尼,心想着质朴的突尼斯人竟也有这不厚道的一面,要照搬人家的色彩,山寨出圣岛的模样

  然而,事实上,这蓝白小镇有着千年的历史,细想也难怪,面着深蓝的大海,难免对蔚蓝产生信仰,用最喜欢的色彩粉饰房屋,并不牵强。况且相比圣岛而言,这里的游客实在少得可怜,走在路上的大多是当地的居民,偶尔几个亚裔的面孔走上大街,总能引起一阵骚动,出不了几步就要被当地的年轻人拦下合影留念,那场面,和一线明星的待遇也丝毫不让

  这蓝白小镇,因热情善良的人们,好感倍增

  从突尼斯出发,向东一路驶到斯法克斯(Sfax),海岸线上尽是类似的以蓝白双色为主色调的房屋,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大多是普通的人家,放学后的孩子们在门前打打闹闹,遇见黄皮肤的陌生面孔,径直迎上来,拉拽衣角,要求合影留念

  突尼斯的白

  马赛克发源于现今意大利的拉维纳(Ravenna),随着神圣罗马帝国的无敌铁骑传到了位于地中海南岸的突尼斯,乍看到马赛克壁画的突尼斯人,不禁眼前一亮,心想这东西正经不赖,技术含量不高,看起来却很有品味,马赛克自此在突尼斯流行起来,皇宫贵族,地方富贾,甚至是富裕点些一般人家,都要弄上几块,彰显个人不俗的艺术品味

  马赛克的作品中,白色是底色,衬托出其他的色彩

  之所以选用白色作为底色,源自马赛克多选用大理石,天然的大理石呈灰白色,具有刚性好、硬度高、温度变形小,不仅作为装饰材料,还可以作(刘行Pietro)为建筑材料来使用,使用起来没有太多的讲究,不少人家干脆将马赛克的壁画直接贴在外墙的立面上来使用

  上等的马赛克壁画需要大量彩色的矿石薄片进行加工,色彩艳丽,精美绝伦,但这些彩色的矿石在突尼斯相对稀缺,大多数的作品只能根据大理石自身色彩的明暗勾勒出不同图形,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马赛克壁画的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繁复的人物、神相图案逐渐被简单的象形符号所代替(在穆斯林的画作作品中几乎没有人物形象出现),上等的马赛克壁画中的颜色也减为黄、蓝、白、绿四色

  突尼斯的绿

  行前,对于突尼斯的印象还很模糊,由于一行的重点放在了撒哈拉,先入为主的在脑海里浮现出一片荒芜的沙漠景象,突尼斯,大概最缺乏的就是绿色

  北半球一月的深冬里,公路两旁还绵延着油菜花田,浓郁的墨绿色里是大片鲜黄色的油菜花,要不是一旁坐着满脸络腮胡的向导先生,实在是像极了青海湖周围的景色

  整个突尼斯的北部,郁郁葱葱,并不缺乏绿意,哪怕是在南部的撒哈拉沙漠深处,也还有数片绿洲隐藏其中

  从酒店的落地窗俯看市区,绿色的植被占去视野大半

  所有的绿色植被作物里,有一种最为常见

  不论城市或乡村,道路两旁都会一排排中上椰枣树,高一些的能有数十米,哪怕矮一些的,也有5、6米的样子,扁平的叶片四面八方野蛮生长,形成大片的树荫

  一月份大概正是椰枣成熟的时候,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贩卖椰枣的摊子,走在路边的树荫下也能发现不少大颗饱满的椰枣,但味道远远不能和精心种植出来的相提并论

  突尼斯最常见的椰枣呈半干燥的状态,乍一看有些皱皱缩缩的样子,果肉深棕色里微微透出一点红色来,每一颗的个头都不小,大概有大拇指的大小

  突尼斯人几乎每一餐都会有椰枣的影子,从早到晚,每一顿正餐的餐桌上都会放上一叠椰枣作为饭后的甜点,平时的时候也会随身带上几颗作为零食食用

  好的椰枣靠近南方,甜度更高,价格相对也要便宜一些,每公斤的价格大概20元人民币左右,比北方的大城市要便宜接近一半

  旅行在突尼斯,四种色彩交替发生,前一日还是雄伟的巨石堆砌成的罗马式斗兽场,后一日就变成了爱琴海风格的蓝白小镇,每一天都有不同的风景,每一天都充满期待。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