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去寻找阿诗玛的故乡,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一提起阿诗玛,许多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美丽善良的彝族撒尼姑娘阿诗玛,为了爱情和幸福,不向恶势力低头,最后化为一尊石像,天天翘盼着心爱的阿黑哥归来。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改编成电影《阿诗玛》后,作为追求坚贞爱情和自由幸福的象征,阿诗玛的故事得到广泛传播。

  阿诗玛,一个名字,一个故事,一种美丽,一种精神。 笃实和冷峻的石林因为阿诗玛而柔美迷人,热情的撒尼人因为阿诗玛而骄傲,瑰丽的云南因为阿诗玛而传神,古色中国因为阿诗玛而浪漫。

  在小石林内,有一泓湖水碧波粼粼,湖畔屹立着一座独立的石峰,每天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前来观赏、留影。那颀长高挑的身段,风姿绰约的动人体态,还有那包头衫,身后的背篓,多么像一位彝族撤尼少女啊!这就是著名的阿诗玛石峰。

  《阿诗玛》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歌舞片,将云南的绚丽色彩涂抹在中国人的黑白记忆中,改写了中国人茶色的视线,也造就了一个新神话。如今,她的名字早已跨海越洋,为世界各国人类学家、民族学家及海内外游客所熟悉。

  《阿诗玛》是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口头流传的美丽而富有特色的长篇叙事诗,撒尼人称为“我们民族的歌”。叙事长诗《阿诗玛》,塑造了一位美丽、勇敢、坚贞的撒尼姑娘形象。长诗浪漫而充满神话色彩,向人们讲述着撒尼人眼中的善与美、智慧与力量、勤劳与勇敢。

  多少个世纪过去了,阿诗玛的传说已成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丧礼节以及其它风俗习惯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而“阿诗玛”已化作石林深处一尊石像,静静守望着热情善良的撒尼人,在岁月风雨中凝聚了撒尼人对美好的向往。

  漫步石林,你还可以听到当地民间歌手所咏唱的:“十二崖子上,站着一个姑娘,她是天空中一朵花,她是可爱的阿诗玛”。

  美好的事物总是孕育在美丽的地方,“阿着底”传说就是阿诗玛出生的地方,彝语意为:“人们向往的美丽、甜蜜、幸福的乐土”,是撒尼人心中的“世外桃源”。

  “阿着底哟是个好地方,高高的青松树长满了山岗,长湖的湖水哟又清又凉……”“一部电影《阿诗玛》,让撒尼人心中‘金子般美丽的姑娘阿诗玛’出生的地方——‘阿着底’传遍了五湖四海。”虽是文学作品,但文学的真实来自于生活的真实,早在电影《阿诗玛》产生之前,阿诗玛出生和生长在阿着底的传说,就已在彝族撒尼人中广泛流传。

  美丽富饶的阿着底位于举世闻名的云南石林,传说中美丽善良的阿诗玛就诞生在此。以前,阿着底因为阿诗玛吸引着远近游客,今日,再度吸引人们目光的是丰富多彩的彝家乐旅游项目和色彩鲜艳、线条粗犷、古朴典雅的撒尼族民间刺绣。

  平坦的柏油路在绿色的山间十分显眼,一直通向一片飘着民族画的海洋。近了才看清楚,其实那画布就是彝族民居的墙壁。

  整个村子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错落有致的屋舍,在袅袅的炊烟中更显得宁静。阿着底村的房屋很有特色,几乎所有屋舍临街的墙壁上都绘着以阿诗玛叙事长诗为蓝本的彩画。如阿诗玛和阿黑哥依偎着骑在马上,沐浴着温暖的阳光,洋溢着幸福的微笑;阿诗玛在夜里做梦,梦到自己与伙伴快乐地跳着大三弦舞。

  画作广泛表现了撒尼人耕种、劳作、婚嫁、祭祀等方面的生产和生活场景。从这一幅幅的画中你可以了解到彝族撒尼人生活、生产的方方面面,看出彝家人的勤劳和善良。这些画作都是周边的农民艺术家在农闲时创作的。他们扛着锄头下地时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拿起画笔创作时,也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家。

  这些风格独特、色彩浓重的绘画描绘了彝族撒尼人的悠久历史和风俗文化,展现了石林“现代民族民间绘画之乡”的神奇魅力。在村子里边走边看,像是行走在一座民俗艺术博物馆。

  阿着底村口的两棵高大的棠梨树挂满了果实,树下面是一个半圆的池塘,塘边的撒尼人洗着衣衫。阿着底的风哗哗吹过青松林,阿着底村口的潭水碧如玉,阿着底的孩子眼睛又黑又亮,好像都是《阿诗玛》诗句里的韵律与节拍。

  阿诗玛的故事活在撒尼人的叙事长诗中,阿诗玛的爱情明明白白画在阿着底一面面赤褐色的山墙上。在他们心中,远古时期的撒尼人就无忧无虑地生活在这里,阿着底是个美丽的天堂。

  阿诗玛曾经是历久不衰的爱的符号,她让一代人怦然心跳并为她缠绵悱恻,阿诗玛的情愫,阿诗玛的归宿,都给人留下淡淡的愁绪,这愁思又像是蜜糖抽出的长丝,把你紧紧地缠绕,苦中有绵绵不绝的甘甜。

  乡村位置

  阿着底村隶属于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长湖镇宜政村委会,属于山区。阿着底村位于石林彝族自治县东南部,省道“昆泸公路”经阿着底边而过,交通十分便利。距离县城11公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