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维尔纽斯老城感受宗教建筑的魅力

  ——波罗的海三国旅行之十三

  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和拉脱维亚首都里加旅行时,两座古城内接踵而至的教堂已经让我震撼了。到了维尔纽斯,不大的城市竟然有40多座各类宗教教堂,在古城转了两天,好像每条小街上都能遇见。维尔纽斯老城在欧洲城市中被称做巴洛克风格建筑的代表,教堂建筑也恰到好处地融入了整座城市的建筑风格中。除了上一篇游记里介绍的圣安妮教堂为哥特式建筑之外,其余教堂都是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当然,个别教堂也带有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下面我附上了20多张照片,都是维尔纽斯老城里的教堂,只有一座不是巴洛克风格建筑。)

  下面这座教堂是东正教堂,它的建筑风格带有新古典主义的味道。

  下面这个建筑是一个破败的教堂,依然是巴洛克风格建筑。

  下面三张照片这座教堂是一座非常小的教堂,外立面体现了哥特式风格,但内部装饰以及祭坛完全是巴洛克风格。

  在欧洲各国,最具代表性且广泛流传的建筑风格就是哥特式和巴洛克式。有朋友可能会问,这两种风格的建筑怎么区分呢?我理解,最根本的区别应该是建筑结构的不同而衍生出的外形不同。因为本老头没学过建筑,对建筑结构和建筑美学一窍不通,理论上解释我无能为力。但如果用一种“俗”的办法来区分,哥特式建筑的最大特点应该是“高耸入云、纷繁复杂、鳞次节比的教堂尖顶,绝大多数教堂外立面都有直线与曲线的完美结合”。而巴洛克式建筑的最大特点应该是“横梁立柱及门楣窗楣的雕花和人物雕塑美轮美奂,外立面平整光滑、色彩艳丽”。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理解。如果朋友们到欧洲旅行,又对美妙的教堂建筑感兴趣,不妨在深入研究,与朋友们分享吧!

  下面这张照片是维尔纽斯市政厅。

  立陶宛,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苏联人,德国人,波兰人,三番五次地抢夺这个地方,1991年彻底独立后才步入发展的快车道,20多年让这个小国有了立竿见影的变化。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一样,立陶宛也是将苏联的旧有制度彻底抛弃。加入北约和欧元区之后,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但它的历史欠账太多,我们在“香港饭店”吃饭时,那位兄弟告诉我,他的员工每月开支才350欧,说明立陶宛的消费水平非常低,但有一个好处是,除了吃的用的,其他全部由国家解决,无论是看病、上学,如果生的孩子多,住房也由国家安排。那位兄弟告诉我,立陶宛人基本没有存钱的。

  下面这两张照片是立陶宛总统府。

  这篇游记我还是想继续讲讲教堂的故事。下面这些照片是维尔纽斯唯一的一座犹太教堂,离我们住的家庭宾馆只有步行3分钟的路程,我6次经过这里,教堂的门都是锁着的,我是真想看看教堂里面到底什么样。

  在历史上,维尔纽斯曾经有一个广为人知的绰号:“立陶宛的耶路撒冷”。但今天维尔纽斯的犹太人已经少得可怜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维尔纽斯拥有数目庞大的犹太人口,据说是全世界学习摩西五经的中心。当时,犹太教教徒中的主要学者绝大部分都集中在维尔纽斯。19世纪末,维尔纽斯的犹太教堂数量达到105座,在全世界的犹太人中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维尔纽斯犹太人生活在二战犹太大屠杀期间彻底被摧毁,几十万犹太人被屠杀。老城里的一个小广场上有一座铜像,媳妇告诉我,那是一位犹太人的领袖。我想,这应该是维尔纽斯人为纪念死去的犹太人而立的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