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了,一个清末状元的纪念馆 这么多中国第一

  春阳和煦、风柔日暖,我走进了位于海门市常乐镇的张謇纪念馆。

  这是一座灵秀的江南园林,古朴凝重的建筑,曲径深幽、小桥流水的诗意,一进来就让我感觉这个纪念馆与众不同。

  走进院子,正对大门的砖砌壁照上刻着张謇的语录,文字通俗简洁,意思却很深刻,让我驻足感悟了许久。

  壁照后的殿宇门头挂着“张公祠堂”横匾,殿堂正中是一尊张謇的坐姿铜像,背景是张謇所写日记的手迹,这字书写得绝对属于书法大家的风采,又让我赞叹不已。

  走过小石桥,迎面是一座民国风格的青砖建筑,“张謇纪念馆”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是国人都熟悉的字体。要说我刚看到大人物写题字时还挺不解,但参观完后,个中缘由就全明白了。

  说实话,没来海门之前,我对海门并不了解,不知道这座小城是因为一个叫张謇的人,而让中国不能忘记,并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走进纪念馆大门,展厅正中是一组西洋风格的门楼,在蓝天白云的棚顶映衬下,张謇的半身铜像显得非常突出。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1853年5月25日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市常乐镇,清光绪二十年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但张謇不仅仅是一个晚清的状元,应该说他更是一位“状元实业家”、“状元教育家”。在国穷民弱、列强觊觎的时代,他提出"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走上了实业兴国、教育救国之路。被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赞誉为“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人间精英。

  张謇自幼就有着远大的抱负,张謇孩提时,先生即兴出联:“人骑白马门前过”,张謇接口就应:“我乘金鳌海上来”。一种成就伟业的气度,一腔报国图兴的胸怀,至今仍被世人传咏,激励着一代代南通人奋发向上。

  张謇常说,一个人办一个县的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的事,要有一国的眼光;而办一国的事,就要有世界的眼光。这种思想,自始至终贯穿在他兴办实业的过程中。

  他敏锐地察觉到,大清当时从国外进口最多的就是棉铁,仅这两项,每年2亿两白银,比什么赔款都厉害。因此决定办纺织业来抵御外国的经济侵略。

  为了解决原料供应问题,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通海垦牧公司,招募农场工人,设置董事会。张謇虽从未出过国门,竟能使用西人的公司制来经营企业,这在中国是前无古人之事。

  这位是江石溪,张謇创办大达轮步公司后,聘请他任公司协理,以其社会威望,保证了航线的畅通。

  为了培养科学等方面的人才,张謇他又积极兴建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就是他所创办,今日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河海大学的前身也都与他有关。

  姚蕴素(范曾的祖母),曾积极参与筹备并在通州女子师范学校担任校长十余年。

  张謇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博物馆——南通博物苑,还建立了军山气象台,此外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盲哑学校等。他带领民众,对南通的旧城进行合理的改造,完善公共设施和发展商业金融、娱乐休闲、餐饮旅馆等服务业;在南通新城区,他修建了5个公园,美化了城市环境。

  这是张謇与孙中山互赠的题字照片。

  张謇无愧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拓者,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

  “张謇的事业虽然在南通,但他的终极关怀却在全国。因此他不仅属于南通,而且也属于中国,平心而论,在近代中国,我们很难发现另外一个人,在另外一个县,办成这么多事业,并且对这个产生这么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曾说过:“中国的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张謇在诸多领域建树非凡,创立了重大“全国第一”,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功勋卓著,为后人留下了很多有益的事业。

  直到今天,张謇的名字仍与南通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我走在南通的城市和山水之间,处处能感受到张謇的福泽。

  应该说是张謇使南通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城镇成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商埠和文化中心。一条如诗如画的濠河照映出南通的历史,吟唱着张謇的传奇人生。

  【三姐姐温馨贴士】

  海门张謇纪念馆地址:海门市常乐镇状元街东首,从海门汽车站坐1路公交车至终点站即到。

  开放时间:8:30—17:00。

  【作者简介】三姐姐: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专栏作家、旅行家。新浪微博 @三姐姐视界 ,微信公众号:三姐影话。

  【版权声明】本图文版权归三姐姐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商用。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