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递看皖南古村落为什么保存完好

  春暖花开后,连续几次游走在皖南古村落,不但深深喜爱上了山柔水润的皖南腹地,对徽州文化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早已尘封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徽州,之所以至今让我们传诵缅怀,探寻不休,与其保存相对完好的古建筑分不开。

  西递是众多皖南山岳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古村,处在黄山黟县古徽州深处,四面环山中的一个小盆地,两流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成潭。

  整个村子在群山的包围中呈船形,进入山坳的路口有茂密的森林,村中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群,就像一间间船舱,远离大海,连绵起伏的山峦却如大海的波涛,村落是一艘不沉的历史航船。

  村中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逐水而居,溪流从房前屋后环绕穿行,蜿蜒的青石小径顺着水流走向铺就,入村和出村的路径只有村里人最懂,而外人往往容易迷路。

  远离城市的喧嚣,山里人自制的食品穿街走巷,传统的售卖方式一直在这里延续。

  村边的泉水池,妇女们喜欢聚在一起洗衣服,有说有笑,拉着家长里短。

  春天的花草将古村包围,村民们在自己的房前屋后种植粮食、蔬菜、水果,饲养家禽家畜,河流冲积的小平原可以满足自给自足的温饱生活。

  历史上的人们为躲避战乱,许多人举家迁至皖南这片山多林密的丘陵地带,一个姓发展成一个村落,形成宗祠族群,如西递村大都姓胡,屏山村姓舒,卢村姓卢,木坑村姓傅。也正是这片四周合围的隐蔽性地貌,保存了族性的繁衍生息,人丁兴旺,使得徽州文化得以发展和传承。

  西递是一个由胡氏家庭几十代子孙繁衍而形成的古村落,其先本姓李,唐昭宗李晔的幼子,因避朱温之乱,由近侍郎胡三公护带至婺源避难,改姓为胡,取名昌翼。北宋年间胡昌翼之五世孙胡仕良由婺源去金陵途径西递时,被这里的山形水势所吸引,认定是一块极为难找的风水宝地,后来举家迁来西递居住,从而写下了胡氏家族壬派分支在西递九百五十余年繁衍生息的历史。

  和徽州地区其他大户人家大同小异,胡家从1465年起开始经商,加入到徽商的行列。他们经商成功后,回乡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再从经商转向官场,所产生的影响使村庄得到了发展。

  西递胡文光牌坊建于明万历六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胡文光登嘉靖乙卯科进士,先为江西万载县知县,后为胶州刺史,迁荆王府长史,授四品朝列大夫。楼牌通体采用当地的“黟县青”大理石雕筑而成,整个牌坊上下用典型的具有徽派特色的浮雕、透雕、圆雕等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来,造型庄重、典雅,石刻技艺出众,堪称明代徽派石坊的代表作。

  西递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多座明清建筑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

  位于胡文光牌坊西侧的“走马楼”,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当年西递首富胡贯三家族为迎接歙县的亲家、当朝宰相曹振镛的到来而突击营造的。走马楼分上下两层,粉墙墨瓦,飞檐翘角。

  “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奇花异卉、人物戏文,飞禽走兽,精美绚丽,飞檐翘角的绣楼,建筑别致,玲珑典雅,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精华。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体现了胡姓家族“退一步海阔天空”处事理念,忍让卑谦,低调的奢华。

  皖南山区有许许多多像西递一样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给了我们研究徽州历史发展的真实面貌和较完整的素材。西递2000年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春暖花开之际,也是皖南山区最美的季节,人们走进这片未经破坏的自然山水,探古寻幽,洗却尘埃,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南麂土著小贴士:

  交通:各地有航班到达黄山机场,高铁黄山北站。黄山市汽车站换乘到黟县的班车,每30分钟一班,票价12元,到达黟县后再乘班车至西递,每20分钟一班,票价2元。黄山高铁北站到黟县班车西递下车。黄山屯溪汽车站旅1路游巴士赴宏村,路过西递村,大约一个小时。

  门票:104元/人,学生证半价。

  美食:黄山臭桂鱼、毛豆腐。

  作者:南麂土著

  新浪微博:@南麂土著

  微信公众号:nanjtz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