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徽州,是与世无忧还是前世不修?

  皖南徽州一带,有一首古老的童谣,歌词似乎是这样的:“生在徽州,与世无忧,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乍一听,唱得好像是说徽州人家历代经商,自幼就有很好的生活条件,所以与世无忧,到了少年时期,就随着父辈外出打拼。后来又听闻,有一首诗是这样的:“前世不曾修,出世在徽州。年到十三四,便多往外遛。 ”

  细究不难发现,明清之际,徽州人民的生计实在艰难!“徽州介万之中,地狭人稠,耕获三不赡一。”(康熙《休宁县志·汪伟奏疏》)“民”可是“以食为天”的,连“食”都成了问题,岂不心生哀怨?由此就连极不合情理的“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也似乎变得符合情理了。这实在是环境逼迫使然。当别的地方十三四岁的孩子正在朗朗诵读或是在天真无忧地嬉戏时,徽州的孩子却被父母狠心地“往外一丢”了:丢出去当学徒,学做生意——小小年纪便踏上自立的征程,去经受风雨磨练,去接受生活洗礼。因此才有《弇州人四部稿》中的“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的说道。

  过去为了从商,也就有了“歙南真荒唐,十三爹来十四娘”的婚俗,以至“或初娶妇,出至十年、二十、三十年不归,归则孙娶妇而子或不识其父”(《魏叔子文集·江氏四世节妇传》)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如今的徽州,已不是过去万之中无人知晓连温饱都成问题的艰难村,早成为令人心驰神往的古镇乡村。徽州四季有不一样的美,我独爱冬去春来,油菜花盛开之时。金灿灿的油菜花,映衬着灰白的徽派建筑,参差错落的马头墙墙角,美得叫人心醉。

  这一次徽州行,目的地选择了黄脚下,黟县的西递。西递村,是徽州文化的精华,如果没有来过这里,恐怕也不好意思说体会过徽州古村落。这次来得稍早了几天,春味未浓,贴在门楣上的红纸,写满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的习俗也许改变了,不过走在村里,总能碰到古稀老人,他们从青石板路走来,走过了岁月的流逝。

  西递村内巷子交错相通,一不小心就会迷路。然而也不需要知道路,闻着香气便知道方向:巷子里总有很多特色的徽州小吃。

  艾叶粑粑,这种春天才有糕点,真是一口吃掉了一个春天。

  一定不能错过的舌尖上的美味,当数毛豆腐。毛豆腐是徽州地区的特色传统名菜,是通过以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由于豆腐通过发酵后使其中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特鲜。

  吃得不过瘾?那就找一家农家私房菜,点几道店家的拿手好菜,大快朵颐。

  徽菜擅用烧炖,讲究重色重味,用料大多为里食材,体现徽州人们因地制宜的烹饪技巧。

  很多菜,现在吃起来是美味,背后却有着故事。比如臭鳜鱼,据说是以前的县太爷喜欢吃鳜鱼,每次都从外面运鱼回来。可是高路远,有一次路上运输车坏了,鱼就坏了,并且发出异味。厨师灵机一动,为了免责,就把鱼腌了。没想到回来加以佐料红烧,县太爷一尝,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大喜。臭鳜鱼也就因此流传下来。

  西递村里的徽州故事,要说起来,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不妨找一家特别的精品民宿,留下来,听听徽娘的点点滴滴。

  时至今日,随着交通日益便利,生在徽州,即便谈不上与世无忧,也算是恬静生活,乐得怡然。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