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春天】雨中访千年古寺,一花一草皆有佛性

  古籍《增广贤文》有云:“世间好语书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

  连喜爱书画的宋徽宗赵佶,在一次画院的考试中都出过“深山藏古寺”的题目。

  此外,还有一首以《深山藏古寺》为题的诗作:“登临古寺前,小草何芊芊。云雾山间绕,孤峰耸碧天。野花红烂漫,茫茫树生烟。日落余晖后,声声响杜鹃。”

  由此可见,深山与寺庙的关联度有多高。而“深山”一词本身就有着“幽静”之意,传神地体现出中国古代佛学超然世外的精神信仰。

  在湖州的长兴县和平镇就有一座深山,里边也藏有一座千年古刹。

  一山一庙一井,一层花海一层色

  城山,也叫石城山,是长兴四大名山之一,是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和优美自然风光的名山。

  关于城山,有很多个传说,但时间过于久远,现在已经无从考证真伪。

  传说之一,西汉末年新莽时期,居民为避战乱,在山上垒石为城,因此得名城山,并以山为村名。

  传说之二,三国时期,吴郡乌程县人严白虎据此为城,与东吴大将吕蒙相拒。

  传说之三,农民起义领袖、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陈友谅的部下在此落草为寇,鱼肉乡民。时长兴宰丞归有光、吴承恩合力剿匪,保护一方平安。现在还残存有驽台、烽楼、走马埒等遗迹。

  我倒是更愿意去想象和相信,盗匪是听多了佛音袅袅,受到感化,化云水禅心,于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从此,守着一方纯净的天空,感知自然,看日落风清,山河寂静。

  相比于城山的来历,城山寺的史料记载和历史记录更完备一些,如明代诗人、佛教居士冯梦祯的《城山寺记》,明朝大学士朱国祚的《石城山毗卢佛像记略》。

  种种记载说明城山寺的历史渊源和根基甚是深厚,查阅相关资料后,对它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城山寺,始建于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也就是公元424年,称慈氏院,后称新安寺,距今约1600年的历史。唐武德年间又建寺,称清凉禅院,俗称城山寺。后屡建屡毁,到了明初重建,形成规模宏大、远近闻名的古刹。

  清凉禅院原有庙房30间,分上、中、下三殿,每殿各三间。门口大殿为毗卢殿,中为玉皇殿,后殿为祖师殿,东西各有九间一排偏屋,三殿间有四口泉水井,终年溢水,甘冽可口,大旱不竭。大殿前原有池塘两口,一口因年久失治,已淤塞;一口较大的面积约半亩,水清如镜,原为“放生池”。

  如今的清凉禅院后门,还保留有三口水井。听村民说,不管天有多干旱,井水却总是不见少。当地不少村民每天都会拿着水桶上山,打了井水回家泡茶或煮饭。我用水舀子拘了一口,泉水果真清凉甘甜。

  这三口井就如同佛前的一朵睡莲,听了很多的佛韵和禅理,也有了佛性,开始普度众生,滋养一方水土。

  沿途的山上种植有很多茶叶数亩,放眼望去,翠绿一片,与黄灿灿的油菜花形成鲜明对比,自成一景。在山道的两侧,还留有一些据说是元代雕凿的石刻造像。这些造像采用古代早期传统的勾线浅浮雕技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相比于它的艺术性,善男信女们更忠于自己的信仰。信徒们会隔三差五的在石像前上香磕头,问佛祈愿。

  因这一山一庙一井的存在和互补,村民们就习惯了如此这般介绍城山村——村里有座山,山上有座庙,顶上还有三口井。

  而城山村里的城山沟景区,茂林修竹,碧水清池,山水清远,风景独特,深受当地人和周边游客的喜爱。

  每年的三、四月份,粉色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和青菜花、洁白的萝卜花一起绽放,把整个景区装点得犹如一幅田园画,美不胜收。

  从庭院到田野,从桃花湖的河岸到山丘,漫山遍野的五彩斑斓,形成一望无际的绚烂花海。映入眼前的一层花海一层色的春日盛景,犹如陶渊明念念不忘的世外桃源一般。一如南宋方回写的《青菜花》一诗所云:“黄蝶似花花似蝶,柴门春尽满田春。”

  雨中访古寺,行看流水坐看云

  春分一过,南方开始迎来梅雨时节。淅淅沥沥的小雨,有时一下就停不下来,甚是恼人。但这种时候,空气清新、温润,很适合外出呼吸大自然的新鲜空气。而雨中爬山访清凉禅寺,将会是一个更有意境的经历。

  穿行在山林曲径,被雨水打湿的桃花更柔和、清美,白色的树莓花更加圣洁、脱俗。而雾气弥漫的山林与云海,如同仙境一般,看得见现在,看不到远方和未来。茶树和竹子掩映在云雾中,如同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禅意,等待着经历尘世浮华后,放下业障和贪嗔痴,找一只渡河的船,循着靡靡佛音而去,返璞归真,抵达禅的彼岸。此情此景,应了宋代禅宗修行的第一个境界:“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芳迹”。

  清凉禅寺前的桃花和海棠花,不知遗落在谁的墙院下,老了青砖,湿了黛瓦。黄色的院墙,掷地有声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大字,守护佛境的一对石狮,上善若水,随缘而来,随缘而去。此情此景,应了宋代禅宗修行的第二个境界:“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在佛的眼中,一草一木皆有情,在红尘中静待花开,静养心性,即可见佛。一如《六祖坛经》所云:“一切众生,一切草木,有情无情,悉皆蒙润,百川众流,却入大海,合为一体。”

  一把铁锁,寺门紧闭,僧人不知何处去。此刻,花落水无声,竹林闻鸟语,山寺钟声远。一纸对联,“学佛人多欢喜缘,读书世受和平福”书尽了宋代禅宗修行的第三个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绕到清凉禅寺的另一面,就看到了那三口听了1600年佛音,渐渐有了佛性的水井,充满了空灵和禅意,如同开悟了的佛前的那一朵睡莲和那一盏油灯。

  沿石阶而下,再步行二十分钟,就是清凉禅寺的新庙。途经竹林,再遇一对石狮。石狮守着的地方,前后就是红尘内外,一边是世间的执着和妄念,一边是心灵的菩提和禅意。只是红尘路上,风雨江湖,花落无言,流水不语。

  站在半山腰,清晰可见清凉禅寺的新庙。装潢一新的琉璃瓦,屋顶上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禅房窗户外悬挂着的空调,只此三样,让寺庙古朴清幽的意境瞬间化为泡影,再高深悠远的禅心也变得寥落寡淡。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老庙。虽然石墙斑驳,青苔遍地,还有少许老态龙钟。但它却承载了山水的天然气韵,蕴藏了岁月的慧根,居住着万千佛像、庄严妙法,浸染了佛的慈悲、禅机和菩提禅心。

  微风细雨,烟云雾海,莽莽青山,点亮一盏灯,待你如期归家。卸掉一路假装的坚强,掸尽厮杀江湖的风尘。世界再大,旅途再远,心总要留有一方栖所。安置你的红尘万丈,抑或是莲花净土。

  温馨小贴士:

  1、上香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2、拜佛

  (1)肃立合掌,两足成外八字形,脚跟相距约二寸,脚尖距离约八寸,目光注视两手中指尖。

  (2)右手先下,左手仍作合掌状,腰徐徐下蹲,右臂向前下伸,右掌向下按于拜垫的中央(或右膝前方),左掌仍举着不动,两膝随即跪下。跪下后,左掌随着伸下,按在拜垫中央左方超过右手半掌处。礼佛时,两脚尖勿移动或翻转。

  (3)右掌由拜垫中央右方(或右膝前方)向前移动半掌,与左掌齐,两掌相距约六寸,额头平贴于地面。

  (4)两掌握虚拳,向上翻掌,手掌打开,掌心向上掌背平贴地面,此名为头面接足礼。当头着地时,系以额头接触地面,并非头顶去着地。

  (5)起身时,两手握拳翻转,手掌打开,掌心向下贴地,头离地面或拜垫,右手移回拜垫中央(或右膝前方)。

  (6)左掌举回胸前,右掌着地将身撑起,直腰起立,双手合掌立直。

  【作者】韦宇教,旅行作家,出版散文集《愿无岁月可回头》。媒体撰稿人,搜狐旅游自媒体,乐途灵感旅行家,百度百家、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看点号专栏作家,驴妈妈旅游达人。独立摄影师。辗转流年,策马扬尘,心向远方,不问归程。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它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weiyujiao1985 微博:@韦宇教)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