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小平家乡,我们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

  近日,渝帆随乐途网到四川参加一个“发现广安之美”的活动,行程中我们两次去到了一个乡村景点参观,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该景区就是武胜县的下坝记忆,它是按照“保护老院落,挖掘传统文化,打造幸福美丽新村”的思路,对村子实施风貌改造,深挖民俗文化,打造出的不同年代的农村建筑展示群,同时也把不同年代的一些农村活动给真实再现出来了。

  在始建于40年代茅草房旁,看着这土阶茅屋,禁不住让人想起一句诗: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屋内整齐摆放着油灯、石桌、石凳、蓑衣等旧时生产生活工具,再现了当时的生产生活场景,将游客带进川东北农村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简单淳朴的田园农耕生活。虽然这样的房屋早已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之中,但看到这样的情景,还是能勾起很多儿时的记忆,毕竟在上个世纪末,在川渝一些乡村还是可以看到这些茅屋的。

  

  沿着游览道路前行,便来到一个农家小院。小院居民家家户户都种有柚子、甜橙等果树,可以说是“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而这个小院中则分布着五六十年代、六七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各种不同建筑,如同一个农村建筑博物馆一般呈现在大家面前。

  这里除了有不同年代的建筑,而且还有不同年代的乡村生活用具,比如小时候常见的风车(分于分离粮食与杂质的),还有见都没有见过的藟子等,这些不仅能勾起很多回忆,而且还可以涨见识,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更是难得的学习场所。

  放眼望去,这里游人如织,俨然已是热门旅游景点,不仅的时髦的姑娘小伙,甚至还有国外的游客前来,很想知道在她们的眼中,这个的景象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可惜当时时间紧迫,并未上前询问。

  除了里面的建筑和生活用品 ,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里面生活的人们了,当地村民无论从着装打扮,还是从事的活动都原滋原味的再现了上个世纪的原貌,我们步行其中,真的有一种穿越的感觉,正如渝帆在微博中所描述的一样,仿佛来了一个假的广安,怎么见到的都是那么让人惊奇。

  这里面有织布的,纺线的,做鞋的,裹叶子烟的、缝衣服的…… 其中织布和纺线的活虽然在影视剧及旅途中偶有看到,但在我们的真实生活中却没有看到过,可以说根本不属于我们生活的年代。

  不同的是,做鞋子这些活动则是我们小时候看到过的,当时市面上的鞋子品种少,家里最多的鞋子就是奶奶和妈妈做的布鞋了,记得做鞋的工艺中,最难做的就是鞋底了,是用很多层布一针一针扎在一起的千层底,一双鞋底得敖好多个晚上才能做好,有时不小心,手还会被针扎破。

  这是叶子烟,在上个世纪的川东地区非常流行,一般家家户户都会种上一些烟叶,晒干后留着自家消费,这种烟基本都是简单裹在一起,然后放在烟斗上抽,不能裹得太紧,否则不容易点燃,但是若裹太松又容易掉,渝帆小的时候,爷爷抽的就是这种烟,所以看上去非常亲切。

  以前家里的衣服很多都不是在市场上买的,而是逢年过节时去布市买几匹布回来,请会做衣服的裁缝到家里来量体裁衣,没什么款式,但耐穿,尽管这样的情形应该是属于更早的年代,但在渝帆的印象里还是有过这样的烙印。

  这种是绣花,以前川内的姑娘出嫁前都要学会绣花的,因为家里的枕套、手绢等都是要自己绣的,并且出嫁的时候,陪嫁的嫁妆里肯定有几套绣花枕套。若是哪家的姑娘不会绣花,那是很没面子的事,而且会被人看不起。但那已是上个世纪的事了,现在哪里还有人会绣花呢?

  这爷孙俩凑在一起听收音机,凑得那么近,仿佛非常的稀奇,而且小姑娘梳着一个麻花辫子,太有年代感了,现在一部智能机只要有网络,想听什么歌都有什么歌,这些调频收音机基本只有在汽车上才有了

  山村集市,穿着补丁衣服的大嫂正在向一个背着背缕的大姐找零钱,嘴上还说着“下回儿又来耍哟”,另一边则回复说“要得,回去煮晌午了”

  这个下坝记忆并不大,但给我们的印象却非常深,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古村古镇有很多,但能将不同年代的建筑、生活用具及生活场景真实再现在一起展示,还是第一次看到,而且对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们而言,是非常有感染力的。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