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秀 | 吴哥是这辈子要去一次的地方,它的震撼超出你的想象

  

  吴哥窟

  华丽的祈祷

  吴哥窟(Angkor Wat),也名吴哥寺、小吴哥,由苏利耶拓摩二世(Suryavarman II,1113-1150年)于1112—1201年期间建造。寺内供奉的是毗湿奴,属于印度教。

  

  

  目前,吴哥寺是世界上最大的印度教建筑,世界上最大的总结建筑物之一,与埃及金字塔、中国万里长城和印度尼西亚婆罗浮屠千佛坛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观,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吴哥窟建立期间,苏利亚瓦尔曼二世出动了全国最好的工匠、彩绘师、建筑师及雕刻家,历时37年才完工。作为吴哥古迹中保存得最完好的建筑,以建筑宏伟与浮雕细致闻名于世。

  

  

  

  

  女王宫

  国师的沉静

  女王宫Banteay Srei这个名字让人直接联想到的是女王的皇宫,非常具有美和想象的空间。但实际上女王宫与女王是没有半毛钱关系。据后来发现的碑文记载,应该是叫“三重世界的主宰-湿婆宫。

  

  

  

  在看蒋勋老师的讲座也有介绍到女王宫的来历,它是始于罗真陀罗跋摩的时期,当时的国师Yajnyavaraha雅吉那瓦拉哈退休,皇帝赐予他一块土地用于安度静享晚年,国师在这块土地上修建了这座寺庙,供奉湿婆神。

  

  

  

  这么说来,其实算是家庙了,所以女王宫总体上来说不可能建得比国王的庙还要宏伟,那么女王宫就往细节上做到精益求精,女王宫的雕刻完全像是用绣花针在红色砂岩上进行雕刻,如此精巧,这是在吴哥遗址群里所没有看到过的。

  

  

  

  朝阳下的女王宫,通体呈现的是一片砂红色,对于之前看过的寺庙均是一片灰灰黑黑的颜色,女王宫确实是让人眼前一亮。看到女王宫的浮雕,很难想象这么精细的雕刻居然是在石头上作业,雕工极其细腻,细节饱满具象,纹理纷繁复杂。

  

  

  

  更难得的是,女王宫浮雕整体保存得完好,可能是因为它离吴哥遗址群有30多公里的距离,隐藏在丛林深闺中久久未得人识,它比起吴哥其他寺庙风化斑驳的浮雕,这里就像新的一样仍旧栩栩如生。

  崩密列

  国师的沉静

  崩密列是“莲花池”的意思,但由于没有发现相关碑文,其建造者和年代还不能确定。被誉为“吴哥前身”的巨大废墟。据说建筑布局及风格和小吴哥原本大致相同,据此推断崩密列在苏耶跋摩二世时期兴建的,大约在公元12世纪。

  

  

  

  自从崩密列被发现后,就一直没有经过修缮,基本保持了原始风貌,结果反而展现出一种特别的美感。在原始丛林中尽然有如此宏大的人类文明遗迹,而它又荒废得如此彻底绝决,使人不得不唏嘘感慨。我相信很多人甚至希望看到残垣断壁,以此来满足我们“病态”的,对庄严、沉重、荒废的审美。

  

  

  

  崩密列周边地区作为红色高棉争夺权力的最后基地,曾经布满地雷,直到2007年,景区周边的地雷才被彻底排查,这正是崩密列沉睡至今、得以保存原始面貌的重要原因。地雷保全了崩密列睡美人的姿态,也葬送了无数平民百姓的健康、日常生活,甚至生命。

  

  

  

  断壁残垣的原始风貌,一股神秘、幽静、凄惨并存的地方,我们所认为的美好的东西,在大自然的力量下,被无情地毁灭。我们都喜欢美好的东西,但相较于这种愉悦完整的美,毁灭性的遗憾美在些刻更能震撼人心。鲜亮的外表只能带来肤浅的感官享受,深沉的哀痛才是久而弥笃的至美境界。

  

  

  

  巴肯山

  王者的俯瞰

  巴肯山是在吴哥窟西北1.5公里处的一座小山,高约70米,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山的西边是开阔的西池(West Baray),东南方丛林中是吴哥窟,从巴肯山顶可以居高临下俯瞰吴哥窟。

  

  

  柬埔寨古称扶南,即“山之国”。因此“山”在古代柬埔寨具有神圣的地位,他们认为“山”是中心,是国家稳定的象征。9世纪末阇耶跋摩一世迁都吴哥,修建王城并选择了巴肯山作为国家寺庙的所在。

  

  

  巴肯山上宗庙神殿突出了对“山”的崇拜。巴肯山是吴哥的龙脉,是第一座寺庙山,共七层,代表印度教的7重天。

  巴戎寺

  国师的沉静

  巴戎寺,就是著名的“吴哥的微笑”,位于大吴哥城的正中央。为当时之国庙,别称:巴扬寺。巴戎庙建于公元 1219 年,以中小型石块堆叠而成,为四十九座高塔组成的塔林,49座四面佛加上城门上的5座,总共是54座。

  

  

  

  每一座都是四面佛,四个面分别代表慈、悲、喜、舍。佛教信仰巴戎庙与其他寺庙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是吴哥最后的一座国寺,也是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国寺,故雕刻以佛教佛像为主,是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时所建造。

  

  

  

  巴戎寺清晨和黄昏光线都很不错。尽量避开中午时间,阳光直射下斑驳的巨石显得没有层次。记得看蒋勋先生的《吴哥之美》视频时,他说他每一次来吴哥都会在凌晨五点多到达巴戎寺,等待着一缕缕初升的阳光光线照射在佛脸上,此时的佛脸从黑夜到光明渐变,一层金色的光照在石脸上,感觉很奇妙。

  

  

  

  而关于微笑的原型,后来也有日本学者提出疑问,巴扬寺的数十个佛像在神态、容貌上存在不同,必不能只按照七世一人的面相。可能的情况是,以当时柬埔寨高棉民族男性和女性的典型面容为蓝本,分别雕刻出具不同象征含义的佛像,但无化是哪一种,想传达的都是很典型的佛教情绪,平和静默,慈悲为怀。

  

  

  

  吴哥通王城城门

  王城的通道

  平时所说的吴哥寺可称为小吴哥,而大吴哥就是指吴哥通王城,吴哥通的意思就是大城市。吴哥是9-15世纪高棉王国的都城,当时王国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以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盛极一时。

  

  

  

  吴哥通王城共有5个城门。东门-死亡之门,西门-罪犯之门,南门和北门是百姓之门,东门以北500米是胜利门,入城直通王宫,是属于国王的门。

  

  

  

  所以tuktuk车司机一直对我说,吴哥通王城只有3个门可以通行。当时我觉得有点奇怪,看资料明明共有5个门啊。后来回来查资料才明白他的意思,剩下的东门与西门都是忌讳之门,一个是给死人走的,一个是给犯人走的。

  

  

  圣剑寺

  曾经的凯旋

  吴哥圣剑寺在吴哥古迹群中的地位应该列在前三位之内。其规模之浩大,气势之宏伟,艺术之经典令后人震撼。

  

  

  

  圣剑寺于1184年由阇耶跋摩七世开始兴建,原本是纪念自己击败占婆的伟绩,建设地点就在对占婆取得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场原址。圣剑寺是现代人起的别名,寺庙的原名应该是“圣神的胜利之城”。

  

  

  

  1191年建成后,阇耶跋摩七世将其献给了自己的父亲,成为皇室的家庙。圣剑寺不仅是一个拜神的寺庙,也一所神学院,更是一座大型城市,总计有十万人生活在里面和周边村落。圣剑寺甚至还拥有1000名教师和1000名舞者。

  

  

  

  在圣剑寺最引人注目的应该就是那个东门外侧护墙上的古树。古树那盘根错节的硕大树根与寺庙纠缠着,几乎把那一块墙给狠狠地包覆着,那是何等的奇妙与壮观。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