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佛交界——芳村 五眼桥

  广州石围塘街,现在隶属荔湾芳村区,古时用石头筑围,四周有池塘包围,故取名石围塘一直沿用至今。

  

  石围塘街有座五孔石桥,俗称五眼桥,过去是“省佛通衢”,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至今仍坚固如初。

  

  五眼桥一直有个传说,桥上“栏杆”只不过是高于桥面十五公分左右的石条,几百年来,从未有人在桥上失足落水。

  

  据坊间传说,明代南海盐步有位李老伯,私下纳婢女为妾,婢女怀孕老伯病重,恐亡故腹中孩儿不为李家承认,临终立下遗嘱:

  

  “七十一老翁,临老入花丛,生儿李待问,生女李少容”不久老翁去世,婢女产下男婴,按遗嘱取名李待问。

  

  由于有老翁亲笔遗嘱,李家人不敢赶母子走,但总是冷言冷语,婢女不愿寄人篱下,搬到邻村,搭座茅寮,替人做针线度日。

  

  李待问从小勤奋好学,日间趴在私塾窗外听课,晚上偷看武师教武,靠“偷师”居然练得文武全才。

  

  后来他投身军旅,屡立大功,很得赏识,职位青云直上,若干年后时来运转,居然当上万历年间的户部尚书。

  

  此时他母亲已年迈多病,李待问是个孝子,毅然抛却高官厚禄,回广州开一间商行,每隔十天八天必返盐步探望母亲。

  

  从前由省城到盐步必经一条秀河,摆渡是一位姓潘的老伯,有一次李待问走得匆忙,留下一包金银在船中,但回来时潘伯原银奉回。

  

  李待问很感动“潘伯这么穷尚能拾金不昧,我为什么不做些善事,造福乡梓呢?”于是出资建了五眼桥,并送一笔钱给潘伯养老。

  

  桥落成之日,李待问站在桥头,雅兴大发,出一句上联“桥眼五通连水秀”。此句看似平凡,妙在能够倒读成“秀水连通五眼桥”,而秀水是地名,据传到现今还未有人对得下联。

  

  此桥为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间修建,原名“通福桥”,现在桥中部两边都刻有通福桥字样,这就是五眼桥的由来。

  

  这间小碉楼是以前存放香云纱的仓库,就等于银楼,听本地的老人家讲,以前这里是种植和生产薯莨绸面料的主要产地。

  

  衣服布料黑胶绸,又名薯莨绸,花纹精美者叫莨绸纱。质地柔软爽滑,穿起来微有响声,故名“响云纱”,谐音香云纱。

  

  本地人向我自豪地介绍,以前这里种植薯莨四百多亩,整个东南亚达官贵人的薯莨绸都是从这里生产出口。

  

  他说解放前有很多这样的银楼碉楼,用于存货和银票,现金白银交易,可见当时这里的历史辉煌和经济繁荣兴旺。

  

  本地人还向我介绍,这种小碉楼以前沿河岸有好多间,但随着解放后的种种历史原因,已荒废或拆除只剩现在这一间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时,秀水的水可以用来洗菜,小孩子可以在河涌里游水玩耍,但现在的河涌与周围的环境,全世界都知道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这样的水闸现在还可以见到,而且还在潮汛潮落期间,发挥着生活污水处理的净化作用。但随着人口稠密和小作坊的排污,其情景真的不要太乐观。

  

  五眼桥古桥方圆五公里,汇聚了一个似曾熟悉又陌生,穿越时空的世界,不同岁月年代的人会有不同的心情感受。

  

  以前,老广州人去佛山祖庙拜神,去石湾买沙煲瓦罉山货,必然要在石围塘乘坐绿皮火车才可去佛山。

  

  这条广佛三水西南火车专线,承载了老一辈广州人太多难忘的回忆了,佛山公仔、石湾钱罐是我小时候最珍贵的“财产”。

  

  儿时跟着妈妈和舅父去佛山,就必须先去南方大厦的西堤一号码头,搭船过去石围塘,再买火车票,然后百米冲刺跑上火车霸位。

  

  不要以为每趟火车都是会有位坐,有时真的会赶上那一班火车是牛卡阿,现代人已无法想象“牛卡”是怎样的情形了。

  

  现在乘坐的是高铁,有些偏远城市还保留着少许的绿皮火车,至于“牛卡”真的要在电影或以前的纪录片才可一探真容了。

  

  小时候能穿州过市,在我幼小的心灵,那种喜悦心情,深深的刻在了心里,要知道那个年代,搞张电影票都要走后门,能看场电影就可以激动得几晚睡不着觉。

  

  如果现在问你,二角钱能买到什么,你可能会一笑置之,但五六七十年代二角钱可以乘坐火车去佛山,二角钱可以在佛山买到两碗香喷喷的净云吞饱餐一顿(佛山特色小食)

  

  火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她是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同样,铁路和火车承载着我很多儿时的梦想和故事。

  

  今日的石围塘铁路很偶然地,有内燃机车驶过,听到火车将要驶过来时的鸣笛,心速激动地加快。

  

  今天在这小小的铁路过道两旁,同样繁衍滋养着一群外地的新移民。

  

  站在五眼桥旁的铁路上,往这方向望去是广州方向的石围塘火车站。

  

  这方向是佛山三水,铁路儿时快乐回忆,也是美好人生梦的延伸。

  

  横跨过铁路,顺着古桥茶街,寻访古村小巷《古桥通福》的前世今生,一个大型的茶叶市场跃展现眼前。

  

  在芳村洞企石路的桥头旁,有块“泰山石敢当”,这是古代先民认为泰山石可镇灾厌殃,用于辟邪,以保村宅平安。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以,无论你走到哪里,那都是你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你该经历的事,遇见你该遇见的人。

  

  CMT茶莫停的拼音缩写,在芳村上千档的茶叶店铺中,偏偏就是这间店在我眼前闪亮,并立即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一种强烈的气息打动了我的心灵。

  

  我们搞拍摄的同行大家都有个规矩,当你发现即使你好喜欢的角度或镜头情景,但如果未征得主人的同意,是不能按动快门的,只能用心去感受欣赏。

  

  茶莫停店铺里的老板发现了门外,背着相机傻傻站立了十多分钟的我,热情地走出门来跟我打招呼,并看出了我那色色的眼神。

  

  CMT的装潢很有中国茶文化的古典厚重,又具有欧陆风情的经典梦幻,确实别具一格,还有各种精美纯手工打造银茶具工艺品。

  

  走累了可以在这南塘大街小学门外,大树下的古石板凳上休息,我是想告诉你,这学校上下课的钟声,是我在国内听过最优美最陶醉的音乐旋律。

  

  走在石围塘这片返朴归真的土地,会有种时空穿越的宁静享受,在铁路跟茶叶市场的中间,就是古老村落和古民居建筑。

  

  这是条不大的古村,很整洁安静,踏着麻石铺垫的小巷,很多房子大门深锁,人去楼空,断墙残壁的旧民居,仿如置身在一个真实的历史博物馆里。

  

  芳村石围塘,一个再现昨日历史的活化石,一个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真实穿越,一个不可复制,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博物馆。

  

  一间祖传了五代人的广式旧茶居饭店,经营的传统广式点心菜肴,已失传在今天快餐文化的广州食肆。

  

  一九八八年颁发的奖状,见证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变迁。惊喜、惊讶、惊叹,百感交集。

  

  (壁华)碧华村,隶属佛山市,与五眼桥一条铁路之隔,原来村口古老的石牌楼在那个年代,被村民自己彻底砸碎了。

  

  五六十年代的城市人对“供销社”有种特别的情怀,这是碧华村最原始的农村供销社,是经典的《世界文化遗产》真实贡献。

  

  碧华村不大,十到十五分钟就从村头直路一条就走到村尾了,照片所见的就是村里的风水宝地了。

  作者:三牛行者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