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却成了“旅游业之父”

  暑假要到了,去哪儿旅游?找家旅行社问问。。。。。。。

  说起旅行社,有一个人不能不提,他是沃顿商学院的第一个中国毕业生,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之一,却跨界开了旅行社,还成了“中国旅游业之父”!

  沃顿商学院的第一个中国毕业生

  1904年春天,汉口码头,太平洋轮船公司的“中国号”即将起航。甲板上,一个23岁的年轻人正在憧憬自己的第一次跨海旅行。这个年轻人名叫陈光甫,出生在江苏镇江的一个小商人家庭,他小时候并不聪明,据说7岁才会说话,11岁那年,陈光甫跟随父亲来到了“九省通衢”武汉。他一边在报关行当学徒,一边学习英文。18岁时,考入汉口海关下辖的汉口邮政局,在邮局的时候,他的精明干练受到了洋行买办景维行的赏识,这位景先生不仅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陈光甫,后来又介绍他到汉阳兵工厂任英文译员,还打通了湖广总督端方的门路,让陈光甫得到了到美国见世面的机会。

  这回去美国,可不是普通的参观,陈光甫将作为中国湖北参展团的一员,和全球其它60多个国家的代表一起,前往圣路易斯。在那里,刚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美国,要办一场声势浩大的博览会,也就是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这届世博会是中国政府第一次由官员带队参加博览会,带队官员品级之高,赴赛商人之多,经费之足,均前所未有。

  然而,在世博会的展台上,当欧美开始展示自动交换电话、无线电通讯设备这些黑科技的时候,中国的获奖产品仍然是北京的地毯,杭州的折扇。甚至主办方还把中国小脚妇女,与来自南美丛林的巨人、非洲的侏儒、北极的爱斯基摩人等安排在一处,供游客观赏猎奇。这一切,深深刺激了中国参展者,自然也包括年轻的陈光甫。

(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中国馆)

  当年12月,世博会终于闭幕了,中国代表团成员纷纷收拾东西,准备回家过年。本来陈光甫有了这次世博会的镀金,回去当个洋行买办不成问题。可是他却想留在美国深造。好在岳父大人对他很支持,自己又申请到了官费津贴,解决了留学最大的困难。陈光甫先找了一所商业学校,学习最基础的商贸知识,后来又进入了世界上最好的商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在这里,他见识了全新的现代商业,更练就了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放眼世界的眼光。1909年,他成为沃顿商学院第一个中国毕业生。在美国银行实习了几个月之后,陈光甫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他想开一家银行。

  

(陈光甫照片)

  “小小银行”的大银行家

  回国后,陈光甫曾经担任官办的江苏银行总经理,却因为政府对银行的种种干预愤而辞职。他决心远离官场,开一家自己能做主的银行。不过即便是100年前,开银行也是非常难的,财力和官场人脉都不可少,这不是一个草根海归能搞得定的。而陈光甫的对策也很简单:当时的银行,要么注意力集中在政府的业务,要么把眼睛盯在达官贵人身上,对于普通老百姓不屑一顾。这样,在大银行与小百姓之间有一个巨大的真空地带,这就是机会。大银行开不了,咱就开小银行,小银行开不了,咱就开小小银行。

  于是陈光甫说动投资人,凑了七八万大洋,拉了六七个兄弟,1915年6月,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后来简称上海银行)在宁波路的一幢石库门房子里开张了。在开业之初,总经理陈光甫就定下基调:本行既无发行钞票之权,又无其他特种权利,唯有以服务社会为根本立场,“服务”二字就是其命脉。他对下属强调,银行最忌学官场那一套:“人学官僚架子十足,我则和气平等待人。人犯堕落,我则守正。人犯惰侈,我则勤苦。人争近利,我图远功。人嫌细微,我宁繁琐。敬远官僚,亲交商人。”

  在外人看来,这家小小银行的规模还比不上一个普通钱庄,但是陈光甫深信,只要做到“我行是民众需要之银行,有民众即有我行”。他决定客户有一元钱就可以开户,这在当时的银行界是个破天荒的创举,同时还推出零存整取、存本付息、子女教育储蓄基金等许多创新服务。对于贷款对象,也不是光看背景关系,而是偏重实体经济,看企业家的能力和人品。

  经过二十年的打拼,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资本从不到10万元发展到500万元,存款总额上亿元,员工2000多人,成为中国最大的私营银行。陈光甫也因此声名鹊起, 担任上海行公会会长,成为上海滩的金融领袖。被誉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中国的摩根”。

(宁波路50号,原上海银行大楼)

  中国第一家旅行社

  就在银行形势大好的时候,陈光甫却干了一件“不务正业”的事情,1923年8月,他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内办起了旅行部,1927年6月1日,旅行部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独立,成立中国旅行社,并获国民政府交通部颁发中国第一张旅行业执照。后来“旅行社”这个名字被同行广泛采纳,成为商业性旅行服务机构的专用名词。按国际惯例,商业性旅行社的产生是一个国家旅游业诞生的标志。这一天,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旅游业的生日,陈光甫也成了“中国旅游业之父”。

  好好的银行家,正是轻松挣钱的时候,为什么要跨界搞旅游呢? 陈光甫不是心血来潮,他办中国旅行社有三个目的:

  是为中国人争口气。在此以前,中国的旅行业务被少数洋商所办的旅行机构所垄断,如英国的通济隆、美国的运通、日本的国际观光局等。这些旅行机构主要以外国人为服务对象,不仅收费昂贵,而且态度傲慢。陳光甫自己就深有体会,他留美多年,又酷爱旅游,有一次到某外资旅行社买票,但是前台外国小哥只顾跟妹子谈笑风生,根本不搭理中国顾客。陈光甫大受刺激,今天你爱理不理,明天让你高攀不起。于是“毅然有经营旅行社之志

  二是“ 服务社会” 的宗旨。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开设的前几年,一直亏本,董事会都认为是个累赘。但陈光甫认为创办旅行社的目的,并不仅在于短期牟利,往大处说:“ 上海银行从社会上赚了许多钱,应该还一部分给社会。还的方面,就是通过旅行社的服务。” 因此他的旅行社不是针对高端客户,而是立足于“与人方便”。给旅客提供基础便捷的服务。

  从银行本身看,最终也不亏,陈光甫说: “ 天地间事物有重于金钱者, 好感是也。能得一人之好感, 远胜于得一人之金钱。今旅行社博得社会人士无量数之好感,其盈余何如耶?”而且“创办旅行社,既为社会便利计, 又为本行宣传计。 人人知有旅行社, 即知有上海银行, 旅行社现虽独立, 而仍与本行休戚相关。” 在陈光甫的坚持下银行继续开办旅行部,结果从19 28 年起旅行部转亏为盈,在以后的10 年里固定资产增长10 倍。中旅盈利后,又出资修缮了不少名胜古迹,比如修建了泰山的云步桥,免费对游人开放。

(大书法家叶恭绰为中旅义务建造的泰山云步桥题词“中国旅行社,导游名山大川”)

  三是把真正的中国文化介绍给世界。当时欧美等国已经有邮轮驶进黄浦江和长江沿线,而上海并没有真正的涉外导游,都是些个说“洋泾浜”英语的黑导游。带老外去城隍庙逛逛、搞些猎奇成了老外游览上海的传统套路。陈光甫认为:导游作为在旅行中和外国游客做直接接触的人,是重要的民间外交大使,对推广中国文化、促进中外交流起著至关重要的作用。他设想:可以通过中国旅行社训练一些优秀的导游,带老外认识泱泱大国,进而向世界宣传中华文化。

  后来,中国旅行社把陈光甫的这些想法总结成二十四字方针:“发扬国光,服务行旅,阐扬名胜,改进食宿,致力货运,推进文化”。

  

  (1931年中国旅行社的庐山旅行便利券)

  无所不在的中国旅行社:从民国版《孤独星球》到发明“招待所”

  对于民国的驴友们,中国旅行社简直是全知全能的存在。

  它可以帮你买票——钱钟书的《围城》里方鸿渐和李梅亭、赵辛楣两位同事聚会,“出馆子门分手的时候,李先生问辛楣是否轮船公司有熟人,买票方便。辛楣道,托中国旅行社去办就行”。而且当时中旅代买火车票、轮船票, 代办出国护照, , 只收少量手续费或完全不收手续费。

  可以帮你取行李——老舍的小说《一天》中这样描述,“到了车站,遇见中国旅行社的招待员。老那么和气而且眼睛那么尖,其实我并不常到车站,可是他能记得我,‘先生取行李吗?’”。

  可以带你看国际大赛——1936年德国柏林举行第11届奥运会,中国旅行社组织参观团前往柏林,这是中国第一次有组织的体育旅游。

  还可以教你如何装逼——为宣传旅游这个新时尚,中国旅行社创办了《旅行杂志》,专门刊载国内外游记、摄影作品及各地风土人情。按照陈光甫的想法,要让这本杂志出现在每一个大户人家的客厅里,因此“不惜巨资,用铜版纸精印”,在高峰时期月发行量达3万多册,堪称民国版《孤独星球》。

(中国旅行社的《旅行杂志》,堪称民国版《孤独星球》)

  而中国旅行社最重要的发明是——“招待所”!别看这个名字现在看着好土,当年可是现代化的象征。作为银行家,陈光甫需要四处奔波,对途中的辛苦特别有感触。“某年深冬,我一个人于午夜乘火车抵徐州。那年气候特别寒冷,当我出站的时候,望见还有许多三四等车的乘客,密集在露天的月台上等候搭车,男女老幼,各自守着自己的行李,依偎一团,在彻骨的寒风中发抖。”因此他强调,旅行社的服务“一要让旅客能有好好的睡眠,二要让旅客能有舒适的沐浴,三是要供应旅客以洁净简便的膳食”。1931年,中国旅行社在铁路枢纽徐州首创招待所,这也是为“招待所”名称的由来。后来,又有了西安西京招待所,浙江雪窦山招待所、南昌洪都招待所等,提供优雅舒适的休憩场所。并在徐州、南京、武汉、上海等地的车站码头设立招待所分所, 免费为候车旅客提供茶水、桌椅、书报等。

  想当年,住招待所的客人超乎你想象:———1931年,国际联盟派遣李顿一行到中国调查“九·一八”事变,便由中国旅行社负责料理行程。 1936年西安事变,蒋介石住的是中旅华清池招待所,其他国民党要员住的是中旅西京招待所,而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后,被软禁在奉化的中旅雪窦山招待所。

(中旅西京招待所,现为西安西京宾馆)

  “过河卒子”的抉择

  抗战的全面爆发,对于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和中国旅行社的业务都近乎是毁灭性打击,然而他们仍然在困难中坚守。中国旅行社的旅游业务让步于抗战交通运输需求。随着逃难的人群涌入大后方,中旅的业务继续延伸。在西安、兰州、重庆、成都、昆明等后方重要城市之间的道路上,中国旅行社与公路运输管理局签订合约,承办公路食宿站、开设招待所。旅客只要向中旅购买联票,一路食宿便有了着落。在连天炮火中,中旅迎来了最尊贵的一批客人:故宫国宝。1933 年,中国旅行社的运输部受国民政府委托,将北京故宫国宝运到安全的西南大后方存放。“由于南运工作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长期以来一直带有神秘的传奇色彩。在国宝南运过程中,中国旅行社有关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承运、押送,虽然没有留下姓名,但却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操与牺牲奉献精神(见《香港中旅八十年》)。”故宫文物南迁工作历时15 年,总计一万多箱100多万件文物,行程数万公里,曾经在徐州、郑州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在四川峨眉经历了大火的考验,但都能化险为夷,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也是中国旅行社对国家民族的伟大贡献。

(故宫文物南迁路线图)

  全民抗战的枪声,也打碎了陈光甫本人一向不问政治的誓言,国民政府委派他作为特使,赴美洽谈租借条约。他和当时的驻美大使胡适一道,成天在美国财政部长办公室软磨硬泡,协商对华贷款,遇到不少困难和屈辱。胡适曾在自己的照片背后写了一首小诗,送给陈光甫——“偶有几茎白发,心情微近中年。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从当年的清高自许,到如今的委屈周旋,过河卒子,无疑是两人心境的最好写照。虽然远离了自己的本心,但正如胡适对陈光甫说的:“我们是最远的一支军队,是国家的最后希望,决不可放弃责守。

(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是当年胡适和陈光甫的共同心境)

  既然是过河卒子,就没有路可以回头。抗战胜利之后的陈光甫,刚回归商界,却又要面临新的选边站队。他在日记中感慨“国民政府正如一家银行,国民党办了二十年没有办好,这家银行岌岌可危,于是总经理蒋先生不得不去拉些新股东来,希望因为这些新分子而银行可以暂渡难关,依然维持下去。”后来,“总经理蒋先生”维持不下去了,陈光甫对新股东又充满疑虑,1950年,上海银行实行公私合营。陈光甫考虑再三,最终去了香港,1950年,年近七十的陈光甫重新创业,将上海商业储蓄银行香港分行易名为上海商业银行,并经营至今。后来,陈光甫定居台湾,1965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在台北复业。

  中国旅行社也经历了同样微妙的波折,1949年到1952年间,铁路和公路运输部门相继以终止了与中旅的票务合作。丧失了代售客票代购这一主业,中旅收入一落千丈,只能靠收缩机构、变卖资产维持,连在南京最重要的营业据点首都饭店也被出售;加上陈光甫出走香港,终于在1954年7月宣布歇业。而海外的分支继续发展,中旅台北分社后来改名为“台湾中国旅行社”,仍然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全资子公司;中旅香港分社1954年由国务院侨办接管;1985年成立香港中旅(集团)(“港中旅”);201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与“中国国旅集团有限公司”实施战略重组,国旅集团整体幷入“中国港中旅集团”成为其全资子公司,“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正式更名为“中国旅游集团公司”,成为中国最大的旅游集团。

  1976年,陈光甫在台北逝世,享年96岁。台北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行史馆挂着一副对联,概括了他一生的志业:

  “八十余年,侥幸征办银行业,兼办旅游业,获机缘观光环宇,惟深感谢上苍;

  一生只觉平凡,既非经济家,亦非学问家,尽责任服务邦民,本此惯持吾素。”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