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枯竭的月牙泉是敦煌沙漠的一颗眼泪

  

  顶着岁月的风霜,踏着历史的烟云,穿越悠悠河西走廊,走进鸣沙山,再赏月牙泉。

  故地重游,欣喜依然。

  鸣沙山环抱月牙泉在距敦煌城南五公里处的地方。鸣沙山因沙动成响得名。山为流沙积成,沙分红、黄、绿、白、黑五色。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其山东西绵亘40余公里,南北宽约20余公里,主峰海拔1715米,沙峰危峭,山脊如刃,人马践坠,经宿复初;人乘沙流,有鼓角之声,轻如丝竹,重如雷鸣。

  

  十年前,一路从新疆进入甘肃至如雷贯耳的鸣沙山。第一次骑骆驼上沙山,感受到骆驼的温顺和韧劲,知道黄沙中那东一簇西一撮的绿色植物叫骆驼刺。在风沙漫漫的大漠中,这浑身带刺,粗皮细叶的植物是骆驼的救命粮。也许有人觉得奇怪,骆驼不怕刺扎嘴吗?别急,适者生存。骆驼嘴里能分泌一种黏液,刺遇之变软,易于嚼碎消化。

  沙山无路,沙山是路。到骆驼不能走的地方,徒步登高。流沙软绵,走一步退半步。费力爬上山顶,夕阳下,放眼四野,山峰如削,金光四射,恍若佛光普照,令人净心远尘,豁然顿悟,真乃“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

  回首,那深深浅浅,随沙而游,随风而动的脚印,宛若龙翔蛇游,红尘烟云,在一夜间大隐于嚣尘。

  下山,同伴们快乐得如一群撒欢的孩子,不顾淑女绅士风范,一屁股坐沙上,两手往后一撑,嘻嘻哈哈,顺势滑下。达月牙泉,暮色苍茫,游人稀疏。忙拍几张照片留念,匆忙返回。尔后,每当想起鸣沙山之行,总会泛起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这一次,一群作家诗人,更是浪漫至极。沙山上,帽子在舞,纱巾在飞;或脱了鞋袜,在沙里乱窜;或躺倒沙上打滚、蛙跳、下滑、飞跃……穿裙的美眉们,稍不小心,风掀裙子窥春光。疯到满头发棵里,眉毛中,耳朵眼里全是沙子。

  鸣沙山的正午,阳光洒在沙子上,晒得沙暖人热,汗流浃背。赤脚钻进沙里,沙子酥酥痒痒冒过脚丫,一股清凉沁入心脾,舒爽安逸。

  鸣沙山,千古一梦。沙随风起,风扬沙舞。登高望远,你会感悟出沙山的禅意。这里,应是一个眼里能容沙子的地方。有诗为证:

  峰削声雷昼夜欢,流沙满目佛光斓。

  如烟若画乾坤里,似水流年岁月间。

  深谷为陵情未定,宿风拂面梦还原。

  欲将绝景藏心底,难掩敦煌五彩山。

  更神奇的是“沙漠第一泉”——月牙泉,古称沙井,俗名药泉,“敦煌八景”之一,得名“月泉晓澈”。南北长近100米,东西宽约25米,水东深西浅,最深处约5米,形如新月,因而得名。

  

  月牙泉南岸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数间。殿宇有彩塑上百尊,壁画数百幅。殿堂多悬置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金玉千手观音”、“方知绝妙”、“天赐”等上品书法。历代骚客云集,吟诗咏赋,美词佳句连连。如“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

  叠叠层层的沙山怀里,月牙泉清澈甘冽,碧如翡翠,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俗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宝之说。自古沙不掩泉,泉不枯竭,涟漪萦回,沙山泉水共相生。还流传着许多优美的故事,最感人的当数善良的白云仙子看到干渴的人们受苦受难,洒下同情的泪珠,泪化清泉救济苍生。人们感恩修庙供奉白云仙子,影响神沙观香火,神沙大仙与白云仙子斗法,抓黄沙掩埋泉水,白云仙子斗不过他,请嫦娥帮忙,借一弯新月入泉。大仙又弄妖法掩埋月牙泉,嫦娥知晓生气,轻挥衣袖,大风顿生,将流沙吹上山顶。气得神沙大仙吼声如雷,沙山鸣响不止。

  月牙泉,沙漠奇观。因何形成?众说纷纭。诗曰:

  月牙躲在沙山后,明镜清幽呓语柔。

  破浪长风翻岭过,虔心玄藏取经留。

  七星草蔓民无疾,五色沙沉世欲求。

  当是凡尘心向善,观音圣水解羁愁。

  

  鸣沙山和月牙泉堪称大漠戈壁中的瑰宝,“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沙泉相生,也许是这里的特殊地理位置所致。月牙泉三面沙山,风从北面入口进,受三面沙山阻挡,在月牙泉形成气流,分别从三山脚往上推扬,恰巧保护住月牙泉,不被风沙掩埋。

  正当同伴玩得忘归时,我独自到景区出口,等待回归的驼队。

  夕阳下,返回的驼队,不紧不慢,五只十只,亦或更多,一列列,悠悠从沙山的那边走来。夕阳拉长了他们的身影,我连连按下快门,定格了大漠驼队跋涉的远影……

  回程,诗人作家们津津乐道。有人问我来过两次了,下次想还来吗?我说,五年一代沟,十年两代沟,再过十年,也许我会带着孙子孙女来鸣沙山,与孩子们一同撒欢,填平十代沟!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