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头扣构盖,座坦草鞋店,后里绿豆面,西东山打铁店,东杜缸窑厂,周岙买菜秧。
——《仙居歌谣》
撰文/落日楼主 供图/面包房
埠头村位于皤滩古镇北面的永安溪畔。明代时,其属于清风乡,清代时属于十都。民国时期,埠头属于榆溪乡(因境内有黄榆溪而得名)。解放初,建立埠头乡,埠头村成为乡公所所在地,归属皤滩区。1958年,仙居以区建社,埠头为管理区建置所在地,属横溪人民公社。1961年体制下放,埠头管理区建为埠头人民公社,埠头村属之;1970年大庄人民公社与埠头人民公社合并,称红卫公社。1981年,红为公社改名埠头人民公社,埠头村属之。1983年,埠头人民公社后改称埠头乡,并于1997年撤乡建镇,埠头村成为镇政府所在地。
埠头村地处于一个水陆交通汇聚的区域。其北依白冠山,地界八都垟平原东南端,南有永安溪,西南有万竹子王港;西有黄榆溪、四鸟坑、九郎溪诸水系;东有大陈坑流经村旁汇入大溪,成为了一个“六水交汇”之地,水运交通便利。在陆路上,埠头的西面、西北面有苍岭古道、仙杭古道,近可达缙云、东阳诸县,远可达福建、江西、杭嘉湖地区;东北有山枣岭古道与城关相通;北面有大陈岭古道,与马鬃、古通、黄榆、苍岭相接,可达婺、括诸县;东南面与商业重镇皤滩交接,向南或东南,可抵温州、福建等地,可以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通衢所在。
明清时期埠头成为了仙居西乡商业重镇。四方通衢,商舶辐辏,能够承载两吨货物的木板船从椒江、临海一带出发,可以直抵埠头的水运码头,转行路运经苍岭、仙杭、大陈诸古道,即可达金华、丽水、衢州以及江西等地。正如村内王氏族人的宗谱中关于村名来历的叙述,王氏的祖先们最先便是利用便利的水陆交通从事货物运输及销售行业,在渐渐积累了资金后开设了盐埠店、南北货店。由此,村子的名声也开始大振,来自永安溪水道的船只停靠的数量与日俱增,商贸往来日益繁盛,于是村子也定名为了埠头。或许,也正是从那个时期开始,埠头村成为了仙居西部南北货物转运集散的重镇之一。清咸丰年间,埠头开始设商品交易的集市,以农历的初一、四、七为集日,俗称“埠头王市”。
清末至民国前期是埠头商贸空前兴旺时期。一方面,由于航道的淤积和溪床的抬高,船舶在永安溪活动的里程开始慢慢缩短,只能到到达皤滩、埠头一带,另一商贸重镇横溪的区位中转作用开始消退;另一方面,清末鸦片战争之后,五口通商,海外贸易及对桐油、硫磺等工业原材料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两方面在同时抬高了埠头的交通枢纽优势,促进了其商业的繁荣。尔时,在埠头村集散的南北货物品种更加繁多。南货计有盐、糖、布匹、莲子、桂圆、洋油、蛤灰等;北货计有江西景德镇的陶瓷,内陆地区的硫磺以及周边县市出产的桐油、柏桕油、皮革、茶叶、药材、木材、牲畜等。其中,特别以食盐的交易最为大宗,不仅埠头本村设有盐铺,官方的盐铺甚至曾增设到其临近的后里村。
埠头村旧名“埠头王”,王氏是村内的大姓。埠头王氏属于仙居岐山王氏的一支。据《光绪仙居县志·王文通神道碑》记载,埠头王氏的始迁祖为五代十国时期的王师厚,其始迁仙居县城五通巷,后族分埠头、后溪、断桥三处。故,埠头王与王峻用、王一宁父子系同祖同宗关系。历史上,埠头王虽然以商业致富,但亦不忘诗礼传家。在科举方面,埠头王氏曾有同治元年的武举人王殿英和清末的秀才王福翰、王福堂。在节烈方面,有王孟嘉妻俞氏,清道光二十九年,曾被旌建坊;有王斯男妻朱氏亦为官方所表彰。
民国时期,埠头王氏多有在国民政府任职的文人和在军队任职的军官,比较典型的如王良臣。同时,村内王氏族人中亦多贤良的乡绅,他们德高望重,乐于帮忙调解周边村落民人的各类民事纠纷;思想开明,易于接受新事物。如“五四运动”时期,仙居陈静秋等人曾在县内发起过学生罢课、抵制日货的宣讲活动,当他们一行抵达西乡埠头时,作为前清秀才和乡绅的代表,埠头村的王福翰便担任了五四运动宣讲团的团长,王福堂则任演讲会场的主持,为五四新思想在仙居西乡的宣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至于后来解放后的成分划分,埠头村因前期商业的繁荣和财富的积累,被划分成地主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埠头村曾经商业和人文的并茂可用“亦儒亦商”来概括。村内现存的古建筑群落可以说是这一特点的最好阐述。如同对岸的皤滩古镇一样,埠头村内曾经不乏幽长的街道,栉比的街屋;不乏书写有“国宝流通”、“茶食集物”、“凤草琪花”的店铺;更不乏有场地开阔的盐库和三层洋房结构的盐铺。但村内那些以“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立意,建造精巧,装饰精美的三透九名堂却是皤滩古镇所少有;诸如门楣上铭有“秀挹筠峰”、“秀挹南山”、“梧岗振彩”“彩映星垣”的高墙大院更是皤滩古镇上所少见;至于檐口、瓦当、斗拱上的精刻细雕,院墙上的彩绘,亦为单纯以商业文化见长的皤滩古建所不及。为此,我们可以说埠头村内那些古建的主人们是一群有着浑厚涵养和高雅情趣的人,他们的从商不单单是为着谋生,亦有着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情怀。
(图片来微信公众号“烟霞深处”)
知识拓展
埠头村的集市
清咸丰年间,埠头村(分坑东与坑西)还在坑东建立了一条“一、四、七”的集市。当时,坑西以及白泉村、十都英村村民都要过来做市,可坑上只有一座独木桥,常有老人、小孩掉下去。于是,光绪二十五年春的一天,村中的王氏族长商议在坑上建一座高6米,长10米的石拱桥,桥下可供运货长船和竹筏通过,桥上可供车马和行人过转。该桥于是年夏初动工,重阳竣工,后命名为“重阳会”。
仙居,白雲雞犬之境,流水桃花之鄉。
仙居物語,一個關於仙居歷史、民俗、故事、歌謠、諺語等等的個人訂閱號。有興趣的可以看看,無興趣的大可一咲而過。若需要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