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里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旅游年” 《旅行家》特别策划

海上丝路之旅 第7站

沉船:碧海帆路下的遗珍

  坐标:东南沿海

  推荐人:楼学,文史学者

  线路特色: 海上丝绸之路(

  适合人群:文化历史爱好者

  在还原海上丝绸之路的无数努力中,没有什么比一艘沉船本身更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由于突如其来的天灾或人祸,这些千百年来始终沉于海底的沉船遗迹不少幸免于陆地遗址常见的盗掘或破坏。这些未经选择、不加掩饰的沉船成为天然而真实的历史剖面,是千百年前海丝路上最细致入微的贸易见证,它们如此确凿、随机,从未被篡改。

  中国海岸线上的沉船遗迹北起渤海、南至三沙,至今发现的已有数百处之多,而中国的贸易触角远伸海外,这些灾难性的瞬间也定格在世界各地的海丝路沿线。1975年,韩国渔民崔享根在新安海域发现了一艘元代沉船,此后的考古发掘出水瓷器两万多件、铜钱28吨,这艘极可能来自庆元港(今宁波)的商船是迄今发现最大的古代贸易船只之一。和陆上丝绸之路相比,海丝路有着更直接的贸易方式、更大额的贸易往来——由几十头骆驼组成的小型商队往往专注于两个相邻绿洲间的往返,当他们逐渐消失在天山南北的古道上时,东南沿海的港口中,大型商船满载着丝瓷、漆木、茶药正要扬帆远航。

中国港口博物馆·清代小白礁一号

  宁波市北仑区春晓街道港博路6号

  公交721路至洋沙山

  从宋元时期就“港通天下”的宁波是我国最早设立市舶司的三大港口之一。这家新近建成的海螺状博物馆是国内第一家港口博物馆,其中的“水下考古在中国”展厅展示了来自南海一号、南澳一号、碗礁一号、半洋礁一号、绥中元代沉船等的出水文物,游客们还可以现场观看象山小白礁一号沉船的清理修复过程。

  

泉州开元寺·南宋后渚港沉船

  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

  公交2路至开元寺西门

  在魔幻现实主义的古城泉州,开元寺内的宋代双塔和明代大殿便与寺后的后渚港南宋沉船组成了又一个足够魔幻的例证。这艘1974年发掘出水的沉船是南宋时期的中型远洋“福船”,但其能够承载的货物却相当于一支拥有700头骆驼的大型商队所能运输的全部。发掘出水时,船上清理出大量的陶瓷及香料, 槟榔、乳香、龙涎、玳瑁等4700余斤。

  

南澳岛·明代南澳一号

  汕头市南澳县境

  已有南澳大桥可直达南澳岛

  2007年才发现的南澳一号源自一次盗掘,边防官兵在当地的“三点金”水域查获了渔民船舱内的138 件宋元明时期的瓷器,这些物件年代跨度大,器型粗糙,是当时的日常用品。南澳一号呈现了正史以外的真实细节:船舱内发现了万历时期严禁民间出口的铜料,因此佐证了走私船只的猜想;出水的精美戒指暗示着可能已有女性获允随船远航。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宋南海一号

  阳江市江城区海陵岛宋康大道

  公交专4路至南海一号

  1987年,中英联合打捞殖民时期的东印度公司沉船Rijnsburg,却歪打正着发现了南海一号,两米深的淤泥隔绝了空气,防止了木质船身的腐坏。从那时起,作为国内古代沉船界icon,南海一号一直享有极高待遇。2007年底,在被发现20周年后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并转移到海陵岛的“水晶宫”中,成为了全球水下考古的里程碑事件。

  

海南省博物馆·南宋华光礁一号

  海口市琼山区国兴大道68号

  公交旅游7路至省博物馆

  三亚东南约170海里的华光礁是西沙群岛中的大型环礁,只有南北两个礁门,并不利于船只通行。1996 年,渔民在捕鱼时发现华光礁一号,此后被多次盗掘,目前已出水瓷器上万件,出水文物部分陈列于新开馆的海南省博物馆。华光礁一号是国内发现的第一艘采用六层船体的古船,也是水密隔舱技术的重要物证。

  

  

在沿海地区探寻海上丝路

还可前往

平潭岛

  福州市平潭县境

  平潭岛位于台湾海峡之中,附近发现有大练岛元代沉船。1941年,由新加坡驶往日本的阿波丸号被美军潜水艇击沉,就沉没在平潭附近的牛山海域。

  

福船文化馆

  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儒坊

  福船是中国四大古船系中最著名者,船体高大稳定,能适应远洋航行时常遭遇的海面恶劣天气。福船馆设立在三坊七巷的古民居中, 陈列有长达14米的复原锚缆船。

  

  哥德堡号

  海丝路是一条开放的国际商路,18世纪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哥德堡号便是其中一员。这艘大型商船通常都在冬末春初启航,在完成穿越半个地球的航行后于次年夏天回到母港。1744年,哥德堡号第三次抵达广州港,满载中国货物回航,次年9月12日返回哥德堡港时在港口附近的汉那巴丹礁石搁浅沉没。2003年,全部手工制作、仿照哥德堡号建成的哥德堡三号在瑞典下水,并在2006年7月再一次抵达广州。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 END -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编辑:裴雅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