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五楼的来龙去脉考略

  

  “徐州五楼”话题报道多,议论也多。新闻媒体曾来采访笔者问及一些情况。但总觉得自己语焉不详,也有差池。于是翻阅了一些地方志等资料,稍微有所清晰。现在整理出来,以求正於诸位,以希冀对五楼有个比较历史地了解。

  “五楼”的不同说法

  徐州人说的“五楼”,有两个版本。有的版本说的“五楼”,即:彭祖楼、霸王楼、燕子楼、黄楼、奎楼。实际上,还有一种版本,即:彭祖楼、燕子楼、黄楼、奎楼和鼓楼。这后一种版本,倒是百姓常说的,也是一种老版本。曾有人访问过94岁的老人钱树岩先生,他就说五楼就是彭祖楼、燕子楼、黄楼、奎楼和鼓楼。他还写过一篇文章《徐州的楼观》收入到《徐州文史资料》,就是指的这五楼。《徐州文史资料》曾刊登周国华先生谈徐州庙宇建筑的文章,其中五楼所指与钱树岩先生所说相同。《鼓楼区志》在介绍黄楼、彭祖楼时说的五楼也持此说。

  其实,有霸王楼无鼓楼的“五楼”说法,也是一些人持有的说得通的说法,并无对错。霸王楼颇有影响,存在的时间比较长。但不能以项羽的历史说霸王楼的历史,鼓楼的建筑历史是比霸王楼的建筑历史长,其故待后细说。

  “五楼”习俗说法的形成

  “五楼”的习俗说法,难以追溯其缘由。现在,根据徐州的地方志书和有关文献资料,来看看徐州历史上关于五楼的记载。

  明代的徐州五楼

  明代虽然也有五楼,但既未形成民谣,也非如今民谣中的“五楼”。

  赵明奇先生主编的《徐州古方志丛书》,收录的第一部地方志是明正统《彭城志》,赵明奇先生说:“正统三年(1438年)修成的《彭城志》是现存最早的官修徐州志书,亦是现存版本最早的抄本徐州志书。”正统本中的《卷七·古迹》中,仅列有燕子楼、黄楼,《古迹总论》中提到彭祖楼。正统本《公署》中提及的楼,有鼓楼、钟楼。如此,明代正统年间实体存在的五楼即是:彭城楼、燕子楼、黄楼、鼓楼、钟楼。

  清代的徐州五楼

  到了清代初期,徐州五楼依然是彭祖楼、燕子楼、黄楼、鼓楼和钟楼。慢慢,钟楼倾废,代之以魁星楼。中后期提到了霸王楼。

  民国时期的徐州五楼

  辛亥革命后,即民国后,徐州五楼的说法有了变化。民国十二年的《徐州旅游指南名胜古迹》中介绍的是:霸王楼、燕子楼、黄楼、奎楼;彭祖楼、鼓楼悄然退出,霸王楼正式确立五楼之中。

  总之,徐州历史上名楼的表述,因时代背景不同而不同,纵览言之,先后有七座名楼:彭祖楼、霸王楼、燕子楼、黄楼、奎楼、鼓楼、钟楼。徐州“五楼二观七十二庵八大庙”的说法,不会是一个短时期内形成的,应该是根据楼庙观庵的存在历史,以及当时社会影响、推崇信仰和闾里习俗,不断积累、不断补充、不断调整,约定俗成,再加以提炼,逐步流传开的。结合一些有此说法老人的年龄约百岁,再结合以上资料,“五楼二观七十二庵八大庙”的说法,大约出现于同治年间,形成于光绪年间,即150年左右。

  

  

  

  论起徐州名楼,实际上首推彭祖楼。一是由于彭城因彭祖得名;二是历史上形成的彭祖文化,不仅是淮海地区的初始文化,而且上升为一种“道法自然、追求和谐”的民族精神。(赵明奇语)。所以彭祖名播天下,必建楼昭示之。

  彭祖在徐州的遗迹主要有彭祖墓、彭祖祠、彭祖楼三处。彭祖楼与彭祖墓、彭祖祠均是祭祀场所,同时兼有供世人观瞻游览作用。彭祖楼何时所建、建于何处?在徐州志书中多是语焉不详。最早的正统本《彭城志》云:“惟彭祖井今在北门子城中,而彭祖楼已莫详其处。”可知明代正统年间彭祖楼仅有其名,之后的诸多记载,皆依次。

  

  

  

  徐州志书上是先有霸王厅(殿)的记载,后有霸王楼。项羽衣锦还乡,自称西楚霸王,都彭城五年之久,官府所在称为西楚故宫,即今日的彭城路1号,俗称市政府北大院。霸王厅位于西楚故宫后部,是项羽理政的政厅,是西楚故宫的主体建筑,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唐直到北宋依然存在。北宋元丰元年(1078年)二月,苏轼拆除。“2005-2006年,我在那儿呆了两三年,仔细勘察过传说中的霸王楼、霸王厅的位置。”

  霸王厅这则史料记载,最早是出现在苏轼《答范纯甫诗》中:“重瞳遗迹已尘埃,唯有黄楼临泗水”。句下苏轼自注:“郡有厅事,俗谓之霸王厅,相传不可坐,仆拆之以盖黄楼。”

  

  

  

  燕子楼的资料,比较丰富。燕子楼修于唐代,原来是徐州武宁节度史张愔为其爱妾关盼盼修建的居所,飞檐翘角,又有燕子栖息,故曰燕子楼。但它存在时间不长,唐末景福二年(公元893年),朱全忠攻打徐州,徐州行营兵马都统时溥战败,携妻子登此楼自焚而死,楼亦被烧毁。此后,徐州人思念关盼盼为人,宋、明、清以及民国多次修建、迁建燕子楼。苏轼曾夜宿燕子楼。

  1923年出版的《徐州旅游指南》中已经标明“燕子楼今在城西南隅”,并有照片。这也是现存最早的燕子楼照片。至于1936年的重建,则是1928年拆除徐州城墙后的事,但不久即毁于日军轰炸和破坏。1985年,徐州市人民政府,于云龙公园知春岛上重建燕子楼。

  

  

  黄楼,宋元丰十年(1078年),苏轼建于徐州城的东门之上。

  苏辙《黄楼赋》中说的十分清楚。苏轼知徐州当年,徐州大水,“水未至,苏轼使民具畚锸、畜土石、积刍茭、完窒隙穴,以为防备。”逮洪水围城时,富人冲击南城门,欲携细软眷属外逃,苏轼镇定宣告:“请放心,有我苏轼在,大水决不会淹城!大家请回。”抗洪两个月里,苏轼宿在城头上,过家不入,整天和兵民一起筑堤巡查,他在诗中这样说:“我当畚锸先鲸髡。”“与君泥土满衣缨。”“日暮归来洗靴袜。”苏轼浑身泥巴,如同民工一样。所以苏辙赞誉苏轼深得民心:“故水既去而民益亲。”是故徐州人至今深深怀念苏轼。

  

  

  /钟

  

  鼓楼,作为西楚故宫的午门,具有重要的意义。正统本:鼓楼“在州治前,洪武七年建”;钟楼“在城西南隅,洪武七年建”。根据明代喻则成《徐州重建钟鼓楼记》宣德4年(1429年)杨秘,于“州治之南五十步许”修建。宣德七年(1432年)“复于是楼西南半里许重修钟楼於旧台之上”。所以,明弘治本、嘉靖本志书标有钟楼、鼓楼的位置,且绘有造型图,鼓楼造型如同现存民国徐州鼓楼的形状,上有高楼下有门洞;钟楼则是许多许多级台阶上画一架柜形状,想来是悬挂钟的地方。鼓楼洪武年建,高玉琳题名“江北第一楼”

  奎

  楼

  奎楼的历史,相比起来稍短些。关于奎楼,徐州确实有两处“奎楼”。

  一处奎楼(魁星楼)是在文庙范围内,历史比较早,大约在明代已经存在,但是在明代的地方志中没有有关奎楼的记载。明代奎楼是作为文庙学子祭祀地点之一。

  另一处奎楼,即徐州城墙东南隅的奎楼。奎楼因邻近南门奎光门而名。一般文章说,天启四年(1624年)徐州大水淤废后,崇祯元年(1628年)兵备唐焕重建徐州城,由于南门遥对奎山塔,为倡举文风,定为奎光门。其实,早在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参议袁应泰重修徐州城时已经南门更名为奎光门。康熙年间在城墙东南隅兴建的奎楼,在康熙六十一年本《徐州志》的“图式州图”中首次出现,标明“奎楼”。在“祭祀”卷中亦云:“魁星楼,在南门颠”。 名称不一,实为一地之楼。可知,徐州东南隅的奎楼,最初是作为学子祭祀文魁星的处所。

  民国初王祥甫先生曾到奎楼遗址寻旧,写下竹枝词:“锦袍竹枝学时装,都到文昌叩拜忙。先讨功名后祝献,上香奠酒喜洋洋。” 奎楼於抗战前因开路拆毁。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