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 维京舷窗外的帝国背影

  /贺泽劲摄影/《中国周刊》记者杨剑坤支持机构/维京游轮

  

  夕阳余晖已尽,奥地利多瑙河上的光与影。

  如果辉煌是一座城市,那就该是维也纳的模样。无论是自12世纪就强盛于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时期,还是19世纪繁荣的奥匈帝国,作为首都的维也纳都巧妙避开战争,中正平和地存在于欧洲世界,与阿尔卑斯山和多瑙河为伴,以音乐艺术为灵魂,犹如一幅明朗浩然的帝国画卷,看到时间里的全息空间。维京游轮沿多瑙河专为中国游客定制的内河线路,巡游奥地利、匈牙利、德国等国家。在欧洲最富诗意的多瑙河上行进,品一杯美酒,来一份地道的中餐,佐一缕艳丽夕阳,配一曲帝国宫廷的美妙乐章——所有的这一切,坐一趟游轮就可以完美体验。这就是全球河轮巨头维京游轮为中国游客用心打造的欧洲深度体验之旅。

  

  在维也纳可以看到一个帝国的沧桑背影,也可以感受到 一座尚艺宜居之城的温和脉络。

  城市的慢风景

  看城市,每次遇到心之神往已久的风光,总是莫名的感动。被多瑙河缭绕的维也纳,原本就是座古老的大城市,那些动不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建筑,懒散了城市人们的脚步,营造出只属于维也纳的慢风景。

  

  作为维也纳城市设计的功臣,维也纳市第一任城市公园管理局长鲁道夫·西贝克和宫廷风景画师约瑟夫·赛勒尼应该没有想到,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维也纳城市公园不仅作为市民公园向公众开放,更成为世界各地游客朝拜的风光之地。文艺电影《Before Sunrise》在维也纳拍摄时,男女主角在城市漫步聊天中路过的街道,已成为文艺青年们的朝圣风光,一些痴迷于特立独行观光线路的旅行者,还规划出电影观光路线,维也纳城市公园则是该旅行线路的起点。慢慢漫步在公园,将电影场景和眼前所见重合,好像在和电影与城市同时对话,只觉空灵流转,物我相忘。

  

  城市公园里有许多音乐大师的雕像,最著名的莫过于约翰·施特劳斯的镀金雕像,如果得闲去细数下音乐课错过的那些音乐大师名号,弗兰茨·舒伯特、安东·布鲁克纳、弗兰茨·雷哈、罗伯特·施多尔茨⋯⋯他们的以及众多著名艺术家的雕像在园中安静伫立,定会有无数汗颜在绵延。

  有音乐家存在的公园就是和音乐很配,那些热爱街头表演的艺术家,特别偏爱在公园里弹奏得意之作以觅得知音,技艺超群的小提琴手和手风琴师合力奏响圆舞曲,让鲜少受到欧洲古典音乐熏陶的东方人,也听得明白音乐之间的停顿与留白,懂得方寸天地的艺术共鸣。

  

  维也纳市立公园是维也纳市中心的一块开放式休闲绿地,散落着不少著名音乐家和艺术家的雕像。

  沿着多瑙河畔慢慢走走,不经意就走到了格拉本大街,这条维也纳最繁华时尚的大街沿街布满世界名牌店铺,丝毫影响不了人们那颗文艺购物的心。一只手提满购物袋,另一只手一定还翻着手机里的Tips,提醒自己别错过——电影《Before Sunrise》里的对维也纳城市慢风景的完美呈现。而格拉本大街尽头,藏在诸多名品店后面的黑骆驼餐厅无疑成为成为旅行者闲坐静思的去处。跟着维京的城市漫步之旅,来到这家1618年开业的老店,点上一杯维也纳特有的混合葡萄酒。摇晃着杯中淡粉色的琼浆,酒体丰富的层次在口中蔓延开来,思绪仿佛回到了几百年前。

  闲淡地坐在街角,细细打量被赞为世界十大著名步行街之一的大街,古典气质的建筑、老牌历史的店铺,尽管街面嘈杂、人群熙攘,也能听见另一处街角传来的正在演奏的小型乐团的乐声,再配上些不知从哪儿飘来的咖啡和甜点浓香,让人沉醉不知归路。

  当然还有风,也许是靠河的原因,无论走到哪儿都能吹到凉凉的风,贯穿城市的每个角落,游荡在人们的衣衫裙角,自有一种昧然况味,恍若置身悠古帝国原生之境,又转瞬其实是在繁华现代街头。

  

  圣史蒂芬大教堂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之一, 也是维也纳环城景观带上的又一著名建筑,维也纳市的标志。

  隐在帝国背影后的转身

  维也纳是神圣罗马帝国、奥地利帝国、奥匈帝国和奥地利共和国的首都,经历了帝国宏伟的创世史诗,王室政权更替的斗争,也孕育了弗兰茨皇帝和茜茜公主的浪漫爱情故事,如此偌大的帝国不是传奇胜似传奇。

  格拉本大街一端耸立着高大威严的圣史蒂芬大教堂,自12世纪建成以来,历经扩建、火灾和复建,拥有巴洛克风格、哥特风格和罗马风格完美融汇的建筑之美,教堂屋顶铺设的砖片色彩丰富、线条明朗,双头鹰标志则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徽章图案。免费开放的教堂任由参观,教堂内高大耸立且精湛恢宏的雕刻石柱、色彩斑斓的教堂花窗以及巨大华美的管风琴无不让人感到神圣迷醉,巴洛式螺旋梯祭坛仿佛是通向天堂的神秘圣路。而教堂巨大的地下墓穴则安放着近二千具因黑死病去世者的尸骨,17世纪发生的黑死病瘟疫夺去维也纳三分之二人的生命,人们将死者安置在教堂。为缅怀逝者并让人们记住这场灾难,在格拉本大街建造了黑死病纪念柱,纪念柱上皇帝摘下王冠奉给天使,单腿跪地祈求上帝保佑他的臣民。

  

  作为城市最忠诚的见证者,圣史蒂芬大教堂一直在记录。上个世纪一战时期,帝国解体改为奥地利共和国,后被德国纳粹独裁统治,奥地利不仅失去国名,还失去主权,被迫改为东部省名(Ostmark)。为争取奥地利的社会民主独立解放,地下抵抗运动组织活跃于人们常去的地方,并留下记号。圣史蒂芬大教堂大门右侧墙上就能看到“O5”的词,O代表着奥地利(Oesterreich)国名首字母,而数字5代表第五个字母E,时刻提醒奥地利人民勿忘祖国,寻求独立。这段上世纪的故事,并未随战争走远而消失,维也纳人依然保留下教堂上的“O5”记号,每当记号褪色或模糊,就会有人用白漆又涂上,以纪念人们曾怀揣勇敢的过往,才拥有今天的平静安宁。

  

  维京内河游轮为四层设计, 船上设施完善。在甲板上还有蜜蜂忙着采蜜的香草花园。

  一位让圣史蒂芬大教堂幸免于战争的英雄人物竟是纳粹时期的德国军官科林彻特。在指挥官命令他轰炸躲在教堂内的苏联哨卡时,他拒不执行长官命令,得以拯救了教堂及城中百姓,人们记住了这位平凡的英雄。科林彻特在战争结束时得到赦免,并成为维也纳的荣誉人士。每到新年教堂的普默林钟敲响时,成千上万维也纳人在教堂广场聆听钟声,也祝福那些曾与教堂有过美好缘分的人们。

  那些仍象征帝国的宫殿,无与伦比的美泉宫或奢侈堂皇的霍夫堡宫等,在被历史的框架压窄后,皆已与其原本的繁华荼蘼无关,隔着时光的流转,在大时代洪流面前只能隐退。书写在维也纳城市历史上的光耀已然过往,如同高大背影在转身那一下的旷达深沉。

  

  被艺术眷顾的风尚之城

  搭乘维京游轮从维也纳起航,让人得以遇见不一样的维也纳。世界只有一个音乐之都,那就是维也纳。这座孕育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父子、勃拉姆斯以及无数音乐家的殿堂级音乐城市,连空气中都飘浮着古典艺术的生活乐章,教人热爱艺术和生活。

  东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让我们不能以听《高山流水》的标准去欣赏施特劳斯谱写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但如雷贯耳的金色大厅和维也纳国家歌剧院,让听不甚明白却了解音乐无国界的人们,甘愿购买昂贵演出票去聆听一番,仿佛在这座城市,不谈音乐和艺术就显得格格不入。

  

  被音乐家名声扮饰的维也纳,在19世纪末的艺术潮流中还出现过很重要的反古典学院派艺术的维也纳分离派,主张反叛张扬、个性探索的分离派运动使维也纳成为当时欧洲艺术的高潮之一,席勒和克里姆特两位大师在当时用悲怆诡异的气氛表达表面野蛮但内心脆弱的世界。阿尔贝蒂娜博物馆(Albertina Museum)收藏有席勒、塞尚、克里姆特、科科施卡、毕加索和劳申贝格等大师作品,这是探索现代与美术、美术与生活的大师呈现,着实惊艳。

  阿尔贝蒂娜博物馆由特蕾西亚女皇的女婿,阿尔伯特··萨克森·捷欣公爵于1776年所创立,原为私人藏品馆,拥有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版画室。现在则已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著名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定期举办建筑展和摄影展,潜移默化传递出强烈的批判主义和非理性抽象表现主义。

  

  维也纳当代艺术馆是维也纳最重要的当代艺术中心之一,艺术馆经常性举办摄影、摄像、电影和建筑实验等活动。

  为艾滋病人创办的慈善募捐晚会,以辣眼睛的奇装异服闻名于世的生命舞会,正是一场现代艺术风格的狂欢,每当举办时节,来自欧洲各地的数千人士身穿超乎想像力的服装出现在维也纳街头,既旨在消除人们对艾滋病的偏见,也展现维也纳富有责任感的城市精神和开放现代的城市艺术氛围。

  维也纳的城市生活已很成熟,欣赏多瑙河的四季,要知道多瑙河并不一直都是蓝色。去熟悉的唱片店买张CD,这与听手机音乐是完全不同的生活。去艺术史博物馆那家著名的咖啡馆买杯咖啡,听听钢琴弹奏,读读书。或者坐在维京游轮上,感慨现代工业文明的另一种文化。来自中国的服务人员、中文指示牌、节目单还有融合了八大菜系以及欧洲当地特色的美食,这样的维也纳似乎增添了一丝熟悉与亲切。

  当然,还可以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想想过去那个辉煌壮阔帝国发生的家族大事,翻翻不知祖上哪位先人珍藏下来的画作,带着些古老的眼光,充满对大世界的向往。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