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 之称的山西省,已发现各类古塔580余座。经有关专家考证,山西古塔种类居全国首位。在山西,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古塔星罗棋布,以种类多、规模大、历史久,造型殊、设计妙、结构巧在山西古建筑品类中自成体系,成为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令人叹为观止。其中应县木塔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式高层建筑,中国独一,举世无双,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即北宋至和三年。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总重量约为7400吨。整个建筑由塔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塔基分作上下两层,下层为方形,上层为八角形。塔平面亦为八角形,高九层,五个明层,四个暗层,外观为五层六檐。塔刹由基座、仰莲、相轮、圆光、仰月、宝盖、宝珠组成,制作精巧,与塔身十分协调。
木塔在设计和施工上匠心独具,整体构架全部用木建。在结构上采用双层环形、空间框架。上层柱脚插在下层柱头的枋上,并向内递收,形成一层比一层小的优美轮廓。全塔在结构上没用一个铁钉子,全靠构件互相卯榫咬合。塔的暗层,内外槽柱之间的梁(木+伏)联系,用斜撑连接,成八角筒式双层框架,加强了构件的整体性。全塔共使用54种不同形制的斗(木+共),种类之多,国内罕见。底层南北开门,四周设有回廊。塔内各层装有木制楼梯,游人可攀登而上。二层以上都设有平座栏杆,形成回廊,供游人凭眺。
塔内各明层中间都有塑像,共计24尊。其中底层佛坛上有一座高约11米的释迦牟尼全身塑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上画有6幅如来佛像。南北门两侧的墙壁上绘有天王、金刚及佛门弟子等壁画。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内槽南面门额壁板上的三位女供养人,她们体态匀称、面容丰满,衣着华丽,气度不凡。
古往今来,观瞻木塔成一大乐事,历史上不少帝王将相、官员缙绅、文人墨客、佛门弟子为木塔挥毫泼墨,留下不少赞美佳句。塔上现存54面珍贵的匾联,其中明成祖朱棣题的“竣极神工”、明武宗朱厚照题的“天下奇观”笔划苍劲凝重、神韵连贯,为难得的珍品。
应县木塔历经苍桑,遭受过无数次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元代以后,应县曾发生过十余次较强的地震,其中六级以上就有三次,房毁人亡,木塔却安然无恙。1926年军阀混战时,木塔曾中弹200余发,至今弹痕可见,而它仍巍然屹立。
1974年维修木塔时,在四层主像内发现了一大批辽代珍贵文物,其中有刻经、写经和木刻版套色绢质佛画以及七珍八宝等,内容丰富、年代准确,对研究我国印刷工艺发展史和辽代政治、经济、文化及建塔的历史背景,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在塔前牌坊南还开通了一条长达340米具有辽代建筑风格、集旅游、文化、商业为一体的仿古大街。宽阔的广场,绿地和周围的仿古旅游、宗教产品市场。这些配套建筑的落成与雄宏高大的木塔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美妙绝伦的画图,让游人纵情游览、流涟忘返。
水火不侵的佛宫寺释迦塔
山西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建成至今已近千年,而关于木塔的建造者等诸项事宜,因为未发现文字记载一直未有定论。一代代应县人也就世代相传着许多关于木塔的传说,津津乐道于木塔的各种神奇故事。
鲁班建塔
在应县的民间传说中,将木塔的建造归功于我国传说中的木匠鼻祖鲁班。传说鲁班的妹妹与哥哥赛手艺,妹妹说在一夜里能做十二双绣花鞋,哥哥鲁班要是能在一夜之间盖起一座十二层的木塔就算哥哥的手艺高。结果,鲁班真的修成了十二层的木塔,只是修完之后土地爷承受不住,塔直往地下陷,鲁班便举手一推,将塔分成两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天的内蒙古一带,留下的五层慢慢地钻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释迦塔。
水火不侵
应县木塔修成之后,又是如何保证不受水火之灾而屹立至今的呢?应县民间流传的说法是,玉皇大帝为了保护鲁班的劳动成果,使木塔与岁月并存,便派火神爷和龙王爷分别送来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洪水到了塔前便会绕过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从没遭过雷击,即使在战争年代,炮弹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会在瞬间熄灭。
佛塔护人
人们心中的宝塔,其神奇之处还在于木塔从未伤过人。传说康熙年间的一次修缮过程中,一个木工不慎掉落一把斧子,而地下恰好有两名儿童在玩耍,大家正为两名儿童的性命担忧之际,斧子不偏不倚地落在了两个孩子的中间。人们说:"这是神仙在保佑,因此从建塔到现在没有发生过一次人员伤亡事故。"
夜间放光
应县木塔内既无灯又无火,周围也是一片漆黑,不会有灯光或火光的反射。而民间传说却道:木塔夜间有放光现象。据说,佛祖释迦牟尼曾托梦给佛宫寺中的慧能大师说,当地人虔诚信佛且经常布施修缮佛殿,应得好的报应,于是便在塔内放了一颗夜明珠,以使人们对报应有所察觉。所以,每当木塔修理完毕,宝塔就会放光。当地人也都认为木塔夜间放光是吉祥的预兆。
应县木塔的“谜”
除了神奇的传说
应县木塔里还充满许多没有完全解开的谜。
建塔的木材从何而来?
应县木塔耗用了上万方木材,而且是以大径木材为主。专家测得,木塔的312根木柱中,最粗的直径64厘米,最细的直径48厘米。至于各层的大梁,更是粗得现在少见。
建塔的木材从何而来?目前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当年附近的黄花梁森林就是建塔用材之源。早在千年以前,建塔之地往西北不远的地方叫黄花梁,是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据《辽史》记载,兴宗皇帝曾狩猎黄花梁,能一日射熊36只,森林面积之广可想而知。迄今,当地百姓仍口碑相传“砍倒黄花梁,建起应州塔”。
长胡子的释迦牟尼
走进木塔一层,首先会看到佛祖释迦牟尼塑像,奇怪的是佛像竟然有胡子。而我们通常在佛寺的塑像和壁画上,在经卷和有关画册中,见到的释迦牟尼像都没有胡子,这是怎么回事呢?
目前大部分研究专家认为,这与民族特征有关。应县木塔建于辽代清宁二年,辽是契丹族政权,契丹当时是一个强盛的游牧民族,契丹男子一般剽悍体壮、骁勇好战,他们都留着胡子,以显示自己男子汉的风度。据传,释迦牟尼出家前,是博学多知、武艺高强的迦毗罗卫国(古印度国名)国王净饭王的王子。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甘肃省敦煌莫高窟,至今还保留着完整的悉达多王子比武献技的壁画。契丹艺人在塑像时,既崇尚释迦牟尼博大精深的佛理,又崇拜他盖世超群的武功,便有意在慈祥端庄的佛面上画上了胡子,以保留他们认为的"英雄"本色。
应县木塔有无地宫?
1987年4月,陕西法门寺残塔下发现了唐代地宫,内有佛指舍利和大量的稀世珍宝。从此,千年古刹法门寺名扬四海、震惊九州。那么,应县木塔有地宫吗?人们祈盼它存在,有朝一日地宫打开,里面也是金碧辉煌的世界,还能发现原始的建塔史料,准确地掌握木塔的建筑始因和施工年代。
1993年秋冬时节,在进行塔院区工程地质状况勘探时,曾通过多种仪器对塔基进行工程物探,发现在塔底深处有一个近似长方的图形。专家们分析,这有可能是木塔的地宫。因该工程项目不包括地宫探测,所以未作深究。因此,木塔究竟有无地宫,是一个什么样的地宫,至今仍是一个未知数。
塔乡儿女木塔情
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很好地诠释了木塔与应县人密不可分的关系。据说,应县人一生下来就开始听父母讲木塔的故事,这是“听塔”,学会走路后先是自己去“看塔”',然后“登塔”。长大后,继续跟别人讲木塔的故事,这是“说塔”。成了家还要请一个塔模型回家,这是“敬塔”。
应县人出于对木塔的崇敬之情也常自称“塔乡儿女”。木塔之于应县,就好比天安门之于首都北京,双塔寺之于太原,是一种标志。来到应县,在大街小巷处处都能看到张贴木塔的图片。
应县人更是三句不离木塔,就连日常生活也和木塔关联起来。据当地人说,以前在应县年轻人比勇敢都以登顶木塔而论。木塔五层屋顶有一南向的小门,本地人称之为“南天门”。从南天门出去,脚下就是塔顶的瓦楞斜坡,坐在那里揽胜颇有如入九天云外之快感。所以,应县的年轻人都以敢出南天门为勇,出了南天门就有了骄傲和吹牛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