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的青岛!极为珍贵的《老照片中的华夏》

  作者:亚东映画 发表于图游华夏网

  版权申明:以下图文仅作学习欣赏,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著作权和肖像权等侵权情况,请联系本头条号删除,其他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未经作者同意用于商业用途,责任自担!

  十九世纪上半叶,日本侵略者为吞并中国,派出情报人员以探险和学者的名义,对中国进行调查,拍摄大量各地的人文地理照片,于1924年9月至1944年由日本人设立的“满蒙印画协会”按月出版成《亚东印画辑》,共15辑,每辑若干回合,每月为一回选取10张照片,出版完成累计2000多张。如今历史烽烟散尽,而照片中的很多古建筑也已荡然无存,所记录中国人的生活状态,对我们了解民国时期的中国,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为让更多的中国人回望我们祖辈生活过的华夏大地,《图游华夏网:tuyouhuaxia.com》特别制作《老照片中的华夏》系列图记,本篇照片均来自山东省青岛地区。

  

36回第1张(1927年7月出版),崂山风光,崂山是海上名山,也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人文历史悠久,是道教发祥地之一。最初的记载因登山辛劳,称为劳山,后占星说天牢星与山对应,又称牢山,近代演变为崂山。

  

36回第2张(1927年7月出版),崂山中的溪谷,花岗岩石分布在溪流两旁,清水流淌其上。

  

36回第3张(1927年7月出版),崂山白云洞附近,此处本是一处道观,建于唐朝,蒲松龄多次游历崂山,他的《聊斋志异》便有多篇崂山题材,据传曾在此处留下一首《白云洞自吟》:

  古洞深藏碧山头,羽士已去白云留。

  愿扣柴扉访逸老,不登朱门拜公侯。

  砚水荡净海底垢,笔尖点消九天愁。

  不求人间争富贵,但做沧桑一嘹鸥。

  

36回第4张(1927年7月出版),农家田园屋后,伸出一木杆,系着绳圈,吊着一个烟盒,起到一种标识的作用,而这正是商家招牌的起源。

  

36回第5张(1927年7月出版),崂山九水的村落。家家户户的屋院,紧邻一起,石头累就院墙,种满了樱桃和犁树。

  

36回第6张(1927年7月出版),崂山山势峻奇,岩石嶙峋,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写过一首《海上》诗:

  石桥东望海连天,

  徐福空来不得仙。

  直遣麻姑与搔背,

  可能留命待桑田?

  

36回第7张(1927年7月出版),崂山脚下的大道,两侧田园菜地,阡陌纵横,路旁的刺槐开满了花,一位妇人坐在驮着货框的马上,悠然前行,一片祥和气象。

  

36回第8张(1927年7月出版),白云洞道观,一位鹤发童颜的老道人正与其弟子下棋。

  

36回第9张(1927年7月出版),远眺胶州湾,碧水蓝天白沙滩,海面上几片帆影,意境优美,此处应该是仰口海湾。

  

36回第10张(1927年7月出版),筏子的渔船。一群打渔人在整理渔获。

  

165回第7张(1938年4月出版),胶州湾头,可能是在信号山顶俯拍,中间的小岛现在是小青岛公园,1898年3月清朝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将青岛租借给了德国,岸边的德式建筑,见证了这段历史。

  

168回第1张(1938年7月出版),俯瞰青岛,此处的位置可能是在观象山上,前方的哥特式双塔是德国于1932年始建的天主教堂。

  

168回第2张(1938年7月出版),当时的山东路,马路宽敞整洁,黄包车上拉着水兵,豪华的小轿车来往行进。两旁的商铺高档气派,左侧的招牌写有‘仁德’字样。

  

168回第3张(1938年7月出版),远望加藤岛,日本占领时期,对面的小青岛被其改名为加藤岛。

  

168回第4张(1938年7月出版),聊城路的景致,艳阳高照,行人不多,骑自行车的人较多,日占时期,两旁的店铺好多已是日文招牌,左侧第一家还悬挂日本的膏药旗,中文招牌是山省堂书店,右侧看到的是双叶食堂。

  

168回第5张(1938年7月出版),当时的大平路街景,沿海岸旁,专门铺设了游人步道,还有休憩的座椅。

  

168回第6张(1938年7月出版),青岛的海水浴场。片中人员稀落,只见数人泡在海中。

  

168回第7张(1938年7月出版),青岛山炮台,德军在此修建炮台,后德日之战兵败,片中为日军重新的加农炮台。

  

168回第8张(1938年7月出版),青岛湛山附近的海湾,岸边砂砾遍地,几棵松树正茁壮成长。

  

168回第9张(1938年7月出版),青岛海滨公园的门楼,建筑造型古意盎然,气势森然。

  

168回第10张(1938年7月出版),青岛小港,与一里外的大港相对,主要停泊民船,港中桅杆林立,波影粼粼。

  

213回第8张(1942年4月出版),崂山中的溪谷,当地村落中的百姓,正在整理从溪水中捕获的鲜鱼。

  

223回第1张(1943年2月出版),崂山风光,峭壁之上,远处茫茫大海,一棵松树,兀立岩中,灵动之极。

  

223回第2张(1943年2月出版),崂山的道路,为方便汽车,道路修建的很是坚固。

  

223回第3张(1943年2月出版),崂山白云洞附近的景象。山势险峻,怪石嶙峋。

  

  170636quz3y59749uug5qv.jpg (411.4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设为封面

  3 天前 上传

223回第4张(1943年2月出版),崂山九水附近的田园风光。

  

223回第5张(1943年2月出版),崂山上远望胶州湾,依次从仰口湾,到峰山角,上方左侧伸出的半岛是鳌山卫,最远方的长岛是田横镇。

  

223回第6张(1943年2月出版),崂山中的溪流,水流潺潺,岸边田地农家依稀可见。

  

223回第7张(1943年2月出版),崂山上的小径,弯曲绵延,直至山上,相传秦始皇游崂山求长生不老之药,便由此经过。

  

223回第8张(1943年2月出版),崂山上的小庙。

  

223回第9张(1943年2月出版),青岛浮山附近的渔船。

  

223回第10张(1943年2月出版),崂山白云洞所拍的海上日出。黎明时分,彩霞漫天,旭日初升,景象壮观。

  《老照片中的华夏》已完成【湖南长沙】【山西大同】【湖南岳阳】【河北秦皇岛】【湖北武汉】【江苏南京】【广东广州】【浙江绍兴】【山东济南】【福建福州】【浙江杭州】【山东青岛】,请关注《图游华夏》头条号,通过底部菜单【网站入口】阅览!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