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问政山脚下的那片竹林,还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来到安徽歙县,

第一眼看到的是风景,

但是在这里,

除了风景,

美食中还藏着你不知道的故事,

值得细细品味!

  问政山位于歙城东门,与方家村、渔梁、新路街、吴川村接壤。东北有承舅岭高眉尖,西南以鲍川半山为屏,周围有凤形、燕形、虎形、鸡形等喝形小山拱卫,山势如翔鸾舞凤。

  

  徽州城在楚汉时期属会稽郡,后属彰郡,再后来又成为新安郡,新安文化由此而发源。古城变迁多多,而问政山似乎变化很少,山如绿色屏障,又处处山花烂漫,故民间又有华屏山之名,华者花也,没想到山与绿竹和花结了缘,那是古城的幸运,也是一种禅意。

  

  早在唐代,歙州刺史的堂弟于德晦,跟随其兄来到城外的山上低吟浅唱,竟爱上了这座朴素而又美妙的山峰,便在山上筑了一间“问政山房”,收门生,传道授业解惑,逐渐声名远扬,问政山由此而来。后来,唐代画圣吴道子,明太祖朱元璋都来此山中,于是问政山又成为画家们的仙境,政治家的佳境。

  

  竹的海洋

  

  问政山自古翠竹掩映,烟雾缭绕,是竹的海洋。如今,曾经热闹非凡的问政山房早已被历史的长河淹没了,但问政山依然翠竹青青,从徽州城外的青石板路上山,攀岩寻磴,从斑驳密匝的竹林中寻寻觅觅,依然可见古城墙、古山门的遗迹。

  

  

  问政山竹笋堪称笋之冠

  据《歙县志》载:“春笋以问政山为冠,红箨白肉,落地即碎。”问政山原称花屏山,盛产的春笋,笋壳黄中泛红,笋肉白皙,质地脆嫩微甜,以手指捏其笋肉,便可见溢水。当地人称这种笋为“白壳苗”。清代诗人汪薇有诗赞曰:“群夸北地黄芽菜,自爱家乡白壳苗。”可见,问政山笋早已驰誉天下。竹笋含有一种白色的含氮物质,构成了竹笋独有的清香,具有开胃、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同时竹笋具有低糖、低脂的特点,富含植物纤维,可降低体内多余脂肪,消痰化瘀。

  

  问政山的翠竹和嫩笋经历千年的演变,也孕育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徽州有民俗,猫死后不可埋在地下,而是挂在树上,亦称为“树葬”。其在问政山有独特的含义,是问政山山民对它的一种独爱。猫生前守山林,以捕捉蛇鼠为生,保住山中的翠竹和竹笋,死后仍能在高高的树上,居高临下,坚守山林。此时的山猫成了勤奋、勇敢又充满智慧的保护神,与其说是人对动物的热爱,倒不如说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表现,民谚:“问政无猫便无笋”,又为这座名山增添几分色彩和神秘。

  

  

  珠兰花兴与衰

  问政山不仅是绿竹的海洋,也是花的世界,而山民栽种最多的便是珠兰花,走进问政山的山里人家,你就处处可见,楼房的窗前、阳台上都陈列着一盆盆娇小纯白的珠兰花,馥郁盈室,令人心旷神怡。而每家楼房都有花舍,花舍前有花坛,花坛上有数个花架,清明前后,珠兰花从花舍中全部搬出,让春风梳理,尽情享用春雨滋润,鲜花逐渐开放,徽州城的花市就要来了。

  

  问政山上的珠兰花兴与衰,同样也离不开徽州商人,珠兰花是制作香茶的最佳花种,而香茶又是广东及南洋人最喜爱的茶叶。至今徽州人称发财为“发洋财”,外地人一般不知其意,其实就是指徽州茶叶用珠半花加工成花茶以后,远往广东,并销海外,故称“洋财”。珠兰花看似朴素平常,却为徽州绿茶增添了芬芳,也为山中人带来了财气。

  

  在珠兰花盛开的季节,也忙了山里人家的女子,她们起得早,把房前屋后的珠兰花采摘下来,背着花篮走街串巷,操着徽腔徽韵声叫卖:“卖香喷喷的珠兰花……”她们把芳香送到山下,送到了熙熙攘攘的世间,也因此得了一个“珠兰花女子”的美名,她们卖花倩影,是徽城的一道鲜活风景,如山中的竹笋等时鲜一样,只有春风荡漾时才会有,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味悠长。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