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那些神秘的历史色彩

  

  

  大理白族

  “

  大理是一个以白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在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大理白族形成了自己辉煌的历史以及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来到大理,一声“金花”、“阿鹏”感觉甚是亲切,这样一个民族,也不乏一些神秘的历史色彩。

  

  白族发展史

  先秦时期

  白族先民是先秦时期分布于云南内地坝区的许多部落的融合体,当中则以僰人为主体民族。僰人从族属源流上属于氐羌,秦汉以后,从甘青高原向南“随畜迁徒”游牧的羌人到云南境内的“西至桐师以东,北至叶榆”(《史记•西南夷列传》)的洱海周围,“地方可数千里”的地区,与当地土著的白族先民融合,过着“椎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的生活,他们和今天的白族有渊源关系。

  公元前211年,秦王朝开始经营“西南夷”地区,建立行政机构,这是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端。苟悦《汉纪》卷11中说:“初,楚庄王使将军庄蹻,循江略地黔中南以西。蹻至靡莫,地方三百里,其旁平地肥饶数千里,既克定之,会秦夺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蹻因以其众王靡莫,变服从其俗。秦时通五人 (尺)之道,于此诸国颇置长带吏。”庄蹻把楚国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靡莫之属”的滇池地区,并建立了以白族先民僰人等“靡莫之属”为主体的滇国奴隶制国家,使楚人融合于僰人,创造了发达的经济文化,为西汉时期在云南设置郡县和形成滇僰,奠定了基础。

  

  西汉时期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为打通往“身毒”的道路,招抚以滇国为首的“靡莫之属”归附,发巴蜀兵数万人,大兵临滇,滇王不得已,举国降汉,“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史记•西南夷列传》)益州郡的设置,从政治上巩固了西汉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滇池地区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西汉在洱海地区,设置叶榆、云南、邪龙、比苏四县,纳人益州郡郡的建置管辖。

  郡县制的设立虽然为历史增添了一些新东西,同时它也是伴随着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而来的。从汉武帝死到西汉末年,益州郡人民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一直不断。至王莽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终于爆发了栋蚕、若豆、孟迁领导的僰人大起义。“及王莽政乱,益州郡夷栋蚕、若豆等起兵,杀郡守,越嶲郡姑复夷人大牟亦皆叛,杀略吏人,莽遣宁始将军廉丹发巴、蜀吏人及转兵榖卒十余万击之。吏士饥疫,连年不能克而还。”在王莽统治和对云南发动战争期间,政治上推行民族歧视压迫政策。加紧奴役剥削各族人民。公元23年,王莽政权终于在绿林、赤眉等农民起义军和以僰人为主力军的边境各族人民的夹击下覆灭。云南僰人大起义有力地打击了新莽政权在云南的残暴统治,涤荡了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腐朽势力,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王莽政权崩溃后,原朱提郡官吏文齐迁益州郡太守,“及王莽政乱,益州郡夷栋蚕、若豆起兵,杀郡宁……以广汉文齐为太守,造起陂池,开通溉灌,垦田二千余顷。率后兵马,修障塞,降集群夷,甚得其和。”(《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文齐在大乱之后,招集流亡士卒组织起来从事生产,并促进各民族的融合。包括“群夷”这些益州郡的僰人和流落下来的叟人。先进的牛耕和水稻种植技术也传入到滇池地区,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东汉时期

  文齐之后的东汉时期,益州的社会矛盾又尖锐起来,封建王朝“赋敛烦数”,各族人民掀起了反对民族压迫的斗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夷渠帅栋蚕与姑复、楪榆、弄栋、连然、滇池、建怜、昆明诸种反叛。杀长吏。益州太守繁胜与战而败,退保朱提。十九年 (公元43年),遣武威将军刘尚等发广汉、犍为、蜀郡人及朱提夷,合万三千人击之。尚军遂度沪水,入益州界,群夷闻大兵至,皆弃垒奔走,尚获其赢弱榖畜。二十年(公元44年),进兵与栋蚕等连战数月,皆破之。明年正月,追至不韦,斩栋蚕帅,凡首虏七千余人,得生口五千七百人,马三千匹,牛羊三万余头,诸夷悉平。”(《后汉书•西南夷列传》)

  永平十年 (公元67年),东汉王朝把益州郡西部的叶榆、云南、邪龙、比苏、不韦、嶲唐六个县分出,置益州西部都尉,居嶲唐。

  东汉末年以后,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夷人间的隔阂逐步消除,汉族豪强与夷帅联合起来,形成地方势力,扩张力量,进行割据,开始形成了南中大姓。

  东汉末年到西晋时期,在先前僰人分布的滇中地区,取而代之的是“叟人”。“汉武帝元封二年 (公元前109年),叟反,遣将军郭昌讨平之,因开为郡,治滇池上。”(《华阳国志•南中志》)僰和叟都是氐人,又称“氐僰”(《后汉书•杜笃传》)和“氐叟”(《华阳国志•汉中志》),他们之间有着族属上的渊源关系。由于内地汉民大量进入僰人地区,加速了汉族不断融合于僰人之中。加之新莽时期的民族歧视政策,北方氐叟大批进入滇中地区与僰人合流,进而促成了“僰”这一族称的消失和“叟”这一族称的出现。到了三国西晋时期,由于僰、叟交融,滇中和滇东地区成为叟人的世界,称为“叟夷”,其首领即称作“叟帅”(《华阳国志•蜀志》)。

  东汉时期,“叟夷”成为南中大姓,形成地方势力,对抗中央封建王朝派到益州的太守。“公孙述时,大姓龙、傅、尹、董与郡功曹谢暹,保境为汉”(《后汉书•西南夷传》),“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三国志,蜀志•后主传》)。

  

  蜀汉时期

  蜀汉时期,在三国割据的形势下,南中大姓分为投吴和拥蜀两派。当时吴国企图夺取南中,遥署滇中大姓雍闿为永昌郡太守,雍闿使孟获煽动叟人反蜀,“益州夷复不从。闿使建宁孟获说夷叟曰:官欲得乌狗三百头,膺前尽黑,螨脑三斗,斵木构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 夷以为然,皆从闿。斵木坚刚性委曲,高不至二丈,故获以欺夷。”(《华阳国志•南中志》)诸葛亮率师南征,三月出兵,四月平越嶲,五月渡泸,秋平四郡,取道滇东北班师,“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平定南中后,诸葛亮鉴于大姓势力过大,采取把大郡划为小郡的措施,改益州郡为建宁郡。又从原益州郡中划出弄栋;从永昌郡中划出叶榆、邪龙、云南;从越嶲郡中划出遂久、姑苏、青蛉,设立新郡云南郡,郡治在云南县。

  两晋时期

  两晋时期,滇东叟族大姓的反晋斗争和频繁的战乱加速了叟人西迁“入永昌”,造成了后来西爨向滇西发展,以及云南经济文化中心逐渐西移的局面。东晋以后,“叟”这一族称也再不见于史籍记载,代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时期的白族先民——西爨诸强族。

  爨氏是南中的大姓之一,曾称霸滇东、滇中地区。时值中原南北对峙和战乱频繁时期,云南偏安一方,长时期末受到外来的军事干扰,社会秩序比较稳定,经济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

  

  隋朝时期

  隋开皇五年 (公元585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原,开始经营西南边疆,委任韦冲为南宁州总管,在云南设置恭州、协州和昆州。“起(韦冲)为南宁州总管,持节抚慰。复遣上柱国王长述以兵继迸……冲既至南宁,渠帅爨震及西爨首领皆趋府参渴。上大悦,下诏褒扬之”(《隋书•韦冲传》)。

  唐宋时期

  隋唐之际,西攀白蛮已自滇池地区发展到洱海地区。唐对洱海地区的经营始于公元621年,嶲州治中吉弘伟到洱海地区招抚昆明蛮诸部。贞观年间,唐朝对云南的统治进一步加强,设置了戎州都督府,洱海地区的宗州、匡州、曾州、髳州分别隶属之。为保护经西洱河通往天竺的商路,抵制吐蕾势力的南下,于弄栋川置姚州都督府,并扶持南诏,合六诏为一,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南诏政权。白蛮集中于洱海地区后,促进了滇西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南诏以及后来的大理国的立国之基,使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移达五百余年之久。

  南诏后期,权臣擅政,宫廷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力争夺。公元902年,南沼权臣郑买嗣利用各民族对南诏统治者进行反抗的机会,发动宫廷政变,夺取政权。“郑买嗣,本唐郑回后,世为蒙氏清平官,唐昭宗乾宁五年 (公元898年)既灭蒙氏而自立,改国号曰大长和”(《滇载记》)。南诏亡。剑川节度杨干贞利用人民对郑氏不满,杀郑隆亶,灭大长和国,扶持清平官赵善政为王,号称“大天兴国”。不久杨干贞又废掉赵善政,自立为王,号称“大义宁国”。公元937年,通海节度段思平联合滇东北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

  大理国基本上继承了南诏的疆界,仍以羊苴咩城为国都。设八府、四郡和三十七部。大理国时期,白族人民与祖国内地在经济文化上有着更广泛的交流,白族人民大量吸收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经济和文化上都得到了繁荣和发展。

  

  元朝时期

  公元1253年,忽必烈亲率大军,由六盘山经临洮,过大渡河,以革囊渡金沙江,灭大理国。第二年,忽必烈班师北还,兀良哈台留镇云南,“平大理五城、八府、四郡洎乌白等蛮三十七部”(《元史•兀良哈台传》),在大理地区设置了上下两个万户府。公元1274年,元朝中央派赛典赤•瞻思丁为云南平章政事,建立云南行省,改设路、府、州、县,大理地区分属大理路、鹤庆路、云龙甸军民府和威楚路。这时,云南统一于元朝中央政权之下,不少汉族由于仕宦、经商和屯军来到洱海地区,进一步加强了大理地区同祖国内地经济文化交流。

  明朝时期

  公元1368年,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派兵进取云南,消灭了元朝在云南的残余势力,巩固和完善了对云南的统治。明代大理府领赵州、邓川州、宾川州、云龙州和太和、浪穹、云南三县,以及十二长官司。明代从内地迁来的大批汉族农民、手工业者及部分军队,分居在白族地区屯田耕种,进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数传之后,化为农桑,尽是庄农”(《南中杂税•卫所》),他们彼此之间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上频繁接触,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民族之间的友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清朝、民国时期

  清朝在云南仍置行省。大理地区分别隶属于大理、丽江、永昌府和蒙化直隶厅。

  民国时期,昆明“重九起义”后,成立云南省军政府,1914年改清代迤西道为腾越道,大理地区隶属腾越道,辖祥云、弥渡、宾川、凤仪、蒙化、大理、永平、云龙、漾濞、邓川、洱源、剑川、鹤庆13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0年设大理专区,专署驻大理县,同年迁驻下关。下辖下关市、大理、邓川、剑川、祥云、凤仪、弥渡、蒙化、云县、缅宁、顺宁、永平、漾濞、云龙、洱源等15县市。1956年,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驻下关市,辖1市、12县、2自治县。1983年,将下关市、大理县合并设立大理市。自治州辖l市、9县、2自治县,首府驻大理市。1950年以来,白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团结奋斗,共同努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人民生活大有提高,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现在,白族人民正满怀信心,为取得更大的成就而奋勇前进。

  

  文章来源:云南省民委编《白族文化大观》

  

  以上图文由“爱上大理”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部分源于网络,如有疑问请与我们联系。

  《僧居点苍》

  朱元璋

  巉岩突兀倚银汉,影浸榆河号点苍。

  谷鸟迎僧春转巧,潭龙听法水生香。

  峰头积雪炎天厚,岩上深松盛腊长。

  问道也应如是住,好将钟鼓震蛮荒。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