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很早就天亮了,加上院子里的鸟雀嬉闹,就起床来到阳台,眺望云空,看近处粉墙黛瓦,可闻街巷有人走过,还有小车“吱吱扭扭”的声音。
在这样的环境下睡到自然醒才是难得的享受。一人泡壶茶,享受少有的清静与悠闲。
一行人去渔梁吃早餐。尝当地的小吃,感受市井文化。
出门时,阳光如藤蔓,已爬得很高。
几分钟的车程就到了渔梁。各种小吃一字排开,空气中有着各种食物混合的香味。现做现蒸的包子,一次只蒸一笼。
揭开盖子,蒸汽带着面香、肉香扑面而来,顿时咽下一大口口水。轻轻撕开一个小口,一定要等待凉一下才下口,里面灌满的汤汁很容易烫嘴。
石头粿必不可少,皮薄馅多,有豆角、腌菜、豆粉、梅干菜等等多种,用黢黑的黟县青石压着,就会有黄黄的壳,外脆里嫩。
古时,徽州人出门,都带一些粿充饥,还有满满一竹筒的酽茶。
胃口大开,就再加一根油条,是孩时的味道,只因地好、人好、油好,味道自然就好。
徽州的茶叶蛋是一定要品尝的。徽州出好茶自不必说,关键煮茶叶蛋时会添加香菇、橘皮之类,让茶叶蛋更加馨香而味浓。
当然,主角是徽州小馄饨。皮薄馅嫩,入口即化,加上葱花、油渣和胡椒的香味,几乎是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感觉,一碗一下子就“滑”了下去。
各种兴奋与好奇,拍照、品尝、发朋友圈、又拍照、一个早餐吃了一个多小时,从朋友的点赞和羡慕里得到虚荣心的极大满足。
渔梁名称的由来,与先民曾以渔业为生有关。“梁”是指在水中筑起像桥梁一样的堰,“因渔而梁,继梁而坝。村因梁名,地因坝传”。
漫步渔梁老街,窄窄而悠长,两边都是一些铺面,可以看出曾经有当铺、盐铺、绸庄、杂货铺、铁匠铺、理发店、豆腐坊等等。
徽派的马头墙携手相连,将天空分割成长条或块状的蔚蓝;白墙历经岁月,有着深深浅浅的斑驳。
木门或窗台上悬挂着许多鸟笼,画眉鸟婉转的鸣叫此起彼伏,觉得它们才是这条街最无忧无虑、最热闹的,也显现出徽州人生活的闲情逸致。
从空中俯看,渔梁的格局形状确实像条鱼。东西向的渔梁街依水而走,呈两端低中央高的弓形,就像鱼脊,街面中间铺砌的旨在防滑的小卵石是片片鱼鳞,从主街向两旁伸出的一条条巷子,好比根根鱼骨,街巷之间的区块被密集的商铺和住宅占据,成为鱼肉,而江边那一溜儿石埠,就是鱼鳍了。
择一小巷就可以去到河边,远远就闻听涛涛水声,这就是渔梁坝了。
宋绍定二年,公元1229年,袁甫指派徽州推官赵希诉督办渔梁坝工程,袁甫曾任徽州知州,他提出了叠石为坝,所用料材分三种:“直而方”的眉石、“狭而长”的算石、大块的囊石,用以不同的部位。渔梁工程是积历代智慧而成,构筑工艺日趋复杂和完善,“凡叠十石,中立石柱“,上下层之间用竖石插钉,各条石之间用石销,将整座水坝固为一体,足以抵御突如其来的山洪暴发。
当年徽州有八景,“渔梁送别”就曾被列为一景,但它指的不是当地的兴旺情景,而是指在渔梁送别自己的亲人的悲壮场面。时人有诗描绘道:“欲落不落晚日黄,归雁写遍遥天长。数声渔笛起何处,孤舟下濑如龙骧。漠漠烟横溪万顷,鸦背斜阳驻余景,扣舷歌断频花风,残酒半销幽梦醒。”
渔梁坝至今仍是新安江上最大的石质滚水坝。138米的长度,27米的底宽,6米的顶宽,50米的斜面长度,4米的高差,全部用重一两吨重的大块花岗岩层层垒筑,石块之间用燕尾石榫卯连接,上下层石块也用竖石穿插其间,所以每块石头都上下左右锁死,非常牢固。从新安古道遥望,渔梁坝如同一条巨鳌,雄亘于练江之上。
有舟横斜浅水滩,它们早已不曾远行,只是家门口摆渡、打鱼的工具,似乎就是渔梁坝今天的模样,有些商业没落的孤寂与感伤。
练江上因旅游有了木质游船,可以观赏沿途的街景和旧日的繁华。漂游在碧水与蓝天白云间,恍恍惚惚不知浮在水面还是飘在天空。
新做房子雪白的墙面和鲜艳的衣衫,破了刚才一直沉闷的模样,只是那笼鸟,依旧啼鸣着不甘。
一只鸣蝉在绿树里“咿呀咿呀”,据说是蛰伏地下多少年才有着地面不到半月的歌鸣。让人敬佩它的执着,也不禁联想徽州的历史与未来......
听朋友说,周杰伦《菊花台》的词就是作者在渔梁小住半月写下的:
“雨 轻轻弹 朱红色的窗
我一生在纸上 被风吹乱
梦 在远方 化成一缕香
随风飘散 你的模样”。
我相信这个传说。歌词的意境与渔梁坝的送别,与古徽州女人的守望,与夫妻间年复一年的思念,与月夜霜天下的流水等等都是契合的。
暮色渐起,炊烟袅袅地低空飘漾,仿佛水面上的云,又和氤氲的雾气融在一起,梦境一般。
千百年来,河水一直在流淌,流不尽的诉说;梦也一直在,依然悱恻缠绵。
只是,不知明天的模样......
信息来源:徽州古城歙县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