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福地 · 虎丘 | 她在画中,更在你的心里

  天下山水名胜中,苏州虎丘是个异数。

  

  虎丘也称虎丘山,位于苏州阊门西北。海拔高度三十四点三米,方圆近十九公顷,属于小型低丘。但它夙负盛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虽然这种称誉不含名次意义,但从历代虎丘游记来看,游人众多是不争的事实。又据近三十年来的统计,每年入景区的人次都在百万以上,最高年人次三百余万,其魅力可见一斑。

  

  虎丘之所以广受青睐,固然与岩壑雄奇、林泉清幽的风光有关,但主要在于它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的历史演绎了两千五百多年风云,几与苏州古城同步。它又是吴地文化一大宝库,荟萃了众多的文物古迹、传说逸闻、人文掌故和民俗风情。徜徉此山,真不啻在美轮美奂的天地中,享受一场独特的精神盛筵。

  

  虎丘初名海涌山,春秋晚期被辟为王陵禁区。至东晋,始以独特的自然生态名列山水风景前茅。后从五代起,经不断开发,至宋成为著名的风光旅游胜地。明清进入盛期,升格为苏州文化和民俗活动的中心。新中国建立后,通过有规划的建设,成为襟带山塘的风景、文化、民俗旅游区。当然,其间也有曲折,历史上曾多次遭到磨难,甚至是毁灭性打击。但它总能逢凶化吉,衰而复盛,这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身特点是分不开的。

  

  虎丘是一方福地,得天独厚。仿佛是造化灵机一动,随手在吴城西北平原,布下了这座奇特的小丘,真可谓是神来之笔。如果移到山峦起伏的吴城西南去,那就难以独擅胜场了。由于它是距古城最近的山水名胜,再加山不高,老幼皆可登陟,因而自晋以来,游人不绝,众口交誉。不过,这些赞誉大多着眼于景观,到北宋,始有朱长文归纳其特点。他在《虎丘唱和题辞》中说:

  

  “虎丘之景,盖有三绝。望山之形,不越冈陵,而登之者见层峰峭壁,势足千仞,一绝也。近临郛郭,矗起原隰,旁无连属,万景都会,西联穹窿,北亘海虞,震湖沧洲,云气出没,廓然四顾,指掌千里,二绝也。剑池泓渟,彻海浸云,不盈不虚,终古湛湛,三绝也。”

  

  这就是著名的虎丘“三绝”说。意思是,从心理感觉而言,虽然山不高,登临却觉得险峻;从视野范围来看,山丘卓立平地,旁无延伸,却能远眺四方;再从神奇方面来说,剑池不大却能通海,所以池水不溢也不枯。现在看来,这三点似乎都没有说到点子上,尤其是说剑池通海不涸,更没有根据。不过,他有下文补充:

  “兼是绝景,冠以浮屠,僧舍精庐,重楼飞阁,碕礒崚嶒,梯岩架壑,东南之胜,罕出其右。故自晋唐至于圣朝,儒先文士,宗工逸客,风什相继。”

  

  就是说,虎丘除了优美的自然景色,还有与之相配的建筑和游览设施,再有历代名人的游踪和诗文题咏,构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不过他还是漏了一条,就是虎丘山上随处可见的古迹,如剑池、点头石、虎丘塔、憨憨泉等,都是漫长岁月留下的屐痕,文化的实物遗存。

  因此,虎丘“三绝”似可修正为:自然风光独特,一绝;古迹遗存丰多,二绝;文化底蕴深厚,三绝。这“三绝”才是虎丘独领风骚的真正原因。

  

  此外,明人李流芳的“九宜”说也别具一格,他在《江南卧游册题词·虎丘》中说:

  “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无所不宜,而独不宜于游人杂沓之时。”

  

  这“九宜”是极言虎丘无日无时不可游,表达了作者对虎丘的钟爱。此说影响不小,常被后人引用,等于为虎丘作了很好的广告。

  还有历代有关诗文,唐宋以来的本地方志如《吴地记》、《吴郡图经续记》等,均不乏关于虎丘的介绍。《吴郡志》还为它列了专卷。到明代,又有王宾《虎丘山志》,以史志的形式作全面记述。自后重辑虎丘志的有文肇祉、周安期、顾湄、周岐凤、顾诒禄、茹昂、陆肇域、任兆麟等人,其中陆、任两位编纂的《虎阜志》记载尤详。道光年间又有顾禄《桐桥倚棹录》刊行,增添了嘉道年间虎丘和山塘的情况。晚近以来,有陆璇卿《虎丘山小志》(1925年出版)和黄厚诚《虎丘新志》(1935年出版)等,对民国前期的情况又作了补充。这些专志再加大量的游记和杂咏,堪称“前人之说备矣”。

  

  尽管如此,虎丘终究是个道不尽说不完的话题。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虎丘作为苏州历史文化内涵深邃的名胜之区,越来越受到中外瞩目,它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虎丘在苏州,也在画中,更期待能留在你的心里。

  

文 | 摘自 《大吴胜壤——虎丘的经典记忆》

图 | 苏州市摄影家协会 供稿

  

  新媒体编辑:郑其婷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