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宿一律”的尴尬要如何遮掩?大众旅游时代,别让民宿仅仅是“宿”!

  

  

  西藏林芝市鲁朗国际旅游小镇中的藏式民宿一景 普布扎西 摄

  大众旅游时代的民宿热

  

对于很多人来说,旅游度假住传统酒店已经落伍了,通过网络在线预订民宿渐成新时尚。

半月谈记者在多地调研发现,民宿伴随着中国分享经济市场快速成长,改变着以景区为主导、吃住行为支撑的传统旅游模式。

作为新业态,民宿市场火热的背后有着无法规避的硬伤:身份模糊、开发混乱,在监管缺失中边发展边纠结。

旅游模式逐渐改变

今年5月底,北京市民章辰在浙江松阳县西坑村体验了一家刚开业的民宿——云端秘境。“这间民宿环境非常好,守着一大片山谷,可坐看云起。屋里面积大概30平方米,装修简约却不失格调。”他告诉记者。

青海西宁市的蔷薇园主题青年旅社,是围绕伊斯兰文化和青海地方文化打造的主题民宿。走进去,只见院里种着蔷薇、玫瑰、月季等各种花卉。在旅舍廊道墙壁上,挂满了游客拍摄的照片。

“这些都是客人们提供的。在他们走之前,我会赠送一些青海特色饰品留作纪念。客人们感受了青海的文化,我则收获了一段友谊。”民宿主人汗八里说。

  

“当前,分享型旅游资源的参与正在改变游客的出行方式,住宿已经成为主导旅游消费的动机性因素,越来越多的游客会因为想要体验独特的非标准化住宿而组织出行。”中国旅游研究院博士苏娜表示。

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我国分享住宿市场交易规模约243亿元。

国内外分享住宿平台纷纷摩拳擦掌,希望掘金这块市场:途家自去年6月并购蚂蚁短租后,又相继并购携程、去哪儿的公寓民宿业务;小猪短租则在此前透露其房源已覆盖国内306个城市,房源数量超过20万套。

民宿鼻祖之一的Airbnb也进驻中国,使中国成为海外分享住宿消费的重要市场,仅2016年使用Airbnb的中国出境游客就达160万人次。

  

诸多纠结并行而来

今年8月1日,历时4年制定出台的《北京市旅游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对民宿的概念予以规范,明确有关行政部门应根据实际分别制定城区和乡村民宿的具体管理规定。

北京市人民政府法制办法制一处处长王鸿剑表示,具体管理规定包括经营民宿的基本条件、行为规范、政府部门服务等内容。此外,按照要求,具体管理规定正式出台的时间不能晚于2018年8月1日。

记者调查发现,在我国,民宿的身份辨明是个难题,它既可以被称为乡村旅游“农家乐”的转型升级品,也可以说是品牌酒店的替代品。

据多地旅游部门相关负责人反映,现有民宿经营者大都不具有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中的经营范围不包含住宿,监管相对宽松,使民宿业获得了发展空间,但由于政策的不确定性,民宿业转型升级,一直没有形成品牌。

  

在“野蛮生长”过程中以次充好的营销、背离当地文化规划建设等问题均是民宿发展的痛点。

今年春节期间在上海旅游的常玲珑,回想起入住民宿的经历仿佛经历了一场噩梦。她在短租平台上预订的是160多平方米的三室两厅豪华装修洋房,没想到实际房间只有七八十平方米,与所描述的“幽静”“优美”相反,房子沿街十分吵闹,让人整夜难眠。

专家表示,一窝蜂地建设,导致民宿过热、过剩,良莠不齐。

  • 在北京、上海、安徽等地,一些民宿以短租房形式出现,单纯日租为主,内容乏善可陈,缺乏人情味;

  • 而距离城市较远的乡村民宿、景点民宿,房源类型单一,各方面条件比较差,缺少深层次文化内涵。

除了提供自住房屋作为民宿外,投资民宿近几年也很火爆。有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民宿热让很多人借民宿之名进入乡村,在乡村建设假古董、仿建民俗村、明清村、民国村的情况时有发生。

根据途家网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民宿数量正保持年均100%以上的增长速度,然而现实是民宿的发展远远超过客人的增长量,导致竞争加剧,不少民宿入住率快速下滑。

“要正确看待民宿、理性投资民宿。有人经营民宿只是因为看见其他人经营有了成效才跟风而动,并没有树立长远规划及服务意识。”一位业内人士称。

期待真民宿

记者了解到,在日本,传统民宿不仅是外国游客领略日本文化的重要途径,也备受日本本国游客的喜爱。

民宿主要分布在乡间及风景区,房屋大都为传统构造的住宅。初来到访,房东会为客人制作当地特色菜肴,游客可以品尝到具有地方特色的料理,这种民宿常常比酒店还难预约。

在法国,民宿接待有专门的管理出租体系,并且还有评级体系,与酒店的评级相似,每个级别都有相应的硬件配备。

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与经济研究所副总工程师何霞认为,目前我国分享住宿已经从最初的“技术爆发期”转至第二阶段“应用发展期”,但离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

“实现这个跨越,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实现保障分享住宿发展与保护消费者利益的良性循环。”

发展民宿首先要注重历史文化体验,把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植入民宿之中。民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乡村文化的传播载体,是让游客与乡村整体发生关系的粘合剂,是游客了解、感受当地历史文化的窗口。

发展民宿要注重当地风土人情体验。游客体验民宿,主要是想体验当地的特色风情,只有把有别于城市的生活形态融入民宿当中,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民宿的功能。

在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看来,政府对分享住宿的管理应本着谨慎开放的原则,稳步推进分享经济发展。

对老百姓所需的相对简单的市场可以先发展后规范,这考验着政府的管理智慧。

此外,体验分享住宿的游客也需要承担起文明旅游的责任,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从业者的付出。

  

  安徽省肥西县柿树岗乡民宿成为旅游新亮点 陶明 摄

  给民宿打上文化标,路还很长

  

当代人追求民宿,很大原因是将民宿作为文化、理想、情怀的有机结合体。而当今的民宿发展,在顺应文化、传承文化上做的还远远不够。

作为民宿鼻祖之一,Airbnb房源覆盖全球191个国家和地区,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有1.5亿人次入住其房源。

这其中,不少游客在意大利“明星树屋”里远眺佛罗伦萨小镇,在东京银座“中银胶囊塔”里感受40年前日本“建筑教父”的设计,或是在芝加哥博物馆附近入住与梵高画作“房间”一样的小屋……

  

一位民宿设计师认为,民宿一定要有设计美感,能够显示主人的品位,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更贴切地说,是融入了文化概念。

爱好旅行、毕业于兰州大学的回族人汗八里起初在北京担任图书编辑,工作5年后辞职,开始着手尝试经营民宿。

“旅行期间住过很多样式考究的民宿,但很多时候觉得这些民宿冷冰冰的,而我也只是其中一名匆匆过客。”汗八里想把自己的民宿做成家的样子,因此选择在一家小区里经营自己的民宿。

“民宿更温馨、安静,很适合那些想来寻求内心宁静的人居住。”汗八里说,名为蔷薇园主题青年旅社就是他的“作品”。

在中国,民宿起步晚,却发展得迅速。在北京、江苏、浙江、云南、安徽等地,随处可以订到不同于酒店、宾馆的民宿。民宿的服务对象,正是占据旅游人群大多数的中端旅游消费群体。

然而,无章可循让民宿在国内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

  • 几大在线平台疲于网罗房源,门槛不断放低导致许多民宿不达标,它们可以是酒店公寓、农家乐,也可以是房东打算出租的一间屋子;

  • 另一方面,特色小镇、传统村落民宿建设又带来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博弈。

伴随资本涌入,“千宿一律”“千村一面”的尴尬难掩,这些民宿虽然填补了住宿资源的空缺,但难以肩负文化传播的重任。

  

对旅游体验者而言,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文化,是隔开住所与民宿之间的一道坎。作为文化载体的民宿,要让旅行者感受有温度、有灵魂的生活。

杭州富春俱舍,依傍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山水,坐船才能到达。

主人在建造时充分考虑了原有老建筑的保护,将之前林场中一个上世纪60年代的老仓库改为明式书院时,为不破坏原有建筑结构,将地面垫高了1.5米,使客人步入书院时,不会因为原有建筑层过高而感觉空旷。

不仅是住宿,这里还是读书与饮茶的好去处。

有住宿者如此评价:“如果说山中的行走更多是乡野之趣,那泛舟江上,流连于烟雨中的富春江里,或漫步于山壁之下的步道,看远山雾气升腾,则是将自己置身中国水墨画中的最佳方式。那一份恬静淡然,或许只有入住于此,方能体会到。”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常务助理院长陈乐靖认为,民宿是乡愁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民宿不仅仅是“宿”,还有“民”,“民”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文化、是一段故事。

资本可以打造出任何精美的“躯壳”,但不能轻易打动心灵。民宿不是旅游服务的附属品,它本身就是一种地方文化的展示。

陈乐靖认为,民宿未来的发展必然会走向独立,拥有不必依附其他资源的客源市场,因为民宿所衍生出来的文化更真实,更能触动人的内心世界。

民宿不仅是住宿的地方,更是一个文化产业。玩转民宿,就要学会创新衍生,让一切源于生活,融于生活。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第8期,图片来自于网络

记者:鲁畅 王大千 王鹏 张紫赟

主编:孙爱东

编辑:魏春宇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