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居古村落:步路连山村

  东门王西门张,徐氏坐在当中央,好比一根铁扁担,一头挑着东门王,一头挑着西门张。

  ——仙居民谣

撰文/落日楼主 供图/ 心天游

  

连山村是位于步路乡境内的一个山地村落。明代时,其属于开元乡;清代时,属二十都。清光绪年间,县下设都,都下设庄,连山称连山庄。民国时,连山属二十四都仁马乡。解放初,有王宅、步路两乡,连山属王宅乡;一九五七年,王宅、步路两乡合并,建立了步路人民公社,直属于县,连山属之。一九六二年,步路人民公社改属城峰管理区,连山村属之。目前,连山仍属于步路乡管辖。

  

  

  

  

连山村的村名来历相传可以追溯到东汉初年。据《仙居县地名志》载,东汉刘秀时期,有连御史曾到连山一带游览,故称连山村。当然,这个传说现在尚无典籍文献可考。不过,连山村的得名与连姓有关可能是事实。连姓是南方的古姓之一,其出自楚国的芈姓,属以官为氏。按《姓氏考略》的记录,春秋时期,楚国公族有连敖、连尹的官职,后来这两个官职就作为姓氏传了下来。为此,战国时期,仙居作为楚国的一部分,有连氏族人居住完全可能。而依据连山周边一些村落的地名特点,诸如周山、滕山、徐山等,也都是因姓氏而得名的,故连山村村名的来历抑或与之相似。(连山村周边早年在基建过程中曾挖掘到 “唐坟”【仙居民间对年代久远的地下坟墓的“俗称”,或作“洞坟”】,出土了一些陶器和瓷器,造型简朴,年代久远,也表明了当地在很早的时候便曾有人定居过。)

  

  

  

  

  

连山村现今的村民主要以徐姓和李姓为主。连山徐氏属于仙居下各徐氏的分支。据《乐安徐氏宗谱》载,宋乾道年间(1165-1173),有徐宣义自金华市心迁徙至归仁乡杏村(下各杏村)。至三世徐伯七为徐氏横山派祖;至六世有徐象翁转徙城内孝义坊。连山徐氏即与城内孝义坊徐象翁一族同支,于十八世纪中后期自徐岙迁徙徐山,距今二百多年。连山李氏属于李宅李氏的分支。据《乐安李氏宗谱》记录,李朴,字守贞,号盘谷,为苍坡李氏第六代裔孙,家族中行十,族中后人尊称其为十府君。宋高宗建炎初年,李朴和兄弟九府君名梧、十一府君(名不详)及儿子徹为避乱一起离开苍坡,到了台州府仙居县境内,李朴父子在一个叫“赤石”的山谷里定居了下来,“赤岩”即后来的李宅村。十九世纪初期,李宅李氏有族人转徙连山村,距今亦约二百余年。故而,连山村现今村落格局的形成,亦仅有二百余年时间。

  

  

  

  

  

仙居地名谚语用“高山连矮山”来形容连山村。连山村地处二十都港(南溪)与十八都港分隔的高山丘陵地带,旧时诸如扁岩、岭下、长田、连山坑等自然村的房屋大多依山而建,错落有致,而周遭则峰峦连绵,的确有山连山的特点。不过,旧时的连山村,虽然地处群山延绵之中,但并非闭塞之地——它曾经是连接十八都与二十都的枢纽所在。尔时,自田市后汪(现称世尚村)上山,经连山,过天井、徐岙、下徐、西炉,近可达步路;反之,经岭下、翻越“十七岭”,向北过王坑、潘岩坦、下罗、岩湖,过蓼溪桥、官岭,可达田市、官路等地;向西翻阅东村岭,可达白塔、田市;向南经柯思,可抵温州之永嘉。对此,我们至今仍然可以在连山村找到昔日用长条石铺成台阶的古道的遗迹。

  

  

  

  

连山村旧时的地理交通并未给村民带来太多的财富。村内虽然有古道经过,但由于仅是限于县内短距离的过往,较之县内诸如仙杭、苍岭古道盐业运输所能带来的丰厚利润,其是远远不如。村民传统上主要以务农为主。他们在村落周边低矮的山坡上开垦梯田,种植水稻,兼种番薯、毛芋、玉米等杂粮,以此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当然,农闲时村民们也会从事手工生产和苦力活以填补家用。如村内曾有部分村民熟习木工、竹编、铁艺的,亦有将铁铺开设到步路或常年以挑担为业的,但总体上来说都未形成较为成熟的带有资本积累性质的产业。同时,村落财富实力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族姓的影响力。诸如作为连山村大姓的徐氏一族,相比清初便有“西门张东门王,徐氏要坐当中央”之说而同样自徐岙派分而来的城关孝义坊徐氏,却是默默无闻的。

  

  

  

  

连山村由石头垒砌的民居曾是村内建筑最大的特色。由于地处山区,连山村的石料资源异常丰富。旧时,村民们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仅村内的道路是用石头砌成,房屋也大多由石头垒砌而成。这类用于垒砌墙壁的石头自周边的石仓内开采出来后,大多只是稍作修整的条石,在工匠的手中却被搭配得仅仅有条,而被堆成墙后更是坚固异常。连山村的石头民居的起源抑或与村内有古道经过有关。在动荡的年代,位于交通要道上的山区村落往往容易被土匪、强盗、小偷所光顾。为此,石头搭建的房屋相比土木结构的更有利于防范不法的侵害。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连山村现存的民房中,位于古道途经处的房屋墙体的确全部由石头堆砌而成,并且设有射击用的孔洞和瞭望口。

(本文图片李焕荣先生提供)

  

仙居徐氏

徐氏有两大来源,皆出于嬴姓。据《通志》记载,徐氏为子爵,嬴姓,皋陶之后裔。皋陶生伯益,伯益佐禹有功,封其子若木于徐。自若木至徐偃王,已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复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羽,为吴所灭。子孙因以国为氏。另有一族徐氏,亦出自嬴姓,为嬴姓十四氏之一。

仙居徐氏主要有两大来源,分别来自金华和天台。前者望出东海郡,奉徐宣义为始迁祖。据《乐安徐氏宗谱》载,宋乾道年间(1165-1173),始祖徐宣义自金华市心迁徙至归仁乡杏村(下各杏村)。至三世,徐伯七为徐氏横山派祖;至六世徐象翁转系城内孝义坊;至十六世,徐钟臣生五子,长子徐洪蛟为下陈、皤滩、东山头徐氏祖(徐洪蛟妻张氏为节妇,县志有载);三子洪蟾,为淡竹上陈徐氏祖,支脉分上徐、下徐等地。在徐宣义一支中,还有温州碧莲徐氏,在迁入仙居金坑后,与横山徐氏串谱。后者亦以东海为郡望,奉徐叔诚为始迁祖。据《大路徐氏宗谱》载,徐氏的祖先在西汉王莽新政时期难逃至衢州太末,在唐武宗年间,自太末徙居天台的东横一带,后十六世孙叔诚由东横迁居乐安彭溪(今大路村一带),为仙居彭溪徐氏始祖。此外,据《康熙仙居县志》载,宋宣和年间曾有仙居县尉徐默成,“博學善屬文,尤喜談兵。為尉朞月,值呂寇之亂,奮不顧身,率勇敢與廵檢鄒進合力堵禦。戰不利,忽為所乘,俱罵賊而死。其子貧不自給,於城南家焉”,亦或有后裔存世。不过,总的来说,仙居徐氏主要还是以杏村和大路为发祥地,目前在县内聚居地有官路萍溪、横溪上徐、下徐、下陈、上陈,抱弄、龙皇山脚、白岩下、大路等村;外迁的,则有温州枫林、武义、临海等处。

仙居徐氏历史上也是县内大族,科举人材比较多。如南宋宝祐元年(1253),有进士徐雷轰;景定三年(1262)有徐应祥;咸淳七年(1271)又有徐应星,字光国,为户部主事。至明代,弘治年间,有徐谦,字孟克,曾为知县;徐普,字孟施,为清远教谕;徐恕,字廷忠,为高州推官。嘉靖年间,又有徐崇点,号离泉,任安庆教谕。清代顺治年间,则有徐锺秩,为琼山县河泊;康熙年间,有徐秉珍,为鄞县训导;嘉庆至光绪年间,有科名的还有徐世荫、徐炜、徐凤来等人,其中徐凤来由武生入钱塘水师,后任海宁千总。此外,徐氏在理财方面也辈有人才。据《康熙仙居县志》载,“新建堂,马蹄山之北麓。今名大觉禅院。原潘氏宅也,宋徐宣议裔孙眞宗与徒如魁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购其址,剏为梵宇”。由此,亦可见徐氏一族之财大气粗。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