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推荐丨摄影小分队出动啦!探访北京最大的平面方孔石桥

通州东南,有一座唯一以县命名的千年古镇——漷县,如今已有两千年历史的京东古城,曾设县治而得名,更是通州古代游猎文化的见证,漷县镇旧时人文历史久远丰富,曾留存下来不少优秀的古代建筑,诸如威严恢宏的县衙、庄严肃穆的学宫、香烟缭绕的寺庙、济人过河的桥梁、巍然屹立的宝塔、灰瓦鳞鳞的民居、高耸壮观的城墙等等,举目可见,仅佛教寺庵和道教庙观就多达70余座。

  

解放后,由于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用设施的改善和极左思潮的冲击,绝大多数当作学校和办公场所的古建筑或因年久坍废被拆除,所剩无几。近日咱通州八大游的摄影小分队出动喽,为您探寻那些古老的遗迹文化,几经走访我们发现了这些......

  

漷县东门外石桥俗称大石桥,修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位于漷县村东口外,横跨港沟河上。东西向,长44米,宽7米,是平面方孔石桥,13孔,一色花岗岩石所砌,两侧护以素朴石栏,其大堪称北京地区平面方孔石桥之最。

  

港沟河上原本无桥,只设摆渡,无钱者只能涉水而渡。清光绪二十三年,武清县瓦屋村人张裕顺目睹雨季河涨难渡,深感不便,遂决心建造一座桥梁。便与漷县村人李鸿权,用募捐形式集资,寒暑不辍,终获巨款,感动当地董姓富绅,献物出工,附近乡民踊跃出力,石桥告竣,四方称便。写下了漷县镇前人群策群力集资兴办公益事业的光辉历史,反映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优良传统,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关于漷县东门桥,在京东地区流传着一个传说:

想当年东门外港沟河历来无桥可通,来往行人只能靠小船摆渡过河。有一年洪水来势凶猛,船翻人亡的事时有发生。

武清县有一个张善人在北京做工,攒了些钱。回家时,乘坐的船在河心被水浪掀翻,同船之人死于洪水急流之中,张善人幸免于难,被人救起。从此以后,他发誓要修建一座桥方便往来行人。当时,张善人尽其所有却还是不够,便积极在民间多方募捐集资,终在清光绪二十三年建了石桥一座,就是漷县东门桥

  

斑驳的桥砖铭刻着沧桑的印记,花木掩映中的古桥承载着车水马龙的过往……如今这座石桥好像伫立在时间的彼岸,用最冷静的目光看着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它们是见证者,也是诉说者......

  

  

  1989年5月,该桥成为通县文物保护项目,桥头碑上写有重修漷县东门桥碑记。如今这座桥是新旧参半,桥面和护栏是按原样于近年重新修缮的,桥的主体还是老石料。

  

  

  找到了漷县东门桥,就看到了漷县东护城河故道,桥下的港沟河即是。

  

  

  走过漷县东门桥,在漷马路两侧不远处,就可以看到护城河,护城河相当于漷县的母亲河,遗憾的是现在的护城河并没有多少水,据村里老人们回忆,当时的护城河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的水清澈见底,伸手就能摸到鱼,河水都可以直接喝。

  

  护城河北段

在漷县西门,一座新桥横跨在一条“萎缩”的河道上,运河文化研究专家周良曾确认,桥下就是漷县西护城河故道。经过夏日雨水滋润,河道两侧杨柳低垂,河道内满目郁郁葱葱,只是河水甚少。目前,漷县护城河现存东、西、南段护城河故道,各不相连,北护城河故道在文革期间已经被填平了。

  

  护城河南段

千年古镇漷县曾为京东名邑,京东八县之一,在明代曾繁及一时,老人都知道四台八庙七十二井,说的就是咱漷县,历史上的漷县依城环水,风景独秀,曾是一个充满诗意的休闲之地。如今的漷县更被北京市列为规划建设试点镇及精品小城镇。丰厚的人文历史文化,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让漷县的发展日新月异,越来越好。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