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出租车的运营模式该改变了

  很多旅客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在西站、东站等大型综合车站打车比较难,特别是节假日客流高峰时段或者天气状况不好的时候,更是难上加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条便是出租车进入运营场站“拉活”所受的“限制”较多,例如不允许拒载,不允许议价,要遵守场站的其它管理规定等等,一旦违规,将要面临相应的处罚。所以,对于大多数出租车司机而言,不选择被“束缚”,选择到法规执行力相对薄弱地带去“自由发挥”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对于这个问题,有人认为是相关管理制度的缺失所造成的。而依笔者看来,与其说是管理缺失了制度,不如说是制度屏蔽了管理。反观当下天津出租车运营行业,运营权挂靠在公司旗下,而车辆的所有权却归个人所有,这样就会导致公司对个人的关系是象征性的管理,实际上的服务。失去了有效管理的个人也就自然失去了对行业法规以及服务标准的忌惮,由此而出现的拒载、议价、服务标准不高等问题也就司空见惯了。试想一下,“自由”惯了的出租车个人怎能适应运营场站的严格管理,又怎能服从相关部门的统一调度呢?

  若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着眼于改变目前出租车的产权制度问题为基点,使“所有权”和“经营权”不再分离,合二为一的发挥其应有作用。在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参考其它兄弟省市的做法再结合本地区自身的特点实行股份责任制,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转为国有制,这样一来,便可从根本上解决两权分离的问题,使行业系统的逐级管理制度变得更为务实和有效,使出租车个人由“不听指挥、随意发挥”的“自由人”转变为“服从调度、依规运营”的服务者,进而促进出租车行业服务质量与整体形象的提升,更好的服务于旅客,服务于城市!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