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菲勒家族是怎么打破“富不过三代”魔咒的

  与他们相比,“五兄弟”中最小的弟弟,却走出了一条与家族若即若离,但同样有声有色的道路。

  【冰川思想库特约撰稿 陶短房】

  2017年3月20日,亿万富豪、著名的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名流中最后一人——大卫.洛克菲勒,与世长辞,终年101岁。

  世界各地的媒体反复提到“洛克菲勒”这个家族的响亮名字,提到这个罕见地传承了六代、却仍不失富贵和声望的北美家族的“优良门风”,提到曾赫赫有名的“洛克菲勒五兄弟”。

  (洛克菲勒五兄弟

  但实际上,不论大卫·洛克菲勒本人,或他的严父——洛克菲勒家族第二代掌门小约翰·洛克菲勒,都未必希望自己的名垂青史还需要“以家族之名”。

  【平静的少年时代】

  大卫出生于1915年6月12日,是小约翰·洛克菲勒五个儿子中最小的一个。或许因为年幼,他在第三代孩子中是最受家族创始人、美孚石油公司创办者老约翰.洛克菲勒最钟爱的一个。

  和某些流行的“心灵鸡汤”叙述颇有偏差的是,大卫自幼并未受过特别的“吃苦磨炼”。他后来回忆称,自己在纽约住的地方是如此豪华宽敞,以至于居然有自己的诊所。他上的是纽约最好的私立学校——林肯实验学校,当他去学校溜旱冰时,他的私家车司机开着当时最豪华的车,悄悄停在不远处等着他。

  (年幼的大卫·洛克菲勒和母亲

  他记得有一次,全家进行了横穿美国的旅行,居然包下了整整一节火车的车厢。暑假他有机会去当时最繁华的国际都市伦敦旅行,在那里还是个孩子的他被邀请参加盛宴,出席嘉宾包括各国政要,毕加索和夏加尔等驰名世界的艺术家和名人,甚至有一次还有当时的王次子、后来成为乔治六世的英国王子。

  他曾经说,相较于四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他的童年生活要更轻松、更快乐情结。尽管如此,父亲小约翰仍然一丝不苟地督促他认真学习,并多次严肃告诫小儿子“别自以为是,觉得这辈子都不需要去上班”。2006年,已经90高龄的大卫回忆这段往事,仍然印象深刻。

  【青年时代】

  中学毕业后,他进了著名的哈佛大学,攻读经济学专业,随后被送到他特别喜爱的英国伦敦,就读于伦敦政经学院。在这里,他结识了同为名门之后的约翰·肯尼迪——两人不仅是伦敦政经学院同学,也是哈佛校友。

  不过这时他已经成年,不再沉湎于冠盖相交、觥筹交错的热闹,而是很认真地照着父亲的教诲,规规矩矩地递交简历,去应聘大通曼哈顿银行伦敦分行的一名低阶职员,不过只工作了很短时间,就回国去芝加哥大学读博士了——此时的他恐怕并未想到,自己的后半生,乃至一世声名,都将和大通曼哈顿这个同样不同凡响的名字,结下不解之缘。

  洛克菲勒家族长盛不衰的秘密,一是通过基金会体系,从根本上杜绝了子孙“宫斗”和“理财失败”这两大家族衰败的最大成因;二是在“经营专业化”方面坚决且高瞻远瞩,不仅管理权、甚至企业所有权也可以有条件流转,三是尊重下一代个性和特长,不“赶鸭子上架”。

  而上述三条法则真正成熟、完善,是从第二代“家长”、大卫的父亲小约翰开始的。因此“洛克菲勒五兄弟”的前四位中有三位和商业、金融关系不大。

  大哥约翰·洛克菲勒三世专心打理家族基金会事务,并以慈善家著称,二哥纳尔逊和四哥温斯洛普一心从政,分别当到副总统和阿肯色州长。三哥劳伦斯是家族基金会任职时间最长的领导人,战后赫赫有名的风投大师和证券投资专家,也是英特尔、苹果等多家“潜力企业”最早的慧眼识珠者和天使投资家,更以多才多艺、热衷飞行和环保,以及痴迷UFO著称。

  与他们相比,“五兄弟”中最小的弟弟,却走出了一条与家族若即若离,但同样有声有色的道路。

  最初给人的感觉,是他也会步两个哥哥后尘从政:他在1940年博士毕业后以“实习生”名义进入纽约市政府,担任市长拉瓜迪亚的秘书且表现活跃,引来许多关于“裙带”的争议,市长不得不出面证明,他只是通过正常招聘进入市政府的60个实习生之一。

  但有知情者指出,其实“他的职责和当时出缺的副市长没有两样”。为了避嫌,他只好宣布,自己每年只拿1美元的年薪。很显然,这样的“劳动所得”是不可能养活自己的,和“鸡汤文”所描写的不同,这期间他主要靠家族基金会的年金,以及一直关系良好的六个兄弟姐妹私下搞的私募回报维持生计。

  (年轻时候的大卫·洛克菲勒

  “市府秘书”只干了不到一年,他就跳槽到国防、卫生及福利局,当了一名区域副主任。没多久太平洋战争爆发,“五兄弟”都是铁杆爱国者,纷纷各显神通为国效力,大卫报名参军,被选派到当时由维希政府控制的法属北非和法国南部搞情报,大卫表现得很出色,被破格提拔为上尉。

  这段在法国和法属北非的经历,让大卫掌握了流利的法语,以至于大半个世纪后,他居然可以自己校对自传的法语版,并直接接受法国书评栏目的专访。

  法国光复后,他被美国驻法大使馆留用为武馆,但在此期间他遭到一些流言蜚语,风传他以权谋私,利用外交身份为家族谋求商业利益。出于避嫌,他在几个月后辞职,回国加盟了曾和他“擦出火花”的大通(当时的名字是大通国家银行)。

  【不羁的“政治热情”】

  大通并非洛克希德家族的企业,表面上看,大卫的入行是“个人奋斗”的典范,但实际上当然没那么简单——这家企业早在近20年前就和洛克菲勒家族建立起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大卫入职时的总经理埃尔德里奇是他的亲舅舅。有了这层关系,他一入职就当了外事部副经理。

  (中年时候的大卫·洛克菲勒

  不过在大通——后来改称大通曼哈顿、摩根大通,他充分表现出了自己的才能。这家银行在上世纪60-80年代发展迅速,主业从传统的信贷业扩展到投资、证券服务、信用卡、房屋按揭等,他本人也一路攀升,1969年升任董事长兼行政总裁,并任职达12年之久。这一切千真万确主要是靠他的个人能力和奋斗、而非依仗家族的力量实现,这也让他一度成为五兄弟中商业声名最煊赫的一个。

  但他骨子里的“政治热情”并未真正消退。

  后来他回忆称,自己在50-70年代以银行家身份周游过70多个国家,“见过的国家元首比亨利·基辛格都多”,而且“不挑食”:早在60年代他就见过萨达姆·侯赛因,70年代又见过尚处流亡中的霍梅尼,至于纳尔逊.曼德拉,他则在其流亡期间小心翼翼地接触过多次。

  1956年,他通过和当时被美国共和党人(洛克菲勒家族大多数著名人物都是共和党人,当然也有例外)视作“不可接触的危险人物”——埃及总统纳赛尔秘密接触,让大通成为首家在埃及开设分行的美国银行,轰动了全世界。

  1973年,他更以一年内在苏联、中国开设分行的神奇表现,赢得了政、商两届的一片啧啧称奇声。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文革”期间,金融业务近乎“全封闭”,仅在上海保留了建国前就存在的汇丰、渣打、东亚、华侨四家“有历史渊源”的海外银行分支,分别作为“有中国渊源的外资”、“外资”、“港资”、“侨资”的代表,被允许从事极为有限的涉外金融业务。

  大通是建国后第一家真正被允许“准入”的外资银行,它的出现,曾被视作“历史性事件”,一些金融史和中国对外开放史研究者,更对此事的历史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期间的大卫奔波世界各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谓意气风发,他后来自夸,称“尼克松和卡特都曾求自己出任财长,但因觉得‘自己的从政方式’更好而拒绝”。

  但这些个人回忆未必没有水分:当年参与过“洛克菲勒进中国”交涉的一位前辈就曾亲口对笔者称,大卫是“蹭进中美外交进程中”的,大通的进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只是个空架子”——但对大卫却是宝贵的资本之一。

  不过一些国外分析家如今认为,过度沉湎“高来高去”,恰是大卫一生中为数不多的、最大的败笔。由于把太多精力放在环球旅行,加上洛克菲勒家族根深蒂固的“纽约不动产情结”,大通吃进了太多纽约市政债券,并在73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中措手不及,不但经营受重创,且被审计出许多丑闻,1975年被联邦储备银行定为“问题银行”。

  大卫不得不长袖善舞,力图通过投资多元化挽回局面,并一度大见成效。谁料到天有不测风云,美国亲密盟友——伊朗发生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随后美伊关系破局,伊朗激进学生扣押美国外交官和侨民为人质,卡特政府秘密武装解救失败,令美国社会群情震惊和激愤。

  就在这时,《纽约时报》披露大卫等人串通基辛格,秘密说服卡特默认霍梅尼上台,并从伊朗将内外交困的巴列维国王招到美国就医。由于大卫和中情局渊源深厚——有传闻称他“一直就是个兼职中情局成员”,面对巨大压力,他不得不选择在1981年离开大通。

  家族精神的传承

  即便在大通工作期间,他仍然和家族血脉相连:以五兄弟为核心著称的“兄弟会”在商业领域十分活跃,而大卫则担任了几乎每次例会的记录者。正因为有“兄弟会”和“兄弟会基金”,大卫才能在离开大通后继续积累财富,2012年时高达27亿美元。

  洛克菲勒家族在慈善领域享有盛誉,大卫则是其中的佼佼者:1994年,他捐给母校哈佛大学2500万美元;2005年90岁生日,承诺有生之年每年向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捐赠500万美元;2015年100岁生日之际,他慷慨赠送400多公顷“未受人为破坏的自然土地”,给缅因州国家公园。随着他的去世,一些生前的慷慨承诺将陆续兑现,据说每一笔慈善遗赠都不下100万美元。

  人们仍然关注他留下的遗产:他生前不遗余力推动全球自由化进程,但如今他所支持的共和党籍总统特朗普却似乎“另有想法”;他热衷于宣传“美国价值观”,却又因大胆接触“国际政治禁忌人物”而受到两极化评述。

  如今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又有谁能继承他的善舞长袖?当然,也有人关注他留下的15000多幅世界名画,这些画会成为家族藏品,还是会被慷慨捐赠给公众,成为大家的财富?他有六子十孙十曾孙,可谓花萼同辉,人丁兴旺,但他们能否重演“五兄弟”的辉煌?

  《纽约时报》在他去世后感慨,尽管这些儿孙辈各有造诣,但“迄无一人能望及大卫·洛克菲勒之项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