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非处女到底挑战了谁的“道德”底线?

  近日,江西九江学院举办了一场女德教育的讲座,头衔为“女德与礼仪资深专家”的丁璇做了一次演讲,演讲主题为“做新时代的窈窕淑女”。

  乍看这题目,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提升女性气质美的话题,然而这场演讲的言辞之雷人、内容之惊心,让不少网友表示——

  

  这场讲座究竟讲了些什么?来两张PPT大家感受一下——

  

  

  女孩最好的嫁妆是贞操?穿着暴露是低俗表现,还招灾招病?——这是什么鬼逻辑!如此反科学、反人性、唯心主义的言论竟然会公然出现在讲台之上……

  一场旨在教导女大学生端身正己、自尊自爱的讲座,竟然充斥着旧社会牛鬼蛇神的恐吓,这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难道不是在开历史的倒车?

  

  公开资料显示,这次讲座只是丁璇200多场巡回演讲之一。丁璇的言论一出,立刻在互联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网友还扒出了她之前的讲座视频,结果更是触目惊心,言辞之惊悚,足以令人目瞪口呆——

  比如,宣扬男女不平等。丁璇在演讲中,处处表现出“男女不应该平等”的思想,比如“男人象征的是天,女人象征的是地,天在上,地在下,地永远翻不了天”。

  

  可怕!早在1954年,我国就将男女平等写入了《宪法》;2012年11月,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男女平等的思想在这几年更是深入人心。而丁璇口中的“女德”,更像是束缚女性、压迫女性的歪理邪说。

  再比如,故事夸大其词,有悖常理。丁璇在《涵养女德——怎样经营智慧美好的人生》中讲了一个体现男人“阳刚之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武警战士,由于暴雨冲坏了铁路的路基,他们在大雨中用肩扛着板子、板子托着铁轨,帮助火车继续前行。

  

  看这慷慨激昂的渲染,这样不实的故事讲多了,连自己都感动。武警战士固然伟大,但“肩扛火车”这样的桥段也太离谱了,网友评价道:“真是琼瑶听了流泪,于正听了沉默,连抗日神剧都要甘拜下风。”

  

  再再比如,谬传一些病理知识。丁璇提出过一个耸人听闻的结论——“三精成一毒,专伤不洁女”,她的解释是:三个男人的精液混在一起是“毒药”,会让那些“不洁身自好”的女子患上宫颈糜烂等疾病。

  

  尽管这是在教导女性注意生理卫生,但这样毫无科学依据的解释简直就是哗众取宠。专治假新闻的微信公众号“洋葱办”就发了一篇反讽文章,名为《资深女德教育专家丁璇或获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提名》,理由就在于她对男性精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发现。

  

  看到这儿,知著君感觉背脊发凉:丁阿姨啊,人血馒头好吃吗?

  

  此事一出,网友的负面情绪居高不下,多数人对丁璇的言论持嘲讽、质疑态度。

  

△清博舆情指数

  尤其是丁璇那句“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微博话题阅读量已经高达9千万。微博投票显示,有两成的网友同意这一说法。

  

  从新文化运动之后,到四九年的新旧生活更替,再到六六年的“破四旧”,我们不得不思考,在如今这个异质性、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为何还会有人深陷“处女情结”?其背后折射的又是怎样一种两性角色秩序呢?

“处女情结”:性别与权力的秩序

  社会学家霍曼斯提出了“社会交换理论”他认为,任何的社会关系实质上都是一种交换关系。男性在表征“处女情结”时,其择偶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交换行为”,男性个体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其交换目的是为了得到可预期的利益和报酬。

  而女性由于经济权的缺乏,贞操和初夜权成为了其所拥有的重要资源,男性的择偶过程,就是以他的社会经济资源与女性的贞操资源进行交换的过程。归根结底,男性把女性物化,“处女情结”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互补”所带来的平衡与满足。

  

△电影《下女的诱惑》截图

  克拉夫特·依宾从女性的角度来看,他提出的“性之臣服”认为:某些人一旦与他人发生了性关系,便对之产生了高度的依赖与顺从心理。这种“臣服”有时可能达到极端,甚至完全不能独立自主,甘愿牺牲自己的最大利益。这种臣服感也可看作一种依附心理,在女性中尤为明显。

  由此看来,处女膜的存在更像一个标签,代表着一种两性依属关系,处女情结的存在也不无道理。

  

△电影《色戒》截图

  日本作家渡边淳一也曾在《男人这种东西》中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人在性方面是个极其脆弱的动物,它们害怕在性方面进行比较,而面对一个处女,即使失败,也无关紧要,因为用不着担心和她从前的男友比较。”从这个角度来说,处女膜只是那些不成熟的、自我意识强烈的男性一厢情愿冀求的东西。

  

△电影《五十度灰》截图

  而现代社会,尽管人们思想观念有所转变,然而社会对“性行为”依然存在着双重标准:男性婚前性行为通常会被自身和社会所宽容、默许,而女性婚前性行为则被男性和社会所贬低、批判。这就好比,男性约炮可以被当做是“发泄”,女性约炮就会被当做是“发情”,这种烂俗的标签毫无逻辑可言。

  事实上,这一双重标准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性原则的认可,中国传统的性原则是指实现某一性别对另一性别的性占有和性控制,如果要想维持这种“东风压倒西风”的性别权力,方式之一就是强调性别的本质区别,以及由此产生的性别角色的秩序。

“非处女”挑战了谁的“道德”底线?

  “处女情结”本身只是一种观念的存在,不论赞同与否,都只是一种恋爱观或婚姻观。然而,无论是在丁璇的讲台上,还是现代都市生活,“处女情结”已经被男性赋予了特殊意义,进而演变成社会衡量女性的道德标准。

  前几日,电视剧《欢乐颂2》里应勤因“处女情结”登上了微博热搜,他在剧中的一番举动引起了热议——

  

  应勤在饭局上得知女友邱莹莹不是处女,严厉指责了她。应勤自己是个“处男”,做到了自己口中的“洁身自好”,一个自己本身就对婚前性行为十分谨慎的人,在择偶时提出同样的要求无可厚非,这本身就是一种恋爱观念,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看法。

  然而,应勤最大的槽点不是在于“处女情结”,而是把邱莹莹与前男友的性行为上升到了“人生污点”、“不自爱”的高度。

  

  知著君好奇的是,究竟是生理结构上的粘膜先被称为处女膜,还是先有了“处”与“非处”之说才有了处女膜的说法?这种鸡生蛋蛋生鸡的愚蠢逻辑,带给了女性莫大的悲哀,这种悲哀不仅是生理上的不同,更是源于社会对“处女膜”的道德绑架。那么,失去那层粘膜的女性真的与“道德”有关?

  大多数人论证“失去那层膜是不道德的”这一观点,用的逻辑简单粗暴:“处女膜”就像是一个合格检疫章,有那层膜的女性就是合格,没有就是不合格、不自爱、不忠贞;而男性没有那层膜,不用被检验,无从考证,均默认为合格。正是如此荒谬的论据,导致了社会对女性婚前性行为的挑剔,对男性婚前性行为的默许与纵容。

  

  没有人不会介意伴侣与别人有过亲密接触,但这种介意应该只限于“吃醋”的范畴,而不是用来怀疑对方品德、攻击对方人格的理由,但诸如应勤这一类男性,都把“处女”与“道德”划上了等号。

  保留那层膜对恋爱和谐有好处,但没有那层膜不代表女性处于道德洼地。这层膜不能决定一个人的道德,它与爱情无关,与贞节无关,只和基本的生活有关。

丁璇的荒唐,折射了何种困境

  “女孩最好的嫁妆就是贞操”,丁璇的言论在网络上激起了千层浪,有人信奉爱情的忠贞,有人批判观点的腐朽,这无可厚非。然而,丁璇对女性身份认同的荼毒,对传统文化和病理知识的谬读,却是致命的。

  

  打着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旗号,却在传播着“女德”的封建余孽本质,这类人总是以为自己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总以为世人是愚不可及的,等待他们来拯救。

  事实上,九江学院的讲座只是200场之一,我们不得不反思是:为什么这样的观点还有如此大的市场?

  丁璇这样的人,居然可以到处做讲座,而且多所高校的宣传表示“观众都爱听”。这段日子,无论是太极高手雷雷,还是隔山打牛的闫芳,还是“女德专家”丁璇,都说明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传统文化”的供给究竟贫瘠到了何种地步,以至于这些跳梁小丑都有了这么大的市场。

  

  抛开庙堂之上的传统文化宣传不说,其实民间对传统文化有着巨大的需求。前些年于丹、易中天掀起的国学热,这两年《汉字英雄》、《中国诗词大会》萌发的文字情,都是这一类需求的体现。

  但是真正地回归传统文化,不是召集一群18岁毕业生搞一个“成人礼”,也不是让小学生背上几句《弟子规》就可以春回大地,更不是像丁璇这样让封建残余糟粕再次重生。

  丁璇的荒唐,折射了一个非常现实的困境——在我们强调文化溯源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依然没有接好轨。

  参考资料:《处女情结与男性网民择偶行为决策研究》,何莞婷、寇彧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