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这样一个90后来说,养老说还很遥远,但为老却就在身边。
记得前一段时间看的一部电影《一切都好》,影片是翻拍的意大利电影《天伦之旅》,里面讲述的是一位退休在家的老人,一次的家庭聚会,在天南地北工作的孩子们却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办法回家。
因此这位退休的老人开始辗转各地,只为去探望他那些“不回家的”孩子们,在这次看孩子的过程中,发生了各种令人笑中带泪的温馨小故事。
这部电影给我的震撼很大,我突然发现作为“北漂”的一员,我的父母也将会在未来,成为这万千空巢老人中的一员。虽然我认为年轻人,就该趁着年少的时候多去外面看看。与此同时,在当今交通以及通讯这么便利的情况下,我也不是那么的赞同古语的那句“父母在,不远游”,但是我仍然不得不承认,作为空巢老人之一的我的父母,他们将来的养老问题是我需要去考虑的一大问题。
虽然他们常常说“我们未来退休以后,不用你来担心。我们的退休金足以承担我们自己的开销,你过好你自己的就行了。”但是作为一个从小接受孝道文化,不断地被灌输着“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 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的炎黄子孙,怎么可能不为他们未来的养老而担忧焦虑呢?
◥有数据显示出,从2000年到2010年,在这十年间,中国城镇的空巢老人比例由42%上升到54%,而农村的比例由37.9%上升到45.6%。与此同时,截至到2030年,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进入老年状态,中国空巢老人的数目将增加到两亿多,这个数目会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
◥这就意味着在未来,10个老人里面,会有9个老人是空巢老人。那么像我父母一样的空巢老人, 他们该如何去养老,如何去安度他们的晚年, 就成为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问题。
养亲是我们作为子女对于父母的最基本义务。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绝大部分老人会选择居家养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到外地学习、工作以及结婚,导致了空巢家庭被逐渐地增加,并且中国家庭赡养的功能被逐渐地弱化,最终使得居家养老走进了死角。在这些情况的推动下, 在未来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对于像我父母这样一类的“空巢老人”来说,是相对比较合适的一种选择,同时它也应该是相对来说最为适合中国式养老的主要趋势。
它是以社区为平台,既延续了老人以往的社会网络,使老人的心理更健康, 又整合了社区内各种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为了更好地帮助空巢老人度过他们的老年生活,社区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给社区内的老人组建“以老助老”的互助小组,让一些乐于助人的老人,发挥自己的长处服务于社区养老服务。同时,社区也可以让互助小组的成员相互提供家政、娱乐、体育、医疗等各种帮助。
二.积极去完善并且建立社区内的老年福利服务网络。建立空巢老人以及社区内行动不便老人的养老照料体系,为他们提供上门养老服务。
当然,在当前“空巢老人”的现象逐渐变得突出,人口老龄化逐渐加深的大背景下, 国家也对于社区居家养老的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
在《“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 规定了要“夯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础”,同时也对“居家养老服务工程”这一工作任务提出了相关要求。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5年内, 社区养老的配套设施会不断完善以及增加,养老工程将逐步的互联网化。
与此同时,政府也将鼓励并且支持居家社区养老工程可以被专业的运营团队所管理。居住区公共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将会被逐渐的加强,例如:要对坡道、楼梯、电梯、扶手等公共建筑节点进行改造,以方便老年人的生活。
除了社区以及国家,为了让我们的父母可以更好的养老,作为已经“离巢”的子女,我们需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次数。可以每天与老人视频,以减少与老人之间的距离感以及老人的孤独感。与此同时,要积极地了解空巢老人可能会产生的不良情绪,经常性的与老人进行情感与思想上的沟通。
当然,作为 “空巢老人”,自己也要在子女“离巢”后, 逐渐的将家庭的重心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转换到老两口的夫妻关系。“空巢老人”应该积极的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此来充实他们的养老生活。与此同时,他们也需要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例如吹奏乐、画画。
通过这些新的兴趣爱好,来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以此来减少对于子女的依恋以及对子女的感情投入。而作为未“离巢”并且与父母住同一城市的子女,在买新房的时候,最好不要与父母房子的距离太远, 这样既可以保证子女与父母经常性见面, 为老人提供 “精神赡养”,又可以更为方便子女对于老人的照顾。
最后,愿我们所爱的父母 “一切都好”。在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下,能够安心的享受他们的养老生活,能够在儿女不在身边的时候依旧能被提供到舒适以及及时的养老服务。当然最重要的是,作为子女的我们,也要常回家看看,减少父母对于我们的思念,愿我们的父母“一切都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