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东读报】“酒后不开车,谁养交警”照出多少无知

  

  伟东读报

  2017/08/09

  伟东: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报纸、杂志和网络一网打尽,大家好,我是伟东,热点事件权威解读,这里是《伟东读报》

  【逮捕摆拍纳粹敬礼者,德国未小题大做】

  日前两名中国游客在德国国会大厦前,因摆拍纳粹敬礼被警方逮捕,被责令缴纳500欧元保释金后才暂被释放。对此有些国人颇不理解:何以摆个姿势、拍个照,就如此不宽容?新京报:纳粹把德国和许多国家拖入二战深渊,给德国和世界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战后德国政府、人民认真反思了战争责任,深刻检讨和努力肃清纳粹流毒,并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谅解。而且,痛定思痛,战后德国朝野对纳粹元素采取了“矫枉过正”的不宽容态度,即便“疑似”也不轻易宽容。此前,就曾有当地洗衣粉厂商使用“88”品牌,因被认为与纳粹“希特勒万岁”简称重合而被责令更换品牌。这次,两位游客即便自称“只是开玩笑没有恶意”,客观上的确模仿了纳粹礼,“摆拍地”更是具有二战“地标”意义的德国国会大厦,就很难说人家神经过敏。在德国,模仿纳粹敬礼本就是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二战中纳粹主导的轴心国为中国带来战乱、杀戮和屈辱,纳粹所提倡的“优等民族论”更将中国打入另册。若非反法西斯阵线各国浴血奋战,打败纳粹,包括两位游客的先辈在内的中国人,很可能步那些饱受纳粹战争毁灭性打击民族的后尘。因此,对纳粹及其魅影敬而远之,是每一个人必须坚守的。

  【别再用朋友圈集赞来绑架孩子】

  近日,有媒体报道了一则新闻,在长沙一场幼儿足球赛中,名次通过网络点赞数的高低排名决定。最终冠军并非是在决赛中胜出的球队,而是另一支在网络平台中获得点赞数最多的球队,这让一些家长愤怒不已。广州日报:足球比赛不看谁进球多,而是看谁获得“点赞”多,这样的玩法实在有点新颖。虽然赛事主办方解释,出此怪招是为了“淡化足球比赛的竞技性,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到足球当中。”但违反了进球多者胜这一基本的足球规律,就算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比赛中,他们踢的还算是足球比赛吗?不比场上表现,而是比网络上的人气,这比赛又有啥踢的必要呢?有的网友还建议,把这一新规向国际足联推介一下,要是未来足球比赛都是比“人多力量大”,最高兴的恐怕是国足了,拿个世界杯冠军都不在话下——借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足球,不是这么踢的。有心理专家认为,频繁拉票、比拼点赞会无形中刺激孩子的虚荣心,票数多少也很可能成为孩子们之间互相攀比的一个参照。此外,过于关注票数,还会让孩子忽视了真正值得重视的部分。少一些排名和攀比,朋友圈更加清爽,孩子们的成长也少一点功利。

  【“大妈讨债团”算不算黑社会性质组织】

  河南商丘约30名五旬妇女依靠电话互通消息,帮人“撑场”,参与各种债务纠纷、工程纠纷、医疗事故处理等。她们受人雇用,采取辱骂、侮辱、恐吓、殴打、损毁财物、占用公私财物等手段,直至对方不堪其扰,息事宁人。当地人称她们为大妈“骂骂队”,还有人说她们是第一起“大妈涉黑团”。该案14名主要成员被法院一审判决犯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和寻衅滋事罪,判处被告人2年至11年不等的有期徒刑。新京报:判决一出,很多被告人家属表示不服:“怎么可能是黑社会团伙?”不少人也觉得,怎么都不觉得大妈们是“黑社会”呀。“称霸一方”是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本质特征,是指在一定区域或者行业内,形成非法控制或者重大影响,从而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生活秩序。而从案情看,“大妈讨债团”无疑对当地民众生活和市场秩序形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力和控制力,其危害性不可小觑。大家都对大妈群体天然有着同情、怜悯之心。但是,这不代表“大妈讨债团”的社会危害就小了,她们同样扰乱了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法院应该依法审判。

  【因车内“尬舞”取消驾考成绩,不冤枉】

  澎湃新闻:连日来,一则视频让许多网友笑抽了。视频中,四川某驾校科二考试中,一女子在考试结束后十分兴奋,开始“放飞自我”,在车上“尬舞”,双手多次离开方向盘。虽通过了考试,但她这一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最后被认定“考试不合格。成绩合格却因“尬舞”被取消成绩,可见驾考的难度不但在于要考验开车技术,还考验考生的心理素质,难上加难。不过也不必感到懊恼,换个视角来看待此事益处多多:一方面能倒逼驾校培训从“应试化”走向“素质化”,打造出真正懂交规有技术的驾驶人。国内大部分驾校,为了应付考试而培训,大搞“应试化”教学,要求学员机械地死记硬背,有驾校甚至在考试场标记号,以便于学员在考试时按标记操作,提高通过率。而很多拿到驾照的学员真正开车上路却应付不来变化多端的路况,也就出现了前面马上要撞车了,司机不踩刹车捂眼睛的笑话。另一方面,也能挤干驾照考试“水分”。在中国,数量约占30%的新手驾驶员,酿成的车祸占到所有车祸的43%。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驾驶员考试不严格,简单化、机械化、形式化甚至徇私枉法、弄虚作假。 被取消驾考成绩的这名女子事后非常难过,但她更应该庆幸这次挂科的教训给她上了生动的一课,也警示那些“不拘小节”的司机学会守规矩,以严肃的态度对待驾考,以负责的态度对待驾驶,做“中国好司机”。

  【马路不是交警家的,但谁都要自觉守法】

  中国青年网:近日,一段女子违停不听指挥反而怒骂交警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视频中女司机未听从交警劝阻拒不驶离车辆,过程中不时用脏话辱骂交警,并向交警质问“马路是你家的?”山西省晋中市交警支队官微对此发声明称,女驾驶人拒绝驶离违停车辆的行为造成严重交通拥堵,将被处以罚款200元、记3分的处罚。在依法出行方面,没有贵贱贫富之分,只有守法和违法之别。违法出行,首先给违法者自身带来潜在或现实威胁,每年因违章而出现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即便是血的教训,但也总难换回一些人对违章出行的警惕。这位违停女士,要么是领导型的,要么是女强人型的,要么是在家受过气跑到马路上撒气的,不过从这个视频上看大抵不会是第三种。但即便是前两者,也很难超越交通法则对任何一名出行者的约束。 马路是大家的,良好出行依靠大家。交警执法也是为了大家。明白这一点,交警的意义就明了了,行人的角色就清楚了。不管行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是什么角色,在马路上,每个人就是一个按交通规则出行的行人角色。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少些“马路是交警家”的戾气,多些自觉守法出行的和谐。

  【“隐私画面直播全球”背后的监控依赖症】

  《南方都市报》近日,某地公安局破获一起网上售卖“家庭摄像头”破解软件案。嫌疑人王某不但售卖破解软件,还利用软件入侵家庭摄像头近万个,偷录激情视频贩卖牟利。据Insecam网站介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站观看全球摄像头实况录影。记者进入显示地址为青岛的一个摄像头,可以看见一户居民家的餐厅。摄像头正对入门处,靠墙摆放着三双拖鞋,旁边有一张餐桌。有的摄像头正对居民床铺。记者的调查显示:很多市民因为安装了家庭摄像头,可能正在导致自己家的隐私画面直播全球。也就是说,只要你家里安装了家庭摄像头,不仅是你自己可以轻松调阅视频内容,其他毫不相干的人也能轻易看到“你家的隐私画面”。无疑,这会是十分尴尬的事情。“隐私画面直播全球”的风险,其实也是市民自己导致的。这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患上了高科技依赖症,都患上了摄像头监控综合征。随着科技前行,随着经济发展,家庭摄像头如火如荼壮大起来,市民都养成了对家庭摄像头的依赖。花钱不多,能够监控家里的一举一动,岂不是一件十分美妙的事情?而实际上,这种美妙的事情,有的时候不仅是你自己的美妙,还成为了“他人的美妙”。“隐私画面直播全球”的安全隐忧需要提升网络安全空间,需要加大打击力度,也需要市民告别对摄像头的依赖和膜拜。

  【“酒后不开车,谁养你们”照出多少无知】

  齐鲁网:酒后不能开车,对吧?你还在这又吵又闹。”面对执勤交警的劝说,酒驾男子竟怒怼交警“酒后不开车,谁养你们!”。经过酒精检测仪检测该男子属于酒后驾驶。青岛交警在查酒驾的时候,竟然有司机爆出“酒后不开车,谁养你们”的惊人言论。这样的论调,当然是一种愚昧无知。但是,竟然能够如此堂而皇之的说出这种论调,是何种交通安全意识淡薄?把他人安全和自身安全置于何处呢?中国有句俗话叫“不知者无畏”。对于这名酒后爆出雷语的司机而言,他恐怕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究竟有多大的安全隐患。但是,他已经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了应有的惩罚。但是,这也证明交通安全意识依旧没有真正的深入到每一个人心里。依旧有人敢于挑战交通法规,依旧有司机把酒驾当成交警的创收手段。这些无知的背后,要么是相应惩罚手段的不够严厉,要么是相关交通安全教育的不足。消灭“我不酒驾谁养你”的无知,需要严惩和教育的互相发力,让这些不把酒驾当回事的司机能够清楚意识到,悲剧的发生往往只是一念之间。而不得不说的事情是,这些无知背后,也体现了交通规则意识在传播中,依旧“路漫漫,其修远兮”。

  【用抓拍“神器”规范文明出行】

  《工人日报》海口一行人无视红灯闯过马路。这时,对面的大屏幕上,立刻出现了该市民的身份证肖像,以及“闯红灯”的大头照。此外,还有隐去一个字的姓名以及隐去多个数字的身份证号码信息。头像下面,还注明了这是第几次闯红灯。这是最近出现在海南海口十字路口的一个新鲜画面,通过十字路口图像抓拍,再利用人脸识别功能,对行人的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曝光、监督。通过这种新型的技术监督手段,无疑是对改善当前的交通秩序注入了一剂“清新剂”,对于规范文明出行也提供技术保障。一直以来行人和非机动车都被看作是道路上的弱势群体,虽然有法律法规的存在,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是对机动车设定的高压红线,对于行人和非机动车还大都靠道德去约束,这也导致了当前城市道路交通路口混乱难堪的局面。抓拍“神器”作为十字路口的监督“神器”,通过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行为进行规范,建章立制,让肆意违反交通规则的人受到大众监督、得到应有的处罚,对于当前城市道路安全的改善必定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而将这项举措不折不扣的坚决执行,并使之形成长效机制,才能真正的消除道路安全隐患,使交通环境安全、有秩、畅通。

  【“饮酒猝死同桌赔偿”合不合理?】

  广西新闻网:3年前,在广西某大学读研的丁某和同学聚餐,结果丁某醉酒后倒地不起,最终死亡。其余4名同学均出现不同程度酒精中毒的症状。丁某的家人向和丁某同桌饮酒的4名同学索赔72万余元。近日,法院一审判定,4名同饮人要为丁某的死亡承担一成责任,赔偿丁某家属7万余元。长江网:这样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如:陕西的王某因儿子次日结婚宴请大家,曹某饮酒过量死亡。其家人起诉同桌工友,法院判14人承担民事责任,请客的补偿5000元,最后离席的补偿2500元,离席较早的补偿1500元,没喝酒的补偿500元。再如:淮北的马某搬了新家,邀请了张某等4位好友前来“燎锅底”。不料,因为饮酒过量,马某竟因为酒精中毒去世。最后,法院判决同桌喝酒的4人承担15%的赔偿责任,共计3万多元。饮酒本是一件十分欢快的事情。然而不知何时,喝酒已演变成衡量双方投入感情多少和交情深浅的砝码,变成了一种人际交往的润滑剂,种种劝酒逼酒陋习随之而生。对不善饮的人,劝酒之举实际上是公开的强暴,他把欢乐变成痛苦,享受变成了牺牲。这一陋习要坚决革除。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同桌饮酒者要相互提醒,慎重考虑饮酒过量可能造成的后果和承担的责任,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女子理发花23万,到底谁有病?】

  杭州的杨女士去了一家美容店,本来只是打算理个头发,结果她竟稀里糊涂地花了23万元,办了一张“黑钻卡”,而且其中有20万还是借来的。好好的理发,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呢?原来是理发店家告诉她有病。南方网:你是美容店咋能行使医生职责帮人看病?美容店顾名思义就是给人做美容,咋能帮人看妇科,而且还把人病情说得很严重,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说“杨女士有什么扁平疣,这个要传染的,而且去医院治疗会留下后遗症。” 后来“老师”又告诉杨女士,这些病在他们美容院里就可以治,即使杨女士去医院治疗也就是“电灼”一下,还会影响到杨女士今后的夫妻生活,而在美容院里治疗则不会有副作用。正像杨女士所说:“经店家这么一说,我当时就头晕了,只好照她们所说的去做。”先不说杨女士有没有这种病、美容老师有无行医执照,单从美容院给人治病来说就属超范围经营,是违法行为。而这家美容院的店员听到杨女士说没钱时,又告诉杨女士可以通过贷款办卡。然后就通过杨女士的手机,一项项地给杨女士介绍所谓的贷款项目,前后杨女士一共贷了20万。可谓热心过了头,服务过了界,有间接强制消费之嫌。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和保护消费者权益,监管部门亦当立即介入,顺藤摸瓜予以详查,并依据具体情节依法依规作出严肃处理。该罚款的罚款、该停业整顿的停业整顿、该查封的查封。方能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微调查:“谢师宴”管住了 饭店生意不好做了】

  人民日报“不用预约,还能享受优惠价!”某饭店的李经理告诉记者,“前些年这个时候,我们的电话都被打爆,但今年预订‘谢师宴’的很少。”李经理介绍,很多学校都发了通知,要求教师不得接受学生的吃请,做餐饮的对这种变化感觉明显。近几年,全国各地严查严刹“谢师宴”等吃请歪风,家长们纷纷反映身边的“谢师宴”“降温”了。点评:“谢师宴”“降温”,是全国各地严查严刹的结果,也是家长和老师观念转变的体现。传承尊师、谢师的传统,让真诚的感恩走向良性轨道,树立正确的观念很重要。观念对了,风气也就好了。

  【聚焦“爆满”的暑期高校游:不是景区胜似景区】

  中国新闻网近日,四川一所高校将打造3A景区的消息引发社会关注;而在北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施行暑期参观校园管理办法后,每天游客爆满,导致校门外排起百米长队。记者在清华大学发现,正午十分,等待进校游览的人群一直从清华西门排至清华南路,有保安在队尾举起“参观已满、停止排队”的标识牌。排队人群滞留下饭盒、空水瓶、纸巾等垃圾遍地。点评:大学是传播知识的殿堂,很多人想去游览参观很正常。不过,游客大量涌入,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相关大学应该加强应变处置能力,完善管理服务措施。游客也应该讲文明、遵守秩序,自觉维护知识殿堂的形象。当然,大学也是教学科研单位,游客应该转变观念,不对教学科研工作过多打扰。

  【萌罚单、抄交规、看警示片 多地人性化执法屡出奇招】

  贴卖萌罚单、罚喊“我不再闯红灯”100遍、抄写交规、看警示片……近年来,交警、城管等执法部门屡出奇招,探索人性化执法方式,各式新颖的提醒惩罚措施有人点赞,有人质疑点评:人性化执法不是人情化执法,不等同于执法者拥有了自由裁量权,可以“法外开恩”对执法部门来讲,在依法处罚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形式的执法方式去纠正一些人的违法行为,这种带着温度的执法,符合良法善治的理念。

  【暑期“超前教育”:2岁孩子背诗词 小学生学物理】

  法制日报:幼儿园学奥数,2岁孩子背诗词、小学做物理题……家长花多少钱给孩子报多少“超前教育”补习班,是暑期热议的话题。一面是越来越高难度的入学门槛,一面是不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良苦用心,这场对家长和孩子共同的考验,引发社会对“超前教育”现象的讨论。点评:面对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超前教育”成了很多家长们的准则。社会从来不缺少“神童”,而真正的“大家”却依然凤毛麟角。人生是一场马拉松,纵然起步早能占据先机,合理把握全程、在沿途享受风景,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声明:《伟东读报》汇集热点新闻资讯,仅供参考!如有侵权或不实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予以删除或协商处理!)

  声明

  本平台为《延边信息港》所有,任何单位、自媒体转载或者传播《延边信息港》《延边信息港微信平台》版权内容的,必须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作品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