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九寨,全屏传播,网络媒体彻夜挺进灾区

  四川九寨沟,七级大地震。灾情牵动人心,时间就是生命。8日晚,多少国人无眠守候,通过一块块屏幕、一条条新闻关注着灾区情况。网络媒体人彻夜奋战,第一时间为网友供给最新资讯、传递受灾状况。 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网媒人有怎样的表现?传播君为你速报盘点。

  

  

“各位网友,我是人民网记者,我现在正在前往九寨沟地震现场的路上……”8日23:40左右,人民网记者搭乘四川省人民医院的救护车,挺进地震灾区。

心系九寨,一夜无眠!从深夜到凌晨,网络媒体第一时间滚动播报,PC端、移动端联动报道灾区情况。以人民网为例,进入首页,头条位置细致罗列滚动新闻、伤亡情况、救援力量、景区服务、辟谣信息、现场视频等网友关注的各项信息链接。

  

  人民网PC端专题页。

进入人民网PC端专题页,现场图片、前方记者、救援队伍、视频报道、微博互动、安全提示等各类信息一应俱全;在新华网专题页,丰富细致的地震小贴士为网友普及应急联络、地震自救等必备常识;中国网专题以信息流方式持续更新灾区动态……这背后,有多少编辑记者在彻夜忙碌?

同样紧张迅捷的还有移动端。凌晨时分,媒体微信公号“扎堆”集合在微信订阅号等平台,推送最新动态。新华社客户端中,大量视频直播吸引网友弹幕祈福;“央视新闻移动网将持续直播关注”成了“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微信公号地震新闻的标准结束语;扫描人民网“视频播报”海报二维码,30多条视频带你直击现场……

  

新华社客户端、澎湃新闻客户端直播画面。

总体来看,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面前,机动反应能力经受住了考验;移动视频直播画面使用频率增多,迅捷、直观地供给了大量珍贵素材;PC端、移动端的无缝衔接给网友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迅速传播让谣言信息不再有“市场”。

  

9日凌晨媒体微信公号集中推送地震消息。

  

地震发生后,官方机构第一时间通过电视直播、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发布权威信息。

有媒体盘点称,中央电视台《新闻1+1》节目在8日晚21:55用12秒口播地震信息。随后,多家省级频道陆续口播了这一内容。“相比以往,这个时间大大缩减。”

  

央视新闻频道直播画面。

随后,央视在多档直播节目中进行了前方连线。综合频道《晚间新闻》22:02首次连线前方记者,传回了救援力量正在集结和4万游客滞留等细节信息;新闻频道《环球视线》22:36连线前方武警,了解游客避险情况;央视新闻第一次连线专家是在23:10,连线的是中国地震局的孙柏涛;在23:21连线了一位在九寨沟旅游的名叫张彦的游客……这些连线画面在网络媒体上广为传播。

  

8月8日,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介绍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情况。

新华社“中国地震局:九寨沟震区近几日仍存在6级左右余震可能”报道显示,8日晚间,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主任蒋海昆就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向媒体记者说明情况。这些权威解答被网络媒体以视频连线、问题答疑等方式进行扩散,有效消除了民众的惊慌情绪。

  

“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的首条新闻,来自“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公号。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近600字、包含5张地图的稿件,均由机器自动编写完成,用时仅25秒。稿件中详细展示了速报参数、震中地形、热力人口、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等8项信息。

  

“中国地震台网”微信公号相关报道截图。

25秒,甚至来不及整理采访器材,机器人“记者”已经迅速完成了数据挖掘、数据分析、自动写稿的全过程。媒介技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为网民提供了更快捷的信息服务。

“以为爱不起来了,突发了才发现依然爱着”,一位网媒人深夜在朋友圈留下这样一句感叹。在危难时刻,更加感受到媒体作为真相传递者的重要使命。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以人民为重的国家力量,观察到各行业分工协作的有序救援。在这里,我们继续关注灾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