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一,受一位90后小朋友之邀去参加“中国品牌节新青年论坛”,参加一场有混序李文、石述思等一起的对话,讨论大学生创业问题。台下坐的似乎都是年轻的创业者,台上主持人似乎也是希望我们这些大叔来为年轻人们打打鸡血,她问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叫做“梦想抉择时刻”?我想她是想说因为梦想而欲罢不能的那个时间。
如果是两年前,我想我会加入鼓舞的行列,年轻人有梦敢闯,自然应该大力支持。不过也就这两年的时间,我看过了太多关于创业的真实故事,一点都不性感,始于意气风发,终于偃旗息鼓。
有这么两组人的对照很有意思:一组是我的同龄人,履历光鲜,资源深厚,启航时我们都以为就算做不成“独角兽”,做个不败的生意应该没什么问题,结果两年过去他们中间竟然有不少人开始回归职业经理人的行列,自觉套上了曾经那么想抛弃的“金手铐”;还有一组是那些梦想改变世界的8090后,他们的出发更像唐吉坷德,敌人是谁都不知道就举着标枪冲了出去,比起前一拨人,这些年轻人很多人都来不及等到融资就迅速交完学费,倒是能坚持下来的几位非常意外,两年前他们谈的都是梦想,两年后他们眼里都是生意。
这次参会结识了几位拿到BAT融资被其他小伙伴艳羡的90后创业者,他们以被选中为荣,以接近核心生态圈的远近来衡量彼此距离上岸的差距。他们开玩笑说当初拿着A家或T家的融资其实什么都不需要干,反过来去买他们家的股票,如今应该也是翻倍的收益。反观他们各自的模式,其实都很难单独赢利,恰巧构成了一种支付场景,在A和T的眼中就有了价值。当然,就算都是在做场景,能“恰巧”被选中也是难得。
我觉得我有必要说些大实话,我就说: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是不适合创业的,想改变世界和能改变世界是两回事,能改变世界的人并不需要过多的外在证明,而需要努力证明自己去干一件可以用商业经验去验证的事情,那其实就是职业经理人要去做的事情。这样的事情平台越大就越有施展的空间,在这个方向去选择创业无疑是低效的选择,开始就注定是失败。真正的创业应该是创造前人所不曾做过的事业,应该是一条新航道,一切规则都需要重建,这样小公司才会有机会逆袭。
我又想,总不能来了就只会给人家泼凉水,还是需要给愿意去闯荡的年轻人以勇气,于是我说:如果一切已经固化,疆界已经被寡头瓜分,我们确实就没有什么必要创业,顶多去做个“插件”公司,给大平台做外包,日子就会很好过,事实上大多数的小公司也就如此生存着。不过今年夏天发生了太多的意外,最恐慌的恰恰是那些地位稳固的巨头,游戏规则正在改变,就有逆袭上位的可能。这次的机遇如果没有猜错,或者说如果代表着更好的未来,那就是实业重塑的机会,重新发现实业的价值点,认真的赚每一分带来价值增长的钱。
这样的机会具体会是什么?我想我自己也还在黑暗中苦苦摸索,也就不去误人子弟。我熟悉的战场还是地产,最近就有人告诉我这么些机会点:养老用地在北京已经极为稀缺,但凡具有申请护理牌照的可能,哪怕是集体用地投资机构也趋之若鹜;北京的城市疏解已经进入深化区,大批的家具市场正在面临搬迁,也就意味又有大量的存量物业等待盘活;拆违的运动正在腾退出大量重新绿化的土地,拆除了“脏乱差”,接下来也不能只是死气沉沉无人问津的公园,是否可以有别的出路?这样的机会显然不会是传统意义上的房地产,是什么目前还没有标准答案,但我知道已经有人开始行动!
在HiTalk教“小小演说家”的Terry老师告诉我,他也曾经创业,也曾拿了人家几千万的投资,最后创业失败了,钱都打水漂了,但是他还能安然自处,还能和曾经投资过他的投资人做朋友,为什么?因为他对得起投资人投的每一分钱,每一分钱都投资大家共同认定的方向,最后虽然失败了,那是因为时机已经不对了,而非划船的人没有尽力。这才是创业者需要认真考虑的:创业是否会迷失你自己,是否会让你变成那个你最讨厌的人,万一失败你是否还能回的来,还会有人期待你的东山再起?
现在,再有准备创业的朋友来问我的意见,我会认真问他一个问题:你最不想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我会问他如果因为创业的需要而让自己选择了苟且,选择了各种变通去达到自己的目的,可能就会变成另外一个人,一个自己曾经最不想成为的那种人,还会选择创业吗?这也许才该是那个“梦想抉择时刻”该反复去想的问题,做了选择,就不要后悔。
每周一位一线拼杀的专家告诉你前行必须要做的准备,如果你正准备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