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清流”,期待你细水长流

  导读:“总有一封书信,能引领我们重看家国历史、阅历岁月人生;总有一封书信,能打动我们,共证山河冷暖,感受世道人心。”2017年的春天,黑龙江卫视、北京实力文化、腾讯视频以一档安静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拉开文化类综艺帷幕,引领着一众文化类节目昂首阔步攀上各媒体封面和话题榜,为略显浮澡的大小屏注入了一股不可小觑的“清流”。这股“清流”能流多远,能否细水长流?本文试图通过拆解《见字如面》以及《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非凡匠心》《了不起的匠人》等近期备受关注的文化类节目做一次关于制播实践的探讨。

2016年年底,“跨年”的概念正在各大卫视的新年宣传中爆屏,黑龙江卫视几经讨论,决定将拟于新年后播出的、与北京实力文化合作的《见字如面》首期合集作为“跨年”节目播出,用安静的书信节目跨年,这是与其它卫视形成差异化编排的收视需要,也是黑龙江卫视一直以来追求、坚守文化情怀的体现。这之前,《见字如面》网络合作平台——腾讯视频已率先在网络上推出了第一期节目最精彩的一个片段,是张国立、王耀庆朗读戏剧大师曹禺与画家黄永玉1983年的往来书信。两位演员的精彩演绎两三个小时内的网络点击量突破两百万、并迅速占据了新浪微博综艺榜。用《见字如面》跨年,既是一次网台联动、先网后台的成功试水,更是一次跨年节目的全新尝试。

  

一个人、一尺讲台、一段配乐、一封书信、一段打开的历史或历史长河里的一个重要瞬间,安静的读信节目《见字如面》播出后迅速引爆全网,与喧嚣热闹的传统综艺随即形成强烈反差。实力演员的二次创作、专家的历史背景解读和人物情感解读,突破了受众年龄界限;家书、情书、密信、请命书、自荐书,揭开了历史和那些闪耀在历史星空里的人物所不为人知的一面,赢得了良好口碑。豆瓣评分持续9.0以上,单集点击量超过4000万,关注者自动组成“面粉”粉丝团,《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多次发文高度评价,国家广电总局将其作为优秀节目案例在全国推广……《见字如面》在这个春天以“清流”之态平衡了“霸屏”许久的娱乐综艺节目配比,通过共享、共情、共鸣使观众获得审美体验和价值体验。

《见字如面》用最简单的方式呈现了综艺清流该有的模样

  1、用声音塑造角色 一封信一个演员读出一部历史大戏

归亚蕾、张国立、张涵予、何冰、王耀庆、徐涛,这些不能仅用明星、更要用优秀演员或优秀表演艺术家来定义的明星,几乎都是以表演深入和台词功底见长让人熟知并受人尊敬。节目中,他们一身简洁的素衣,在一面红墙前、一尺讲台上、一柱追光下,用声音塑造角色,用抑扬顿挫演绎历史,用声情并茂呈现尘封书信里的情境与情感。即便节目制作后期刻意没有插入相应的历史画面,我们仍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演回望到那波澜壮阔的历史,体会到那力透纸背的情感起伏,感受到人性的本真。那些或发乎真情、或无可奈何、或欲言又止的文字,通过演员的用功表演,再现了一个个真实的时代和一个个充满真性情的人物,让我们在唏嘘感叹中“共证山河冷暖,感受世道人心”,可以说,《见字如面》节目回归了演员对于节目的真正价值。

《见字如面》给予演员的创作空间既“小”又“大”,“小”是因为演员只能通过声音和一部分表情去演绎角色,几乎用不到肢体表演,“大”是因为信件本身是比较私人化的、一对一的,信件里的情感是真挚的,演员的二次创作空间非常大。如果没有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对角色在时代中的认知,对人物内心的揣测体会,读出的信一定不会引起观众共鸣,这对于读信人的理解力、台词功底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见字如面》不是朗读,而是演绎。在这种创作要求下,张国立用戏谑的口吻演绎出韩愈那段直指贪腐的官场檄文《祭鳄鱼文》,归亚蕾用凄美的柔情演绎出蔡琴对爱的无奈和无悔,王耀庆生动伶俐地演绎出李小龙事业有起色后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笃信,蒋勤勤用怯怯的口吻、真挚的情感演绎出林徽因16岁时拒绝徐志摩的理智与渴望浪漫之间矛盾,林更新用朴素的真情演绎出毛岸英劝自家保姆保持工人阶级本色的伟人子女的家国情怀……《见字如面》以素朴的形式,让书信和书信背后的故事成为荧屏主角,让历史、时代和中国人的朴素情感在这个春天里无穷回味。

  

2、用白话解读古人 让情真意切、映照人性的文字穿越时间与空间

作为国内首档也是唯一一档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选择了从古至今近90封私人信件,这90封私人信件中有家国情怀,有缱绻情意,也有静水流深的亲情和友情。为了实现更好的传播,总导演关正文亲自将其中的古代信件都翻译成了白话文,后期配上文言字幕。以往我们课本上的翻译普遍是训诂式的直译,不具备独立阅读的价值,而《见字如面》作为一档视听节目,语言必须流畅,必须易于线性传播,首先要保证能听懂,还要讲究还原写信人的心理和写信情状,从而以白话文获得独立传播价值,所以《见字如面》文言的翻译都非常严谨,采取的方式不是直译而是意译,也就是几乎写了一篇与信件本意相同的绝好文章。其中杨恽写给孙会宗的《报孙会宗书》和陈京莹写给父亲的遗书,翻译令人印象深刻:一封是对直言不讳的规劝的回复,一封则是明知会战败却毅然选择要保卫国家的北洋水师的慷慨悲歌,情感和用词都不好把握,古文的翻译恰切表达出信件真正的含意。而文言字幕和白话朗读的结合,不仅使节目整体流畅、易于传播,也同时有利于观众古文素养的提升,对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

3、创新播出理念 适应不同平台 实现传播最大化

以往的电视综艺节目采取的都是“先台后网”、网络截取综艺片段重置标题的播出方式,《见字如面》在播出上首次试水“先网后台”,腾讯视频先上线,两天后黑龙江卫视合集首播;在播出形式上,卫视平台第一轮采取合集方式播出、第二轮播出采用主题编排方式重新进行编辑,而网络上则采取合集和拆分视频同时上线的播出方式。这种网台互动方式也是《见字如面》做出的一个尝试,特别是创新合集、单集、单曲、混合编排和主题编排等多种方式同步推送大小屏和新旧媒体的方式,在我国电视综艺节目生产营销中尚属首次。短视频便于在社交网站分享和手机伴随化收看,音频单曲则可以在广播平台扩大影响力,而先在互联网上引发裂变式传播,再在电视上同步推出合集版、引发新一轮收视和文化话题的方式,让网台融合相辅相成,极大促进了节目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是传统媒体媒融发展的一次有效实践和探索。

《见字如面》所选信件内容涉及科学、军事、情爱、文娱、政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信件的触角抵达中国的各个历史朝代直至现当代,写信人与收信人更是从风华绝代的一代名伶到戏剧大师,从无名小卒、文臣骁将到改写历史的封建帝王、革命领袖,如何编排播出这庞大的内容,是这档综艺节目面对传统电视收视压力的一大挑战。节目组认为按照传统的主题化排布击中观众的频率比较低,随后引入了“大综艺”的概念,把信件全部铺开,时代、主题相互穿插,同时按照“主打信”、“配合信”的形式在大编排中插入小编排,根据信件内容情绪的轻重缓急来控制节目节奏。特别是小编排的使用使信件之间的关联性增强,在集纳和对比中突出主题、增强了话题传播的效果。比如杨开慧在狱中给弟弟的信件之后编排的是毛岸英给在狱中照顾自己的保姆孙嫂的信件,既有事件的延续性,又强化了主题。又如《见字如面》中还有很多对来往书信的解读:曹愚与黄永玉展现大师之间彼此披肝沥胆的信件,徐志摩和陆小曼表达浪漫爱情的信件,诗人顾城与妻子谢烨之间堪称追忆组曲的四封情书,这些书信在节目中延展了历史、放大了人性的真善美。

4、遵循视频制作规律 同时打破视频制作常态 创新制作形式

《见字如面》之所以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双平台上均实现了良好传播效果,是因为它既遵循传统视频的制作规律,同时又打破了目前流行的视频制作常态,与内容的配合天衣无缝。《见字如面》为每一封信的配乐都非常考究,张涵予演绎打了胜仗的战士从朝鲜战场写回家信时,配乐是激昂的凯旋进行曲;何冰演绎路遥的“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要超越胜利”的信件时,配乐则是有陕北民风的小提琴曲,与路遥当时的生活和创作内容直接相关;林更新演绎罗永浩给新东方的求职信时,配乐是特别活泼谐谑的曲调,与书信的口吻如出一辙。总之,后期音乐的配合有效地增强了信件的感染力,与演员们前期的精彩表演相得宜彰。

曾坐客《锵锵三人行》的学者许子东和中南大学教授杨雨被邀请来担任嘉宾,嘉宾点评是文化类节目最常使用的演播室形式,但《见字如面》中对杨雨的女性视角点评的定位,成为节目的一大亮点。比如杨雨对杨开慧在狱中的信的解读是,“作为一个母亲不能理解,但作为一个有信仰的人,是可以理解的”;对林徽因拒绝徐志摩的信件的解读,则从女性角度谈到情感与理智的矛盾;对黄宗英写给冯亦代的情书的解读是,“在爱情面前,女人没有年龄”;对于三毛写给王洛宾的信件的解读,是“每个女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三毛”……她展现了在《百家讲坛》上完全不同的知识体系,在一个有点偏男性的节目里注入了女性理解,提供女性感受,输送女性思考范例,使每一封信件生动灵艳、耐人寻味。

在后期制作上,《见字如面》规避了文化类节目制作中最常见的背景小片的插入,避免了节目的繁杂与割裂感,淡化了条块分割的界线,而采用了插画方式,使得声音和情绪不被打断而延续下来。与其它电视节目相比,力量用在了内容的经营以及精良的制作上,而不是形式和场面。比如每封信的标题,既单纯、简洁、直抵主题,同时又迎合了网络标题的风格,《一直拿着国家的俸禄也就没有了退路》《我最希望能居住在苏联》《你真是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二字》《这样我才好骗她回来》等等,这些信件单就标题来说就十分吸引人。

  《见字如面》以最直接的方式打开鲜活的时代场景 映照当下

1、用信件打开时代场景 展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家国情怀

《见字如面》解读嘉宾许子东说:“《见字如面》袒露的是流淌至今的那条中国人的精神脉络,读书信,读前人的悲苦灵魂,也是为今天的我们树立一面镜子。”在这档综艺“清流”中,每一封信都打开了一个无比鲜活的时代场景,穿越时空的书信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珍藏,更是国家、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从中国最早的战地家书到左权牺牲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信,从秦统一六国的战场到甲午海战的悲壮,我们看到了国与家;从曹禺黄永玉彼此肝胆相照到孙会宗与杨恽的以诚相待,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本真;从陆小曼、林微因到黄宗英、三毛、蔡琴,我们看到了爱情的极致表达……书信的字里行间,那些鲜活的心跳和火热的灵魂映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轨迹。《见字如面》像一扇窗户,窗外是我们所不知道的历史的另一面和历史人物心中与我们并无二致的喜怒哀乐,窗内留下的是我们对历史和人性的认知和思索。

2、用书信传承文化 触碰中华人文魅力

黑龙江大学教授刘冬颖说:书信不仅传递感情,更传承文化,举凡天气地理、风俗人情,皆可入信,在书信中,人们议论时政、品赏诗文、诫训子弟、抒情言志乃至谈情说爱、讨论物价,所以,书信也于无形之中成了历史文化的记录者和传承者。新媒体时代,鸿雁传书、尺素传情的书信往来已被社交软件所取代,但书信所承载的文化和在传承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应该通过其它方式继承下来,信件背后的人文精神应该被挖掘和放大。《见字如面》用明星读信的方式、互联网视频拆分、卫视合集播出的全新形式,重拾这份文化传承,对它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进行深耕与发掘,并引领了多档文化类节目在这个春天迅速进入大众视线,人们从中得以集中触碰中华人文魅力。书信中对国家民族的挚爱,对真理和艺术的思考,对朋友和孩子的期许,对亲人和爱人的深情,在人心底的最软处着陆。

3、以书信为切入点 领悟中华智慧和中文之美

书信里藏着什么?“书信里有一腔欲抒情怀的幻化,有两道思辨之光芒的纠缠,更有璀璨中华文明里何其考究的文字在闪耀。”书信蕴含着丰富的感情和哲理,它在瞬间开启历史的同时,也让观众感知其中的文字之美和人情、人性,让人享有思考和认知的快乐。以书信为切入点,引领大众领悟中华智慧和中文之美,既是节目创新的一种途径,也是当今媒体的社会责任。我们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一封封信件的情感表达,更是人生智慧和大师情怀,是从书信中得到的思想的启迪和灵魂的共鸣。

《见字如面》能走进大众视线,美妙、恰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中华文字功不可没。表达思恋在武肃王钱镠的信中是浪漫的“陌上花开,可缓缓归”,在左权的抗战家书中是感人至深的“何时相聚?念,念,念,念!”;表达真诚在黄永玉给曹禺的信中是“不饶点滴,不饶自己”,在柳宗元笔下则是不合时宜的促狭;表达爱情,在林徽因这里是 “降下风帆,拒绝大海的诱惑,逃避那浪涛的拍打”的理智,在蔡琴那里则是“你怎么这样就走了呢”的无悔与无奈,观众的心在中文之美中徜徉,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字背后波澜起伏。

文化“清流”集中爆破 持续创新方可细水长流

《见字如面》作为一档文化“清流”并不孤单,2017年的春天,文化类节目以它为代表持续受到关注:《国风和畅——2017首届国学春晚》以高收视、高关注度、好口碑收官;以真人秀综艺形式包装、纪录片拍摄手法制作、旨在致敬传统文化、打造匠人情怀的文化体验节日《非凡匠心》迎春开播,凭借殿堂级大师的独家技艺迅速聚拢口碑与收视;累计吸引4.87亿观众收看的《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的余热持续发酵,京东自营图书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诗词类图书销售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近70%,《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的日售数量和播出前的日销售数量相比增幅近90%;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紧随《见字如面》结束后开播,影响力和新媒话题指数持续走高,节目播出过半,豆瓣评分仍在9分以上;黑龙江卫视在第一季《见字如面》取得良好口碑后随即将网络文化节目《了不起的匠心》打包上线,并与实力文化开始筹备第二季《见字如面》。2017年的春天,这一批“清流”文化综艺让观众在繁杂中找到一份“走心”的沉静。

据统计,2016年全国共有255档综艺节目,但类似之前红极一时的《正大综艺》、《开心辞典》以及一度受人热捧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成语英雄》一样的文化节目却乏善可陈,今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走红”其实是节目模式周期性的一个表现,当拼明星、拼资本、以话题热度刷屏的娱乐综艺“霸屏”时间过长时,观众自然而然就去寻找不浮于表面喧嚣的情感表达渠道了。这时,文化类节目成功避开了市场红海,以小博大,以深沉隽永迅速吸引了大众目光。

面对这股文化“清流”能流多远的质疑时,众多业内专家也给出不同的预测,我们认为,但凡观看喜欢这类文化节目的观众,大都关注节目的内容和传播价值,而真正直抵人心的东西从来都不是小众的,面向大众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受众面更广且黏性更强,因此,文化“清流”细水长流的核心是将力量放在做好内容上,提高节目内容的文化含金量,承载更多的文化传播点,创新传播渠道。

1、以内容创新给市场注入“清流”

  近年来,购买版权几乎是电视综艺的唯一模式,电视综艺承载了太多利益诉求,而无暇负担传承文化的使命,文化“清流”的集中注入迅速打破娱乐综艺同质化竞争的僵局,让日益胶着的屏上竞争局面有了新的可能性。同时,相比即时消费的娱乐综艺,文化“清流”回归到大众媒介的本职工作和责任坚守——传承文化上,文化类节目通过对文化内容的挖掘,普及文化,唤起文化觉醒,以真正好的文化产品,拥有价值号召力,从而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和广阔的成长空间。

  被《见字如面》列为顾问的蒙曼老师认为,文化类节目要做好,必须要尊重文化属性。对于文化类节目而言,要吸引观众眼光,就需要在不断深化自身节目文化内涵上下功夫,节目有内涵而又不失现代气息,传统文化在节目中的含金量重,就能带起观众的文化探寻感。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综艺“清流”只有在这个宝库中找到自身的定位,才会拥有更加吸引人的价值认同。

  2、以模式创新缓解社会“文化焦虑”

文化类节目大都以专题或纪录片的形式集中在诗词、历史等领域,形式基本停留在背诵、记忆层面,对文化内涵的开掘还不够深入,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而实际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并深深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和思想行为准则,中国电视人也已积累了众多综艺节目制作经验,文化类节目不仅要成为“智慧的化身”,还要在拓宽涉猎领域和创新表现手法上打开思路、锐意创新,努力寻找与现代受众的需求、认知以及知识结构相契合的节目模式。

在这方面,《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非凡匠心》均做了有益尝试。《中国诗词大会》独创“百人团击败模式”、“内循环搏击擂台赛”、“飞花令”三个竞技模式,增强了节目可视性和趣味性;《见字如面》剔除了所有时兴的包装技巧,就是一档干干净净、安安静静的读信节目;《朗读者》以主题化编排结合朗读者的人生阅历和情感爆破点加倍放大文字蕴含的魅力;《非凡匠心》以完成任务为目的的真人秀,将中国最资深的和最前卫的新老两代匠人联结在一起,以新老匠人共同创意完成一项任务为圆满结局,以媒体人的匠心精神做了一档关于匠心的节目。这些创新给我们以启发,文化和娱乐并不矛盾,创新模式、增强节目辨识度是提高节目关注度、延长节目生命力的必备条件,是用文化滋润焦躁社会情绪的有效途径。正如同每一样食品都有保鲜期,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关注度也有保鲜期,观众只有感受不到“套路”才能对节目产生兴趣,因此,要留住观众,没有套路就是最好的套路!

  

3、以融媒战略释放文化节目魅力和影响力

今年《见字如面》《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异军突起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在融媒环境下网络营销迅速、有效地放大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关注度。节目借助新媒体渠道通过视频网站、微推、微博等渠道以碎片化、事件化、社交化的传播方式,使多样的节目信息在网络社群中扩散、发酵,放大了节目的传播价值,使这些直抵人心的文化内容在大众化的综艺节目包装下获得更广泛的受众面和更强的受众黏性。以《见字如面》为例,其周四上线腾讯和周六上线黑龙江卫视时,节目公众号根据新媒和传统媒体不同的传播特性和阅读特点来做微推,节目合集正式上线前又特别将张国立、王耀庆演绎的曹禺、黄永玉交流书信在网络上先期放出,几百万的点播量迅速集结了各年龄段观众,打破之前文化类节目天然的年龄壁垒,聚拢了来自年轻人的关注度。文化类节目的受众本身呈现出“三高”特点,高学历、高收入、高质素,如果能以融媒概念重置节目营销方式,则容易获取体量更大的“三高”观众群体。

互联网用户分流后相对垂直,与节目的互动方式更加直接,因此网络平台在打造文化类节目方面有天然的优势。新媒体的出现以及对社交生活的深度介入改变了媒体的传播方式,要让传统文化绽放出光彩,释放出正能量和影响力,就要接纳并创新融媒传播方式,彻底改变过去文化类节目的小众传播方式,在互联网环境下构造传播体系,让节目以及更多节目背后的内容被更多人看到、吸引更多人关注、催生更多人分享,借助国家引导的融媒战略,让中华文化走进中国人的生活和内心,为媒体的舆论引导和舆论表达打通传播路径。

2017年的春天,是综艺“清流”的春天,这个春天释放了传统文化类节目繁荣的信号,虽然由于文化类节目定位和诉求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明星真人秀那样,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是今年它以群体亮相的方式已经呈现了文化节目集群该有的雏形,展现了一个正在腾飞的大国在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下求索的决心,愿媒体人携手努力,让综艺“清流”在未来的日子里细水长流。

  作者:张晓梅

  排版:田海生

  审核:王洋

  监制:孙萌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