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辞职的为什么都去了互联网?也许并不因为高薪和股权

  文|“广电独家”记者 林沛

  整体来看,文娱产业存在体制内向体制外的流动,在体制外公司中存在传统内容公司向互联网平台迁徙的大趋势。

  “从传统文娱公司离职的人,有百分之六七十都到了互联网平台,占大多数。”从广告公司高管到爱奇艺市场副总裁,陈宏嘉认为自己就是传统文娱行业向互联网流动的实例,而且他在广告公司时期合作的不少卫视节目总导演、制片人“统统都到互联网圈了”,他感觉这是一种全民的变化。

  “文娱行业是第二大人才流动行业,”职场社交APP“脉脉”的联合创始人王倩基于自身平台数据得出结论,“人才的大迁徙其实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了,文娱行业也是从去年开始就在向互联网圈流动。”

  

  青年导演刘畅是北京电影学院2007级导演系学生,因执导去年的大热网剧《最好的我们》而在行业内崭露头角。他透露自己认识的不少04、05级师哥已经从体制内的电影制片厂、导演工作室等转投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的怀抱。

  “比如一位有很多成熟作品的师兄,在没有更好机会的时候一直在为央视电影频道(CCTV6)拍数字电影,现在也开始做网络剧了。”

  “电影(票房)的复合增长率过去一直在30%上下,但去年突然降低了;省级卫视中,现在除了四大卫视能给出现金之外,其他家的承付现金能力越来越差。”博纳影业前副总裁丁一岚离职创办了禾美传媒,在博纳待了近十年的她对传统行业与互联网都抱有一份冷静。

  “互联网只是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可能再过几年就会有一个新的概念替换掉这个概念。它的属性跟电视台不一样,跟电影不一样,跟广播不一样。要尊重这个属性,因为它现在是老大,是潮流。”

  传统学院派的培养体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北京电影学院视听学院院长宿志刚提到,他所在的视听学院就是在互联网产业推动下应运而生的新兴产物。该学院将在传统的精英教育理念基础上“打破单一的学院式教学,接受市场的变化”。

  

  互联网重整人才要素:

  压缩时间成本,降低行业门槛

  陈宏嘉发现,在文娱行业人才大迁徙之中,还伴随着大量体制内高管纷纷跳槽互联网,以及华谊、万达等传统影视公司纷纷“触网”的现象。它们很难辨清孰因孰果,但正是这互为因果的三大趋势,印证了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强大感召力。

  这其中,作为市场重要要素的人才,到底发生了哪些改变?

  在陈宏嘉看来,最大的改变是“给了更多年轻人机会”,“电影能排上院线的一年就几百部,而且大部分是在圈内比较久、经验名声比较大的导演的作品;而视频网站仅去年就承载了3万多集网剧及1000多部网大。这种机会对年轻人是很难得的。”

  刘畅对此深有感触,“比如说拍电视剧,其实中国的电视剧从编剧、拍摄到发行是一个相对闭合的圈子。我们老师那一辈,毕业后机会好能分到电影制片厂的制片室,从场记开始,到副导演、执行导演再到导演,要有至少15年左右才能成为一名导演。”

  “电影厂衰落之后,学生毕业后可以自己去江湖上找师父,如果能找到一个老师,他愿意带着你从场记做到导演,也需要10~15年时间。很多没有背景的人只能做端茶倒水等底层的工作,和在学校时相比,心理落差特别大。”

  刘畅很羡慕正在上学的师弟师妹们,“我们那会儿拍个作业特别费劲,真的是没吃没喝的省钱拍作业。现在听说电影学院的毕业生,爱奇艺能给80万元、100万元让学生去拍毕业作业;我记得自己那时候拍毕业作业只花了8万块钱,学校掏6万,自己掏了2万。我觉得他们现在挺幸福的。”

  “传统的成功人士不愿意这么轻易地加入到互联网创作中来,机会就落到了年轻创作者头上。互联网时代把10~15年的过程压缩很多,门槛相对更低。”丁一岚也对这个时代的规则倍感新奇,“互联网时代就好在,一个人可以用极低的成本完成自己的梦想。”

  曾在传统影视公司工作的杜海波表示,自己跳槽来互联网就是因为在传统行业一眼可以望到头,“看到自己的职业路径,很多东西都是固定的, 但到了互联网 企业,工作中存在的快速变化让人兴奋,尽管也会有痛苦与不适。”

  传统公司人才流动的特点

  尽管文娱人才整体呈现出传统公司向互联网流动的趋势,但传统影视公司依然对人才保持较为强劲的吸引力。数据表明,主流传统影视公司人才跳槽时,第一选择还是在传统公司域内,其中华谊兄弟是传统公司人才跳槽的首选。

  另外,传统影视公司人才流动中,还存在体制内向体制外的单向迁徙。尽管同为传统影视行业,人才也在寻找市场化更加彻底的栖息地。

  例如,央视、浙江卫视、中影集团、上影集团、浙报传媒等体制内传统机构,为光线、万达、华谊、博纳、华策等体制外传统文娱公司,输送了大量人才。

  从主流媒体角度看,关键性人才流失对电台电视台造成巨大冲击;但如果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角度看,广电人才不是“流失”,而是“流动”,这是技术发展带来的视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结果,是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这也给广电行业在用人机制方面带来了一些启发和反思,比如转变人才管理观念和职能,改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为“社会所有”,制定人才流动“放管服”政策,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其次,也应在用人制度和薪酬激励制度方面作改革,尽量缩小体制内外机构在收入分配上的差距等。

  “事随势走,人随事来”:

  去互联网只因薪酬高?还有自我革新的恐慌

  在制片、导演等明星岗位之外,在文娱产业中,还存在着大量服务工种与职能型部门。如果说前者为自己争取空间的诉求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后者又是为了什么?

  薪酬当然是极其关键的要素之一。在分析了传统文娱行业与互联网薪酬体系后,王倩看到,不管只有1~3年工作经验的新人,还是工作3~5年、5~10年、10年以上的较为资深员工,互联网文娱行业的整体薪资水平均高于传统文娱行业。但这还不是他们跳槽原因的全部。

  

  “事随势走,人随事来。向互联网的人才流动趋势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我们看清一个行业发展的趋势,看清一个行业的未来和制高点,也就不难理解人才往哪里走了。”美兰德媒体咨询总经理崔燕振指出,互联网思维已成为时代语言

  一是视频付费用户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技术红利、模式红利将继续迸发;二是VR、直播等新型技术为传统影视产业和传播模式带来了大革命,PGC向UGC融合转轨时期全面到来;三是由“连接”激活的消费模式和传播模式正在带动共享经济的到来,传播社交化、营销社情化与消费共享化带领时代全面升级。

  身处变革前沿的影视文娱行业必然更能体会到深刻、剧烈且迅猛的融合态势。

  “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爱奇艺的产量已经堪比一家广电集团。”陈宏嘉说道,近两年来,爱奇艺着力为新人打造提升专业度和品质的方法,在奖励、分成等机制中着重质感好的内容。

  王倩认为,互联网对这个世界的改变如此迅猛,以致“文娱行业的人都非常恐慌,如果你不往这个时代的变化中走,好像就没完成自我革新”。在她看来,这个变化逼着人往互联网行业走,让他们渴望到变化更快的、可以快速成长的地方,“这是一个人发自内心的动力”。

  

  互联网时代需要何种人才:

  网感、数据VS运营、创意

  近两年文娱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比较稀缺的其实是大数据算法人才

  根据麦肯锡的一份分析报告,预计到2018年,对于懂得如何利用大数据作决策的分析师和经理的岗位缺口将达到150万人。

  在2016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新增专业中,北京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南大学三所高校率先在国内开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以呼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同样,目前国内影视基础行当从业者的需求量同样非常大。数据显示,国内每年生产600~700部电影,3万多集剧(包括电视剧、网络剧)以及超过1000部网络大电影,对于基层制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说到视频互联网平台对人才的要求,陈宏嘉给出了一虚一实两个关键词——“网感”和“数据”,而前者是建立在后者基础之上的。“现在一部网剧动不动就几亿点击量,这群人到底是谁?网感与人群精准分众有很大的关系,知道他们看什么、想什么、用什么、做什么,才能跟他们产生更深的连接。”

  由此看来,王倩提供的数据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文娱行业最缺的岗位竟然是“数据挖掘”。据王倩透露,这是“脉脉”上雇主需求量非常大但又最难招的一个岗位。字幕、剪辑等“基础性制片工种”虽与影视内容直接相关,却仅仅排在第二位。

  而在宿志刚看来,互联网的要求是一个人能完成编、导、拍、剪、配音等所有工种,只有如此才能有更强的互联网生存能力。在培养基础技术之外,崔燕振显然对头脑有更高的期许。

  在他看来,目前互联网行业还缺三种人。一是有运营能力的人,“一个事情从想清楚到做明白是有很大差距的”;二是创意人才;三是跨界人才,“既懂得互联网的技术、传播、商业模式,又有影视文娱产业的专业积累的人,仍然会处在行业前沿。”

  互联网“突然的成功”只是偶然,

  不变的是专业化和工匠精神

  “像博纳、万达等传统公司,薪水比较高的岗位其实还是和内容相关的,这也说明内容在传统的文娱行业里是吃香的。但在互联网行业,却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王倩显得有些忧心,“互联网文娱行业里,薪水最高的还是做技术和产品的。”

  然而,互联网一代的观众对待视听内容要比传统电视观众挑剔得多。“看似拿到这个机会更容易了,但对你作品的风险更大。因为一旦拍砸了,招来的负面评价可能会比电视剧还多。”刘畅认为,网剧、网大的兴起对年轻的从业者来说是好事,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

  在宿志刚心里,互联网创作“突然的成功”只是偶然。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能碰上这种偶然,“但这种偶然太少了”。在汹涌的互联网转型热中,宿志刚有着难得的冷思考,“现在的电影市场,导演可以是各行各业的,但是导演所用的剧组的主创一定是电影学院的。没有电影学院的人,这个导演做不好。”

  “传统影视产业留下的工匠精神没有过时,今天也许还应该被加强。”崔燕振认为,人才是流动的,但专业化和工匠精神是不变的,这仍然值得推广和提倡。

  对于人才,有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

  本文作者林沛,“广电独家”记者,专注综艺节目、广电政策研究与报道,微信号:15210022733

“广电独家”是广电业界第一订阅号,“影视独家”深度透视影视产业规律,由北京中广传华影视文化咨询有限公司运营,新版微信长按二维码图可直接订阅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