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嘻哈》淘汰全英文嘻哈选手,怪张震岳热狗要求太过分?

  最近大热的综艺节目《中国有嘻哈》相信大家都有关注,嘻哈网上不太懂,但海选的一个细节引发了娱记君的思考:

  海选中,在伦敦和洛杉矶长大的Hip-Hop歌手Al Rocco因为选择一首全英文的作品参赛而遭到了淘汰。

  制作人张震岳热狗认为,Al Rocco的表现无疑是优秀的,但全英文的唱词,不适合“中国有嘻哈”这个大概念下的舞台。

  

  但在海选前接受采访的Al Rocco则认为,他想用英文让全世界知道,中国hip-hop是什么。

  

  

  

  乍一听起来,两边都有道理,娱记君最开始也是站在Al Rocco这一边的。

  嘻哈本身是一种诞生于美国贫民区街头的一种文化形式,欧美的嘻哈文化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国际上得到认可的优秀嘻哈歌手也大多是欧美人,对比而言,中国在这一方面还显得十分稚嫩,普及程度也不高。

  

  所以,既然《中国有嘻哈》是选出中国优秀的嘻哈歌手,来向世界证明,中国也是有嘻哈的话,那用英文有什么问题呢?

  要知道,想要让别人认同你,首先要让别人听懂你。如果中国的嘻哈,只是完全说着中文的词,那外国人根本都听不懂,也无法理解其中的含义,就更别提输出中国的嘻哈文化了。

  但站在评委制作人的角度来想想,如果说的词完全都是英文的,那又何谈是中国的嘻哈文化?

  这看起来是一件非常吊诡的事。

  完全做自己,或许不被理解,为了被理解而做出改变,又有可能失去自己。

  怎么选择?

  娱记君首先想到了2016年贺岁档的一部电影——《长城》。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与讨论早已尘埃落定。毫无疑问的是,这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国际化商业大片。张艺谋想借此打开国外市场进行文化输出的野心也毫不掩盖。

  

  这样一部好莱坞式的爆米花商业大片,中外观众褒贬不一,但有一点是值得确定的,所谓的文化输出,确实没有成功。

  

  为了迎合和打入国外市场,张艺谋把男主角定成了外国人,把特效做成了好莱坞级别,把情节设置成了外国人熟悉的“英雄打怪兽”模式,做出的改变有目共睹。

  

  但输出的部分,可不是靠着“长城”、“饕餮”、“孔明灯”等等几个带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符号就能够完成的。

  

  中国文化没那么简单,昙花一现又简单粗暴的中国元素植入,外国人看不懂,也记不住。

  显而易见,张艺谋为了被理解而做出了不小的改变,但保有的中国味儿,实在是浅的可怜。

  怎么去做?

  提到输出中国文化,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到京剧、舞龙舞狮、儒家道家法家这些东西,但这有一个很大的弊端,这些东西固然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别说输出,我们中国人,又有几个人还热衷于他们?年轻人有多少爱看京剧,能看懂京剧的?又有多少人深刻地理解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文化内涵?

  

  中国人的年轻人都不懂,指望输出这些让外国人懂?

  里约奥运闭幕式的日本环节,日本没有输出歌舞伎,而是选择了超级马里奥,新干线,动漫等简单易懂的喜闻乐见的东西,要做自己,但不能一口吃个胖子,直接就想输出深奥的东方文化,要让对方,先接受自己。

  

  在这样的优势下,逐步渗入自己的文化,才会慢慢让对方好奇,并产生记忆点。

  比如日本的《千与千寻》,比如我国的《秦时明月》、《大圣归来》。比如英国的《哈利波特》,比如美国的一系列漫威英雄电影。

  坚持自己的特色,但又简单易懂,说起来容易,但着实不是一件易事,怎么做呢?或者说,标准又是什么?

  很简单,先把东西做到让中国人自己觉得好,就是成功的一半了。

  中国文化,中国人自己要认同。我国为了不被外来文化冲击得太严重,开启了七、八月“国产电影保护月”的模式。但这期间,真正给力的国产电影又有几部?

  

“山寨”汽车总动员与原版海报对比

  “中国功夫”在横行好莱坞之前,相关影视剧在国内掀起的热潮又比美国大片差多少?

  

  1982年李连杰主演的电影《少林寺》热播时,甚至有不少人去到真的少林寺要出家。

  

  1999年动画片《西游记》在央视播出时,孙悟空成了多少孩子童年时期的英雄?

  再说走红日韩,甚至到欧美播出的《甄嬛传》,当年在国内播出的反响,又有哪部电视剧能出其右?

  

  如果还不知道怎样向国外输出我国的文化,那我们至少应该懂得怎样做好自己。

  回到最开始讨论的话题。先别忙用英文让世界知道什么是中国的hip-hop呀,我们中国人自己,本身对嘻哈都不是很了解呢。起码先用中国话,把嘻哈在中国人中唱火吧。

  

  最后,文化必须借助经济的力量强大起来,强势文化才能对弱势文化进行输出。某种角度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是“中国”这部电影的导演。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