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我们终会在月亮升起的地方重逢

  “风带着夕阳的宣言去了。远处有悲壮的笳声。夜的黑幕沉重地将落未落……”这是茅盾先生在《黄昏》中的一句话。1941年的香港也笼罩在这样一种“黄昏”之下,每个人都像暴风雨前的蚂蚁,焦急的四顾、奔走、离散,却又不知未来将向何方。

  《明月几时有》涉及到的“香港大营救”、“东江纵队”在历史上都有真实事件可考,可是这部电影却选择讲述真真切切的小人物的故事。瘦弱却又坚韧的地下党人方兰,足智多谋的刘黑仔,精明算计却又大义凛然的房东方太,潜伏在日本人身边的文艺青年李锦荣,夜夜笙歌但在暗地里做着情报工作的富家千金。

  他们之中有母女、恋人,或是只有一面之缘。因为一个共同的愿望,他们在硝烟滚滚中聚在一起,成为互相依靠的同志和战友。

  比起壮烈的口号,激烈的冲突,此片一直保持着平静与轻缓,这也是电影上映后被人批评“散”的原因之一。

  导演将本该惊心动魄的地下工作揉进日常的一饭一蔬、一针一线之中。例如刘黑仔邀请方姑加入地下工作的仪式,是两个人在屋顶上分食一块饼。锦荣在日军司令部的潜伏中“工作”的部分被有意的略过了,却又用大段情节讲他与日本军官吟诗饮酒。就连最后方太和春夏饰演的名媛被日本人抓住即将就义时,方太也只是说“我不该连累你”,然后两个人相顾无言,处决的枪声响起。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路过的人却只能看到烟。”李锦荣和方姑分别时是两小无猜的恋人,再见面以后,两个人都有了更复杂的身份。他说:“怕有人跟踪,我就不抱你了”。

  方兰顾全大局平静地放弃营救,却又在人后失声痛哭。

  春夏饰演的名媛台词并不多,在被关入牢房的夜晚,她一言不发,却又紧紧地抓住了方太的手。

  在无数微小的细节里,在人物的内心深处,也曾烧过这样一把热烈的、燎原的火。

  此片以《明月几时有》为名,月亮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委婉的、柔和的意象。在古往今来的诗句中,人们用它来寄托团聚的愿望。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镜头,方姑总是一个人站在码头上,凝视着深夜的海面。

  码头上的船靠了岸又离港,这个地方曾经送走过她的老师,迎来过她的爱人。她也从一个文艺纤弱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毅的战士。

  可是更多的时候,当她望向茫然无一物的海面,是否也会期待海与天的尽头,漆黑的夜幕,会升起一轮满月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千多年前的中秋节,苏轼写下这首词来怀念自己千里之外的亲人。

  千年之后的香港,面对日本军官的步步紧逼,李锦荣吟出:

  “明月几时有,月如钩,何人相约黄昏后;明月几时有,月当头,何解一般离愁;明月几时有,上高楼,何时才是团圆时候?”

  月亮升起来了,照在为胜利牺牲的人们的墓碑上,照在未亡人的心上,照在小小的渔港上,照在整个香港岛上。

  

  故事以战争的形势好转,刘黑仔将被调往别的地方,在与方姑告别时,他们约定“胜利时再相见”。

  许鞍华导演将本片的英文译名定为“Our time will come”。

  我们终会在月亮升起的地方重逢。

  文字丨采编制作中心 余心怡

  编辑丨采编制作中心 蒋欣陈

  图片丨来自豆瓣

  排版丨新媒体中心 周梦洁

  湖大青年传媒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明月几时有,何时才是团圆时候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