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几时有》的上映,迅速引发了一场两极分化的讨论。喜欢的人热赞电影的女性主义视角和风格化美学。不喜欢者则批评其情节冗长、剪辑混乱。但无论喜欢与否,无可争议的是——这部电影特色鲜明,非常“许鞍华”。
《明月几时有》海报
许鞍华算得上是香港电影新浪潮一代最后的坚守者。复杂的身份认同,多元的文化糅合,造就了许鞍华独特的电影语汇。
许鞍华的电影最平实也最惊人,最温暖也最残酷。她涉猎极广,题材纷杂,很难归类,但无论拍什么,总带着能让观众一眼识别的鲜明特色,这部《明月几时有》也不例外。
许鞍华
以“小确幸”,见大时代
《明月几时有》是许鞍华一部少见的主旋律电影,但抗战题材到了许鞍华手里,更多了几分平静和优雅。
故事以香港抗战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蓝本,围绕民间抗战组织护送茅盾、邹韬奋等800余名文化人士撤离香港的事件展开,刻画了日据时期香港人民的众生相。
《明月几时有》
茅盾(郭涛饰)等文化人士撤离香港
不同于一般抗战片的大场面,许鞍华将镜头指向芸芸众生。她曾听祖母回忆日据时代的香港:越是不正常的境况,大家越是尽力把日子过得正常。乱世之下,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朝不保夕中守住一份体面,更显出了作为人的坚韧和尊严。
《明月几时有》剧照
平凡琐碎的“小确幸”,在《明月几时有》中占据了很大篇幅。越是血雨腥风,越要好好吃饭。
《明月几时有》剧照
影片一开始,方兰(周迅饰)与李锦荣(霍建华饰)这一对青梅竹马的小青年分食两只小小的蛋糕。李锦荣想要求婚,却又因加入了抗日组织,分别在即,未尽之言就着蛋糕一起默默吞下。
《明月几时有》剧照
阴差阳错,方兰帮助抗日组织将茅盾先生等人送离香港,抗日游击队员刘黑仔(彭于晏饰)带了两块茶粿来谢方兰,方兰笑道:两个茶粿就来雇我,然后义无反顾走上了抗日道路
《让娜·迪尔曼》剧照
许鞍华对方母(叶德娴饰)和女儿方兰的餐桌也情有独钟。虽然经常米缸见底,食不果腹,方母还是将仅有的食材细细烹调。本来平静欢喜的一餐,却被日军横行街上,奸淫掳掠的声响打断,二人慌忙熄灯屏息。人间烟火在战争中珍贵而奢侈。
《明月几时有》剧照
摆上餐桌上的食物越来越少,方兰劝曾是小妾的母亲回到原先的家,起码不必挨饿。方母则不屑道:我才不去,我倒是怕他们来吃我的,我天台上种了菜,还可以支撑。
在许鞍华的镜头下,琐碎平凡的日常成为整个故事的感情根脉——比起家国大义,普通人的爱恨苦乐更加质朴真切,动人心魄。
《明月几时有》剧照
延伸到战争里也是同样。《明月几时有》中,不少的抗战者都是笨拙平凡的普通人。而投身敌营的所谓汉奸也不完全忘恩负义,甚至在发现抗日组织成员携带的材料时,趁人不备偷偷毁掉,还不忘低声呵斥:不要命了。
《明月几时有》剧照
许鞍华以大段的生活日常和女性主义视角,刻画着平凡人眼里的战争:不同于深明大义英雄,更多人是被动卷进了战争的洪流。英勇无私和怯懦自保混在一起,泥沙俱下。每一次个人选择都带着不由自主的无奈,或者费尽艰辛的挣扎。也正因如此,许鞍华用最细腻温情的视角刻画的每一个小人物,更显得珍贵和动人。
许鞍华电影作品
对许鞍华的影迷而言,这样的表达方式并不陌生——《天水围日与夜》、《女人四十》、《男人四十》和《桃姐》等作品都贯穿着大量平实自然的生活细节。这也是不少观众赞赏《明月几时有》的原因——这很“许鞍华”,她没有变。
成也许鞍华,败也许鞍华
然而,相比许鞍华的其他作品,《明月几时有》并不算佳作,它甚至让很多观众倍感困惑。
《明月几时有》剧照
作为一个由真实事件改编的抗战片,《明月几时有》本应讲述一个逻辑自洽的故事。可以看出,片中也的确设置了推动剧情的关键人物——潜伏进敌方阵营的李锦荣和抗日游击队员刘黑仔等。
《明月几时有》海报
然而,导演对日常和细节的迷恋,导致表述剧情的篇幅严重不足。再加上多线索、碎片化的叙事方式,每条故事线都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欲言又止。
更让观众不解的是,整部作品缺少一个明确的主题。虽然故事是由营救茅盾等文化人士的事件展开,但很快转向对方家母女、以及抗日游击队的刻画。缺少关联性的人物关系,以及大量琐碎细节,使不少观众渐生困惑:到底谁才是主角?这电影到底要讲什么?
《明月几时有》剧照
没有环环相扣的故事主线,《明月几时有》如同一首 “散文诗”——许鞍华风格化的美学体现得淋漓尽致,然而稍一深究,就陷入情节逻辑的泥潭。
《明月几时有》剧照
究其根本,《明月几时有》自带几分商业类型片的基因:众多人气明星,复杂的人物关系,跌宕起伏的故事文本,还有激荡宏大的战争题材。
对于这样一个框架既定的“命题作文”,许鞍华平静克制、质朴平实的电影语汇似乎格格不入。
《明月几时有》中的刘黑仔
(彭于晏饰)
推动剧情,就必然要有“痞子英雄”刘黑仔出来耍帅,不然无法让方兰走上抗战之路;也必然要让翩翩佳公子李锦荣英勇献身,不然无法激起日军与游击队的冲突。
《明月几时有》中的李锦荣
(霍建华饰)
然而,这些“必然”导致了整个影片风格的错位。“许鞍华”这个元素,总显得有几分水土不服。
正因如此,《明月几时有》的优点和缺点互为表里,都格外鲜明。值得庆幸的是,即使在资本和市场如此强势的今天,许鞍华导演依然坚持自我表达——无论好看与否,这都是一部很 “许鞍华”的电影,不算成功之作,但别有一番别扭的真诚。
*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