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带你了解古巨基老家, 关于古家人的故事...

  古家村、古家老宅和古家人,在荷花这个高州西北部边陲小镇,是名村和名门望族。他们居住在群山环抱、秀水萦绕、传说中的“渔翁撒网”之地;“围杆屋”前,布局典雅不乏情趣,鼓励后辈“忠厚传家”、“教子学燕山”;古家人每年均回拜祖,寻亲畅聚,捐资办学,一样不漏。

  古巨基父母(右二、右一)与伯父母(左二、左一)回到高州时留影。(翻拍)

  荷花古家村

  村民淳朴,村风村貌好

  远在香港的著名歌星古巨基,关心家乡茂名的发展,竭力为茂名拉票之举,令人感动。很多人只知道古巨基祖籍高州,却不知道他老家具体何处。昨日,茂名晚报记者一行前往探访古巨基老家高州荷花镇大路山花园村(高山村)。

  该村位于荷花镇的东边,蓝天白云之下,村庄坐南向北,居一盆地。村前远处,群峰耸立,近处,高山河溪环水绕。盆地在封闭开合之中,沃野连绵,小鸟啁啾,空气清爽,非常宜居。

  花园村古巨基祖宅是三进式围杆屋

  荷花大路山村委书记李继勇介绍说,在荷花,说起高山村(花园村)的风光,无人不赞。波罗岗、高山岭、尖峰顶、阿婆岭围成三面环山一面临河的聚宝盆,历来为众多风水大师赞誉为“渔翁撒网”之地。古巨基的父辈、祖辈、曾祖辈等,就出生于此。该村已有好几百年历史了,世居姓古人家,现约有500人。

  李书记说,该村民风淳朴,村风村貌较好,村民以务农和做生意为主。据介绍,解放前,古巨基父亲古良知去了香港 ,古巨基在香港出生,还有一个弟弟。古巨基有两个伯父,现在广州等地居住生活,已退休。

  高山村,就是古家开枝散叶之地,其先祖为官为商,饱读诗书,人才辈出。据介绍,现从该村走出海外旅居的游子,约近200人。

  古家老宅“围杆屋”

  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在高山村,全村唯一的泥砖屋就是古巨基的祖宅,因舍不得拆除祖上物业而保存着原状。在镇领导和古巨基邻居等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古巨基的祖宅。该住宅为三进二天井,回廊型结构,高约10米。虽然宅子大,但仍然是民居建筑,四周有多间厢房、后宅,相连延伸开去,每间房又相对独立,花厅、天井、书房、寝室、厨房、厕所、禽舍等一应俱全,有的仍然有村民使用。大宅子很多地方修葺过,透出漆香。古宅大门口有鱼塘,当地人称为鼓塘,塘边有二棵百年仙桃树,据说是古巨基曾祖父所种。

  村中老干部讲述古巨基祖辈的故事

  古巨基的老宅原叫“高山堡”,门额上曾有“通奉第”三字。即显示宅主人曾被朝廷诰封为“通奉大夫”(官阶从二品)。古巨基的曾祖父古荫煊,抗战时曾任多个县的县长级别的官职,其祖父古端冕(又称古伯兰)曾毕业于黄埔军校,曾任巡回军法官。据说,古宅大院内,曾是修竹成行,名花贵柳扶荫之处。可惜今天已无法看到。

  据介绍,古巨基的曾祖父古荫煊是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人,对后代严加管教,每年过年,常亲自动手挥春作联,其中流传下来的一对是:忠厚传家承亶父;义方教子学燕山。意即为其先祖亶父为人忠诚厚道,后辈要世代相传;要学窦燕山(古代流传有燕山教五子扬名的故事)那样,把子孙培养成品德高尚、才华横溢的人。

  古巨基曾祖父兴建的大路山小学

  古家老宅,类似北京的四合院、广西围龙屋,据说是古家人参照客家围屋而建,当地荷花人称为“围杆屋”,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

  古家故乡情深

  常回拜祖寻亲捐资办学

  村支书李书记说,古家人常回老家拜祖寻亲,几乎每年不断,每次回来,均在其家中饭馆吃饭。乡音不改,大家欢聚畅谈。古巨基大伯古先知总是问老乡:多少个小孩呀?生活得怎样呀?小孩读书勤奋不?等等,十分亲切。每次回来“拜山”(当地人说“祭祖”为“拜山”),总烧个“金猪”,开饭之前,总预先留出一大块给村民。而每次回来拜山,一般会给儿时熟悉的村民蔡文宪打个电话,叫其帮忙铲净上山的路和坟上的大部分杂草。近年,因其伯父年事已高,已少回来了,但挂念老家故去的亲人,总是预先支付一笔钱给蔡文宪,请蔡文宪代为拜祭。

  花园村一角

  蔡文宪说,古巨基的祖父古伯兰(古端冕)曾在老家务农一段时间,当时蔡文宪是生产队长,安排伯兰插秧,伯兰捻一条秧苗弯腰插一下,再伸直腰休息一下,再捻再插。他斯斯文文,又戴着眼镜,速度较慢、姿势特别。在蔡文宪的帮助下,生活和农活上的艰难,伯兰也一一挺过来了。村中人引以为荣的大路山小学,当初就是伯兰千方百计,从选址到请人“打砖”,一点一点建起来的,共有38间校舍,以前还有高中和初中。谈起大路山小学的历史,村民交口称赞古氏家人的办学义举。

  村民说,尽管古巨基很少回老家,但其父母及伯父母早年经常回来看看。看到大路山小学破旧之后,古巨基父亲三兄弟,又合捐了3.6万元修学校。

  今年已80岁的蔡文宪,获悉巨基为茂名竞演《魅力中国城》呐喊助威,甚为欣慰。他说,家乡人也为他鼓掌、点赞,希望他有时间常回老家看看。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