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如何看待《我的前半生》 它的出现恰逢其时

如果以三观的标准去骂《我的前半生》是很容易的,当评判者站在一个事不关己的道德立场去审视这一部“讨好”大众品位的电视剧时,可以说它充满槽点,甚至每一个槽点都能成为无法解围的黑洞。

你能原谅第三者吗?

你能接受好朋友抢走闺蜜的男朋友吗?

你觉得公司高管居然让前妻与第三者上位的现任妻子供职同一部门,合理吗?

甚至,已经接受无数时尚公号洗礼,追求格调和体面的读者,连红绿灯这样的搭配穿衣也都是不可饶恕的罪过?辣眼睛啊!快报警啊!

坦白讲,以上所有槽点以及更多槽点,我都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并且有时候观众会深陷剧情,不以角色背景出发,仅观言行表面,当然就会聚焦于这些槽点。

但是,我也相信一部文艺作品的创作初衷一定不是制造槽点,熟悉创作过程的朋友应该能懂,作品是有生命的,它会很调皮地跳跃,超越创作者本身的驾驭范畴。

因为,在创作者背后,有一双更大更无形的手在编织剧情,在剧情中投射更多丰富的元素。

这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生活和社会背景。

从这个维度出发,我是大力推荐《我的前半生》这一部电视剧的。

它的出现恰逢其时,在此之前,我很少看到如此丰富的女性剧集,《我的前半生》展示了当代的女性生活,哪怕是小小的言行如微茫易逝,都不是扁平和肤浅的。

她们是罗子君、唐晶、凌玲、薛甄珠、甚至还有罗子群、薇薇安、苏曼殊、吴大娘等等。

在这些灵活(再骂也不能否认她们都不是僵化的)的角色背后,你能看到原生家庭、城市背景、阶层属性等等每一种都有摧枯拉朽的造化力。

我看有些评论在电视剧开场前几集,批评剧集背离了亦舒原著的精髓,加戏太多。

但是,我个人认为彼时的香港与当下的上海是完全不能比的,从提供丰富的社会光谱而言,后者的意义不言而喻。

该批的都批了,剧集也快映完,我想说说我看到的。

《我的前半生》的好在于丰富和变化。容我细说:

骂角色容易,理解角色难

你确定清楚她们为何这么做吗?

我们知道亦舒写《我的前半生》用了子君和涓生(电视剧改为俊生)的人物名,算是延后几十年致敬了鲁迅先生的婚恋小说《伤逝》。

前面两部名著中的子君,出生都不俗,也都是比较单纯纯粹的。因为这个原因,人物的言行非常一致,包括衣着谈吐,都是与她们的家庭背景相符。

但马伊琍扮演的子君初登场时,我能理解部分读者的愤怒,那么庸俗市侩,居然还能享有昂贵的生活标准,作为她的丈夫俊生另有所属,似乎就是对于这种不对等婚姻最好的“天谴”。

但是等一下,按照剧集的设定,子君即使是一个大学生有这样的品位也是蛮正常的。因为她的背后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她的母亲薛甄珠早年被丈夫抛弃,出于保护两个女儿的动机(如果是男孩,可能就不一样了)没有另嫁,一个人含辛茹苦把子君子群拉扯大。

我问你,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最容易培养起来的能力是什么?对于什么关键词最敏感?

答案显而易见,第一个当然是生存能力,第二个就是金钱。

对于生存能力,真的不要轻易做道德判断。

薛甄珠,就像很多当代小说文本里的女人一样,比如池莉《生活秀》的来双扬,方方《万箭穿心》李宝莉、巧的是,武汉和上海都是很有市井特色的城市,生活不易,切忌矫情,杜绝脆弱。

因而薛甄珠的女儿子君子群,哪怕是读了大学,耳濡目染,骨子里都是强烈的不安全感,而她们从血液里都继承了母亲的恐惧,在最开始的剧情里将希望放在一张穿着西服的“饭票”——陈俊生身上,是不是理所当然。

你也不能指望这样的家庭里,还有闲暇之余去搞下午茶、沙龙。品位好,得有时间和钞票去培养。

好,在理解了子君前面这个角色的种种“不堪”,再去看她的变化,你不得不承认她的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还真是女若其母,都是一等一的。

不吹不黑,后面她离婚之后进入职场,是不是衣着逐渐得体了?与此同时,她对于前夫的态度是不是还算体面妥帖?

并且她还在担心自己进了辰星是不是不好,这说明她真的不是一个搅屎棍子属性的女人,最初考虑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家有没有体面,而没有遵循吴大娘和唐晶提供的职场思维模式——人际关系并不在考虑顺位的第一,首先要考虑的是,我得到了什么,应该彻底的利己主义,哪怕你是为了接近贺涵。

有人吐槽看不出子君离婚后在职场上有何能力,更多的像是为了寻找下一张饭票。

我不完全反对这种说法,首先剧集定位还是在女性婚恋领域,并非职业剧,另外,我觉得要让养尊处优多年,都生了一个老大不小儿子的子君迅速地成为职场达人,那么短的时间(一年左右)是非常难的,换你,你确定做得到吗?

在角色惯常的行为轨迹里,就算她人生的关注重点依然在寻找后半生伴侣,也是符合逻辑的,这也是基于她的家族基因。

而且客观说,后半部剧集中,子君在做一件事:如何延续基因又与基因作斗争。

本着对自己、对朋友的负责,所以,据说大结局她既没有狗血地跟俊生复合,也并没有真正地跟贺涵走在一起。

那说明她走出来了,当经过那么多,子君意识到当代女性的安全感不能寄托给任何一个男性,甚至自己的闺蜜,而是靠自己在工作中艰难地一块砖一块砖搭起来,才能筑造自己的堡垒时,那么说真的,前面的各种纠葛似乎也是值得经历的。

子君说完了,我快速说一下争议很大的其他角色。

唐晶,被誉为最完美闺蜜,临到最后还把十年黄金男友拱手相让,并且在台词里说,自己患得患失,似乎就在等一个更好的女人取代自己。

有评论说,有毛病啊?独立性呢,难道赚钱升职就是为了把男友送出去吗?而不配享有更好的生活。

我说过,单从言行看,是不好理解。但以我看到的剧情缝隙里,你知道唐晶和子君是相逢于微时的大学同学,来自小镇的外地女孩唐晶承蒙了子君和母亲薛甄珠很多照顾。

故事发生在上海,一个与北京齐名,被妖魔化有排外传统的大都市。

作为同样一个外地打拼的中年人,我自己是很清楚漂泊感在深夜是什么滋味,尤其是一个人,如何获得这个城市的认同是每天都会在脑海里定期浮现的问号。

这个时候无论是子君的家庭还是贺涵,他们对于唐晶而言,其实就是与上海形成链接的绳索,是唐晶愿意用全部资源去维系的,当然剧情还是给了她极大的考验,与子君一样就是,她的安全感来自于什么?

唐晶在得知男友爱上闺蜜之后,子君弱弱地问,你还要上班吗?唐晶哭着喊,不上班干嘛,难道在家里哀悼自己吗?

对,这就是唐晶,她是比子君更早意识到唯有工作去滋养自己的现代女性。

我是最爱薛甄珠这个角色的,特别丰富,特别本土。她就是一个广场舞大妈。她是从生活中走出来的角色,没啥文化,没啥背景,完全靠跟生活死磕,一头包一头血地培养起浑身盔甲。

还是不做道德和格调评价,她市侩,她言行不一,她去公司闹,甚至劝唐晶“让贤”(这一场戏很精彩,推荐,我觉得展示了两代人两种文明的碰撞),都是逻辑合理的。

因为,在她的意识里,女人要活命,尊严是可以放下的,但是她又并非全无底线。

她去抢海归的崔宝剑,是出于晚年恐慌心理,本质上也是找饭票,但是她这个人有很朴素的江湖信条,就是说得出做得到,即使宝剑得病,也肯24小时陪护病床。

有一场戏,不知为何我竟有点泪湿。她嗲里嗲气地哄,你能说话了啊?真好,过几天我们就能一起散步了?哎呀,我知道,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呀!

一个神经并不脆弱的老太太还能放下身段,施展温柔,我觉得这就是智慧。

中国大妈,我妈我姨妈还有很多这样的老太太,不乏缺点,但她们撑起了这个家抚慰了两代甚至三代人,是不是了不起?

一句话点评凌玲,看看能不能精准到位:她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职场内外,家庭内外,十里洋场,《我的前半生》这个名字用得还是蛮荡气回肠的,目前看这些角色没有重样的,在一部国剧里能看到这样的安排,我觉得值得鼓励。

至于两个男性角色,贺涵其实就是“上师”,清醒独立,直戳要害,而靳东的演绎也让这个角色趋于完美。

当他说爱上子君因为轻松和真实,我觉得也是发自内心的疲惫吧,失控之时就是金身出现裂缝了。

俊生,雷佳音演得好,我倒觉得是直接承袭了鲁迅笔下的“涓生”,一个性本善的无用的中年男人,而无用,其实是这个社会很多人的本质,因为无用,我们才要通过婚恋拥抱在一起,不舒服也忍着,忍不了再换个人抱。

别说十年,五年之间

中国社会婚恋状况就是天翻地覆

我有一个可爱的女同事看入戏了,特别“恨”贺涵变心,她说,十年感情啊,难道良心被狗吃了吗?

真的可爱。

但十年真的因为是十年,就很重要吗?

十年间,贺涵养成了“白骨精”唐晶,有成就感,与此同时,我蛮同情这个角色的,因为他的三观其实也在“养成”中被固化,他对于一个女人的评价,诸如独立坚强等等,其实都是从一个成熟男性的角度出发,是一种傲慢的“政治正确”。

而唐晶,也在这个十年里加速小镇青年的进化。公平啊,没有谁对不起谁。

如果细心发现,剧集里的主要人物没有一个婚恋状态是从一而终的,离婚、出轨、单身等等不一而足。

狗血吗?还好。真实吗?真实。

  

目前现实生活的婚恋状况就是易碎和多元的,物质的巨大诱惑和冲击,精神的脆弱和缺乏信仰,导致婚恋这个成年人世界里最通行的链接模式,必将一再地重组和被定义。

婚姻,是饭票,是薛甄珠的观念,而到了子君,开始在物质基础上,学会去体会异性之间高段位欣赏的美妙。

那么,迟早,我相信,还有其他的可能性会在未来的剧集里产生,比如纯粹的生理需求,有没有可能?纯粹的社会协作关系,有没有可能?

这些可能性,假借爱的名义,不是爱的悲剧,而是它的悲喜剧,就像人生。

很多种可能性,是这个社会进步的重大标志之一。

《我的前半生》有不少的缺点,比如戏剧性褫夺了部分逻辑的存在,比如因为缺乏闲笔和背景交代,人物言行简单粗暴。

但我推荐它,欢迎它的出现。

每一次大规模的质疑必将有一部分人不仅仅是为了喂养或吞咽口水,是我们带着对于生活的困惑去交流。

从这一点出发,《我的前半生》有功德,有意义。

最后来一句鸡汤,对于剧情我们要求很多,对于自己和生活我们常常忽视,这样真的不好。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