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做我不擅长的事情,所以对于用经典方法评判好内容这事,我从来不干。我不擅长,我不会去装。”——俞永福
文丨于华东
阿里影业CEO再换帅!
2017年8月2日,阿里大文娱董事长兼CEO俞永福宣布,阿里巴巴合伙人樊路远(花名木华黎)将加入阿里大文娱,分管电影产业相关工作,接替俞永福出任阿里影业CEO,向俞永福汇报。
阿里巴巴合伙人、阿里影业CEO樊路远
上一次阿里影业CEO换帅发生在2016年12月5日,阿里影业宣布俞永福将兼任CEO,原CEO张强和原总裁张蔚转任联席总裁,向俞永福直接汇报。据知情人士透露,张强目前已经离职。
在去年底,张强卸任阿里影业CEO的时候,阿里影业就表示,将对组织和业务形态进行全面升级。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期间,阿里影业更加明确了未来的目标——“新基础设施公司”。
“阿里影业的定位是非传统影业公司,要做电影行业的服务者,而非竞争者。”俞永福表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需要加快电影产业新基础设施的建设,而阿里影业将通过构建用户触达、商业化和内容产业化三大“新基础设施”,赋能电影产业。
此次,担任阿里影业CEO职务的可是阿里巴巴合伙人级别的樊路远,这无疑体现了阿里集团对于阿里影业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阿里影业要做“新基础设施公司”的决心。
樊路远本身就有着丰富的“基础设施”经验背景:2007年加入支付宝,历任发展规划部资深总监、总裁助理、副总裁、资深副总裁等职务。曾任蚂蚁金服集团支付宝事业群总裁、财富事业群总裁。
俞永福表示,阿里影业明确定位于电影新基础设施建设,樊路远在科技基础设施相关业务有丰富的经验及优秀战绩,他的到来一定会给阿里影业的发展带来加速度。
可见,阿里影业的转型相当坚决,以后就要严格按照“新基础设施建设”的路线来走了。
据知情人士透露,阿里影业近阶段基本不会再主控新的电影项目了,重心将全部放在“新基础设施建设”。
俞永福在上海电影节时的发言,也很坦诚。当主持人问道:“传统电影人对于电影的理解其实就是两个字——好看、打动你,这是特别简单的好内容的标准。那么阿里影业作为互联网公司,对于好内容有什么样的界定?”
俞永福回答:“我不会做我不擅长的事情,所以对于用经典方法评判好内容这事,我从来不干。我不擅长,我不会去装。”
阿里大文娱董事长兼CEO俞永福
像BAT这种土豪,做好“投资生态”的布局就可以了
面对影视行业,或者说整个娱乐内容创意产业,互联网公司的强项在于平台模式,而不是内容创作。毕竟传统匠人的优势是慢工出细活,以及滚烫的感性;而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快节奏,以及冷静的数据。
坐拥资金和资源优势的BAT大公司,更适合“投资生态”的布局。尤其是对BAT这样的托拉斯(垄断巨头)来说,有效率的方式是抓大放小,它们更适合去投资上游的影视公司,然后让更有效率的公司去做一个一个的影视项目。否则以BAT这样动辄千亿吨位的巨头去做具体的1亿元左右的小项目,不夸张地说,光内部流程就够走一两年的。
正如俞永福所言,不做不擅长的事。因此阿里影业才要做电影行业的服务者,而不是内容产业的竞争者。
最适合阿里影业的方式,就是专心做好自己在影视上游公司的投资布局,并与自己的互联网宣发优势充分联动就好了。
2016年10月,阿里影业投资了斯皮尔伯格的公司AmblinPartners,并约定参与对方每年6-9部电影,以及电视剧、短视频等多种数字内容的投资、发行。此外,阿里影业同时也是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的股东;2016年底,阿里巴巴影业文化产业基金成为了吴奇隆刘诗诗的稻草熊影业的股东,占比15%。
吴奇隆 刘诗诗
整体而言,互联网平台与上游公司联动融合已成大势所趋。不仅猫眼与光线联手,淘票票A轮融资事件中,还有博纳影业、和和影业、联瑞影业、华策影视、南派泛娱共5家影视公司联合跟投,当时融资完成后的淘票票估值已达到137亿元人民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春节档的《西游伏妖篇》的出品方中就不仅有淘票票,还有阿里影业持股30%的和和影业。
《西游伏妖篇》
随着在线电影市场的扩大,用户需求也将呈现多元性,现在单一的在线电影购票平台必然需要转型。一方面拓宽业务范围,融合其他演出赛事票务,另一方面,布局全电影产业链发展,以内容投资等方式进入制片环节。
所以这个时候,正是财大气粗又掌握用户的BAT的优势,它们会加速行业布局和并购。而原来的传统公司可能会被新兴势力用保底或票补抢去大片的发行权,失去垄断优势。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就将是市场革命和洗牌的过程。
但是,投资并购之后,还是应该由其投资的上游公司来具体把控项目,阿里影业只需要掌握发行渠道就好了,各取所长,而不是自己做项目。
阿里影业可以利用其背后的阿里巴巴生态,比如淘票票、娱乐宝的宣发众筹,淘宝的电商、衍生品等业务优势为电影助力。因此,阿里大文娱可能更适合做一个投资类型的平台,把娱乐行业的半壁江山的大佬都投资了,通过这些头部公司来做项目效率会更高,阿里只需要自己控制出口。
阿里影业真的不会与内容公司竞争?至少王长田不信
笑称自己是“典型IT男”的俞永福,就像是他所代表的阿里影业一样,以跨界者的姿态介入电影行业。他们带来了互联网的全新思维,给这个行业注入了新的能量。
在俞永福看来,中国电影产业和他早年从事的风投行业十分相似,是一个典型的三高产业:资金和人才都高度密集,同时风险也极高。不少行业人士把投资电影比作进入一场赌局。今年以来,很多专业电影人都指出,在银幕数激增、互联网补贴等一系列外部红利衰竭的情况下,中国电影产业亟需寻求新的发展突破口。
而对于进入电影行业三年的阿里影业来说,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重新确立自己的定位是尤为重要的。俞永福介绍,阿里影业正在从用户触达、商业化以及内容产业化三个层面着手,打造电影产业新基础设施,赋能电影产业,推动产业升级。也就是说,阿里影业正在思考如何从基础设施角度助力电影产业升级,同时和产业所有参与者形成生态的关系。
俞永福用3C概括阿里影业的新基础设施:Consumer(用户触达),Commerce(商业化),Content(内容产业化)。
1、用户触达
为了更好地理解用户,更好地连接观众与内容,包括大数据宣推和智能发行。如去年的小成本电影《一条狗的使命》在美国收获了6000多万美元票房,行业一开始对该片内地票房预估为5000-8000万元人民币。
阿里影业从数据角度分析了该片的潜在观众,包括爱宠人士、年轻女性、亲子人群。根据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按照用户细分、逐层递进的方式去推广电影。最终,《一条狗的使命》国内票房达6亿元,比北美票房高出将近一倍。
2、商业化
基于电商、金融、内容生态的模式创新,为内容创作者带来更多货币化通路,例如衍生品开发、IP授权&植入等。比如,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热播期间,阿里影业将IP授权给10大核心品类40个品牌商家,最终由这些商家开发并销售的“三生三世”相关衍生品,获得了超过3亿元的总销售金额。
3、内容产业化
用更流程化、标准化的方式,让电影内容生产更简单、高效,其中包括故事创意的挖掘,IP联动开发,人才发现和扶持等等。
在俞永福看来,电影产业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既需要创意故事、独特表达、个性化电影人这些感性元素,也需要高效的用户触达、内容制作和商业变现的理性建设,相对应的就是用户触达、商业化以及内容产业化三个层面的新基础设施建设。
此前,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指出,衡量阿里大文娱是否成功的标准,并不是拍出了多少卖座电影、做出了多少热门IP,而是能否“通过数字化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提升,让用户的体验更好,这是我们在不同的行业都在做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那句话——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作为阿里文娱集团的矩阵业务之一,阿里影业所强调的“新基础设施赋能电影产业”,是建立在阿里大文娱以及阿里大生态体系基础之上。和其他传统影视公司相比,技术和数据是阿里影业所具备的一大优势。这也是互联网企业进入电影行业之后,能够另辟蹊径的法宝。
俞永福甚至调侃道:“其实我挺想把阿里影业的名字改了,改成什么呢?——阿里影业基础设施公司。”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当俞永福说完:“阿里影业的定位是非传统影业公司,要做电影行业的服务者,而非竞争者。”
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接道:“永福也许哪一天也会收回他今天说的话”,“我觉得有一天也许我们还是会竞争的。”
【招聘】主编、记者【北京】
原创内容,转载请附上版权信息及作者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