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霓安
洛阳城,元日大宴,坐在高台上的曹操发须花白,他端起酒杯,缓缓起身走到台前,看着台下的臣子和众将士,悠悠吐出迟暮英雄式的独白,继而撒酒摔杯,挥戈舞槊……他纵情吟唱“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在台下将士高声回应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甫,天下归心”中,曹操倒下了。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这场20分钟的戏,拍了整整一天,纵然此前有过无数次的沟通、磨合和走机位,但当总导演张永新在摄像机监视器里看到这一幕时,仍然感觉到了震撼。在《军师联盟》播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场戏都被观众反复拿出来讨论,一生杀伐的曹操,虽然在命运的催促下走上衰亡,但这个为时代殉葬的英雄,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我们不希望丑化,简单化,妖魔化任何一个人物,每个人我们都希望寻找到合适的经纬度,这个经纬,是正常的客观的人,他要说人话,办人事,七情六欲的表达,都要符合一个人的逻辑。”坐在骨朵面前的张永新点了一只烟,缓缓说着。当剧中司马懿,曹操,杨修,荀令君,曹丕,曹植,郭照,柏灵筠等人悉数登场,张永新的镜头交错间,立现一个鲜见的三国,一个剥离万夫莫敌和筹谋千里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每一个血肉分明的人物。
四年,333天
“司马懿”和张永新的正式相遇,在2013年,《马向阳下乡记》的剧组。
时间回到四年前,张永新正在执导乡村题材剧《马向阳下乡记》,吴秀波演男一号,距离这部剧杀青还有十几天,那天要在湖边拍一场马向阳和一个小孩告别的戏,在那场戏筹备的过程中,吴秀波突然问张永新,“你了解司马懿吗?”“是那个鹰视狼顾的司马懿吗?”张永新回问他,吴秀波点点头,“对”,“我不太了解,但是我喜欢看三国的故事”,吴秀波继续问他,“那你有没有兴趣将来做一部这样的戏?”“好啊”,当时从未涉足古装剧的张永新爽快地答应了。
2013年秋天,《马向阳下乡记》进入后期制作,吴秀波打电话给张永新,约时间见面聊剧本,“同年10月份,我们开始了第一次剧本磨合。”
但张永新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部剧会在四年后才登上荧幕和观众见面,毕竟在影视圈,四年实在是一个太漫长的创作周期。
如今,坐在骨朵面前的张永新,穿着和《军师联盟》幕后纪录片“何以论英雄”里一样的深蓝T恤衫,感慨地回忆着当时拍戏的细节,“真是酸甜苦辣什么都有。”
虽然古装戏对每个导演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诱惑力的挑战,但张永新坦言“这个项目刚找过来的时候真的非常兴奋,也非常忐忑”,4亿投资,还有《关云长》《赤壁》《三国》等经典三国题材前作,“交到哪个导演身上他都要仔细掂量掂量,因为这种战役不能败,只能千方百计打出一个漂亮的胜仗来。”
《军师联盟》拍了333天,张永新自己调侃说,“我们组在横店非常有名,前两天剪到其中一场戏时,还在那儿回顾,天那么热,地表温度四十七八度,想起来心酸幸福都在里面,几百个人用一年多的时间打磨这个戏”。
如今看来,无论是豆瓣8.1的评分,还是视频平台的数据,社交平台发酵的口碑,对第一次尝试古装题材的张永新来说都算是一个好结果,“还不错,值得开心”。
“笨”工夫做戏
筹备《军师联盟》的三年多里,除了前期监制吴秀波和编剧团队的几次磨合,仅导演张永新接触的剧本修改已经有七版之多,拍摄过程中围读剧本更是必不可少。对此,张永新称自己是“用最笨的工夫做最好的戏”。
在《军师联盟》的拍摄纪录片“何以论英雄”中可以看到,张永新和演员以及其他主创人员围坐在一起,研读剧本,即便最初接到这个项目时已经知道是“一场难打的战役”,但那时的张永新也并没有想到这个过程要长达四年或五年时间。
“一群人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共同讨论一场戏,你一句我一句,从剧本的围读开始,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那样的意见,我们会做几种设想,比方说常规意义上这场戏会怎么拍,那么百分之七八十的概率,它可能就是走这么一个方向,那么我们如果不想走常规,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会提出另外一个方案。”
不可否认,很多时候,痛苦程度远超想象。
“经常会出现的局面是,你按照这个方法来执行,走到三分之二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方向未必是最高级的,那个是最痛苦的。因为前面目标到底是什么,也不知道,一个遥遥无期的看不到结果的状态,只能说对不起,咱还是推翻再重来,重新又再过,那个是最痛苦的”,张永新说着,用表情再现了这种痛苦纠结的感觉,“根据我自己的体验,这种痛苦的感觉在整个戏里面出现了上百次,一个戏的方向,本来以为这样不行,寻找到另一个方向就往前推进,当那个目标就快达到的时候,突然发现这个方向其实也并不高级,只能是推倒再重来,再去寻找。”
张永新告诉骨朵,最长的一场戏用了两天的时间,来磨一场0.7页纸的剧本。“好在结果还不错,那场戏拍完剪完有20分钟的时间,我们用两天的时间拍了半集的戏,其实也是物超所值的”,他说完再次强调了一遍,“这个过程本身真的是非常痛苦。”
除了剧本打磨过程时在“瓶颈”与“突破瓶颈”的循环往复中拉扯,整部剧333天的拍摄里,也有极多的艰难局面。
开篇提到的洛阳城冬日大祭上,曹操撒酒摔杯,高台舞槊的场景,就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租用了横店最贵最大的景,四海归一殿前大广场。这场戏也成为了剧组演员使用人数最多的一场戏。张永新告诉骨朵,最早构思这场戏时,就想把它做成一场气势恢宏的大戏,也曾经考虑过要坐在大殿内,或房间内,但总觉得气势出不来,最终锁定在四海归一殿前的大广场了。
在那些并不流畅甚至有些笨拙的动作中,一个65岁老人舞槊时的气力不接,一位暮年英雄吟唱时的悲壮气势,人之将死仍霸气逼人的状态在镜头之下尽显。
“那是我们所要表达三国精气神的一场浓抹重彩的戏,我们通过这种形式,通过曹操之口,通过他的短歌行,通过他的舞槊来呈现创作团队对三国时代的礼赞。”
对司马懿不是非黑即白式的廉价洗白
过往的三国剧中,镜头往往瞄准刘关张,诸葛亮、孙权、曹操等主流历史人物,严格意义上来说,司马懿并不在三国主流人物谱中,然而这部剧从名字《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就能看出,它是以司马懿为视角来讲故事的。
“《军师联盟》以司马懿的一生为主轴,讲他与曹操,与曹丕,与曹叡,与曹芳时代不同的曹氏集团的勾连,牵扯,水乳交融,你中有我,到最后完成高平陵事件”,在拍摄的纪录片中,张永新这样解释这部剧。
“三国时期,大家一想到英雄人物,第一阵营里不可能想到司马懿的”,张永新坦承:“这对于我们创作者来说也是一个稀缺资源,从司马懿这个视角来讲故事,比较少见,我们好像是第一部做司马懿的。”
除了题材的稀缺性,对于张永新来说,这也是脱离过往作品第一次大面积正面讲述曹魏集团。“我们都知道,以前很多作品包括《三国演义》,它在讲三国故事的时候,站的都是蜀汉集团,也就是刘备、诸葛亮的角度。”
“司马懿这个人物极其复杂,在民间流传的版本中,他是一个厚黑大家,阴谋家,能够忍一辈子,很多负面标签贴在他身上。但是等我们把整个历史资料查了一遍后发现,我们不能够用简单的所谓忠或奸来概括,他的人性非常复杂”,当自己即将塑造如此复杂的人物时,张永新用了三个词形容当时的心情,“忐忑,紧张,兴奋”。
然而,《军师联盟》播出后,对于他呈现的这样一个司马懿,观众发出了质疑,最多的声音来自“一部四十多集的戏,就是帮司马懿洗白的”。对此,导演张永新对骨朵强调,“没有洗白司马懿。”
“为什么观众看到上半部的时候会有这种感受呢?整部戏80多集的体量,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一个人从少年到中年,到壮年,再到暮年的成长。到了下半部,将会出现司马懿进入权力中枢以后的博弈过程,他将碰到他人生中最大的对手诸葛亮,那时候的司马懿和前面的状态就截然不同了”。
导演张永新认为,如果从这样一个纵向的时间整体来看,观众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认知,“等到了曹家第三阶段,他所面对的这个皇帝跟前两个完全不一样,他身处诡谲的政治环境,残酷性和严苛性都要远远高于上半部,包括他如何与诸葛亮完成对接,我们也有不一样的解读”,张永新透露,下半部是多角度、立体化的呈现司马懿这个人,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式的廉价洗白。
“我不止一次的强调,这个戏的司马懿,我们不想把他做成英雄,也不想把他做成狗熊,我们把他做成一个活生生的、有着七情六欲的人,我们看到他身上有优点,也有缺点。”通过和历史人物对视,照见现代人,“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司马懿的一生,是一部欲望的沉浮史,通过他,也让我们正视自己内心的狂野”。
让历史归历史,艺术归艺术
“真正能够结束乱世的人,不在秦汉帝国的落日余晖之下,而是生在乱世之中,亲手终结英雄的伟业,《军师联盟》没有停留在对英雄的塑造上,而是深入诠释三国的时代气质与神髓”,知乎上一位网友如此评价,在这部剧播出之后,类似这样的评论还有很多。《军师联盟》经历了观众对于“良心剧”扑面而来的赞誉,也没有逃过三国迷历史迷对于时间线的质疑。
“我们从来没有强调过这是一个历史正剧,我更希望它是一个古装剧。编剧为了准备这个项目,在我们修改剧本之前,已经做了长达三年的案头工作,对于那些大的历史线和时间节点,他肯定是了然于胸的,不至于草率到这种前后都不搭的地步。”
但是为什么又出现了对于时间线的质疑呢?张永新告诉骨朵,主创人员在当初创作时就曾沟通过,一切以戏剧的规定情境为主,来服务于戏剧。“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教科书版本、一个纪录片,它也不是常规意义上一比一的克隆和复原。它是一个古装剧,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以司马懿为核心的故事。”
在导演张永新看来,这部剧中对于时间线的调整和变动,是服务于故事大的叙事结构和规定情境,对于不少人质疑说华佗之死提早了十年左右,他拿《三国演义》举例,“《三国演义》里华佗可是晚死了十年的,而且《三国演义》里华佗没有给关羽做刮骨疗毒,是别的医生做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认可这个东西,是因为知道这里面有一定的创作空间,所以说,让历史归历史,艺术归艺术。”
当然,艺术归艺术,并不意味着可以胡说八道。“这就要遵循另外一种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张永新认为,在《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中》的三国精神和魏晋风骨上,他做到了相对准确的呈现。
对于这部戏现在的舆论表现,张永新表示,探讨和争议都是非常合理的。“即使再努力,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在道具的摆设上,在服饰等一些细节点的选择上,有些也是我们整个创作部门没有想到的。”
听!
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