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与坚守价值:媒介生存中的电影评论 ——关于《今日影评》的传播价值分析

  

周星

文 | 周 星

编 辑 | 姬政鹏

  在娱乐占据电视媒体而网络传播日渐强化的趋势中,理论评论的命运并不乐观。但CCTV-6电影频道的《今日影评》,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无论是就呼应国家强化评论引导受众大局,还是媒介注重文化职能的主动设计上,《今日影评》都走出了一个充满责任感和文化自觉建设的践行之路。

  在认识《今日影评》意义时,必须先注意当下的时代传播媒介的变化,与电影批评早时代变化中的嬗变,《今日影评》给予的创新探索意义。因为批评景观的嬗变局面需要新的媒介批评的出现,是不是具有眼光,如何给予批评展示的机会,正是《今日影评》产生的氛围和背景。

  

  尹鸿

  无疑,近年中国电影市场兴旺并且伴随着不时的跌宕起伏,但电影依然整体呈现着文化面镜的作用,新一代人观影热情依然不减,但显然更为主动的参与传播和点评,大众媒介的传播已经从单一的灌输转为多向的交流传导,而介绍、批评和接受的途径已经不是主观的引导可以奏效的。

  特别是人人都似乎是批评家,却实际上并非真的理解电影和知晓电影的文化内涵,众语喧哗的后面内心期待,和依赖有道理的评点作为参照自身感知得当与否的对象,并不丰富。于是网络言说的大户时常引导着观影走向,粉丝们的偏好也相互影响构成评论场的呼应效应,而传统影评的失场成为令人焦心的事情。

  在严格意义上说,电影创作和电影评论是应该相互表里的存在,创作越兴旺,批评评论就应当更为繁荣,而目前其实是论评五花八门,但创作和“评论”都显得不够到位,显然,对于创作的提点、分析、告知和对于观众的引导、亲近、梳理创作得失成为迫切的任务。

  

成龙

  媒介忌讳学术性的批评也由来已久,这似乎是市场造就的不喜理论而需要娱乐的结果,其实是评论不够接地气、创作缺乏对于上升意识和责任的认知、观众还徘徊在同等层面的愉悦共享,却没有实现精神感悟的共振迫切性的现实所致。

  创作需要批评来看到眼下的得失与未来的走向,评论需要迫近实际而声张高远,观众其实期望切近创作理解认知和心底欲望的价值判断的共鸣。于是评论的媒介和批评的坚守,与评论摆脱常俗的夸夸其谈而趋近创作实际,引导来自作品现实又能看透走向,就成为批评的重要基础。

  

左衡

  一年前诞生的《今日影评》,曾经引起不小的关注,基于一段时间依赖关于评论、读书、理论探讨等类型的节目不被电视媒介看重的现实,逆流而起的《今日影评》有没有市场、如何走出自己的文化追求,并且取得受众的认可,的确是一个难以确定的结论。

  但运营一年,坚守着自己的责任,不断尝试文化栏目的精神探索方式,《今日影评》已经取得了业界的肯定,在传媒娱乐与网络自媒体传播的夹持中,确立着自己独特的品格。归结起来,其成功标志有五:

  其一,快速——迅捷的抓住当下电影每一个潮流现象,不放过市场大片还是文艺小众作品,第一时间的纵横评点,哪怕是即将上映影片的超前预测评估与即刻上映电影的同步评价分析,都展示出电视的优势。

  《今日影评》第一次以持续性的和电影放映并驾齐驱的评论,实现了其他媒体难以做到的无时差空间的评论到场,快捷的捕捉和迅速的分析,奠定了栏目具有电视新闻性和深度性结合的特点。

  

史航

  其二、迫近——针对性的对当下市场电影方方面面的情况介绍、预测和判断,捕捉时代与地气,是显然的优势。

  网络时代传播的迅捷性决定了传播的效力,《今日影评》对电影的关注快捷不仅是受众需要,重要的还有发挥了媒介效能的展示,预告市场而能够超前或者即刻的点评分析,显然是一般传媒难以实现的,但切近市场、切近创作和切近观众,就赢得了传播的地位。

  不是理论的远离创作,也并非拉扯庞杂的泛泛而论,每一期的针对性都是市场呈现而人心期望知晓的对象。

  

吴亦凡

  其三,果敢——直截了当的对不断接替的市场电影给予评价,显然是传统国家传媒难以大胆展开的习惯,一般大传媒的传统都有等等看风向再下论断的痼疾,让网络时代的评论批评失去了和大众对话交流的时机。

  还未上映的电影如何判断自有难度,正在风口浪尖上的创作如何评判需要胆识,是不是容忍不同见地则是评论基本的要求,自然需要胆略和心胸,《今日影评》开启了和网络争抢话语权的通路,也实际上打破了媒介总为人后的马后炮角色,显示了传播媒介的引领精神气度。

  

季冠霖

  其四,论辩——对于当下电影现状与创作的认知进行理论评说,是《今日影评》超越一般网络议论的长处,不同于口说无凭式的议论,无论是好评如潮作品,还是被市场冷落的创作的,《今日影评》总是以专家的冷静分析来显示论说的魅力。

  既要快捷不输网络,又要理性超越轻浮,专家的论评就是栏目的保障。议论在一个时代不是众说纷纭就是不被待见,只有这一栏目才反其道而行之,敢于高擎评论的大旗,论辩电影创作的方方面面。评论永远是人类思考的需要,专业性评论的针对性是审慎而有理据的,这不同观点和不一角度的论说本身就是聚焦看待影像多样思考的享受。

  

王宝强

  第五,兼容——以宽容的态度聚集不同年龄、不一领域的专家来交织阐释对于电影的看法,让《今日影评》成为最为重要的电视评点电影的奇妙现象。

  原本影视就不可分离,电视介入电影传播也自有优势,但电视评论电影的模式如何实现相得益彰的效果,《今日影评》有了自己的成功经验。

  专家来源的多样性,包括专业的电影评论家,也有网络颇有影响的网评人,还有创作者、演员等和影评家受邀来一起研讨,形成了专业人选的多样化。

  影评人既有中国电影评论界的名家,沉稳学术,也不乏后起之秀,锐利直率;而常态的主持人和专家对谈的深入研讨,也有多位专家聚合的对话辩驳,使得《今日影评》呈现不拘一格的评论,灵动而多样。

  

唐季礼与索亚斌对话

  一年来,《今日影评》坚持着评论的品质,为电影评论在网络时代的传统媒体和专业评论架构起一个独特桥梁,专家有场域施展评论的针对性,电视有栏目触碰大众文化的在场焦点,电影有即刻的理论分析,观众也可以找到电影评判的一种参照价值。

  而电影的认知更有了及时性的评论空间。作为创意的《今日影评》充分发挥电视传播性和受众期待对象之间的呼应,也形成有内涵的基本模式,其中的探索自有得失和延展的可能。

  

饶曙光

  《今日影评》基本采取主持人和专家对谈的形式,这一电视观看比较稳重的形态,自有其电视观赏的习惯,而实际上,聚焦点和保持走向也的确需要主持人来操持,在这后面是栏目站在全局角度对于电视受众期望的把握,专家的认知时常多向或者专业学术,但大众的期待却需要满足和导引。

  每一期的主题未必死板确定,但走向却需要清晰,主持人代表着栏目知晓电影市场和受众的一般要求,而专家的学术认知与展开则深化着基本话题的内涵并且丰富着讲述的内容。

  但《今日影评》的基本构架却有其传媒特点,即主持人开场——快速问答——媒体评价——专家和主持人对谈——收尾总结。在这里,既兼顾受众观赏需要的程序进程,也能激发专家个人长处发挥,而形态活跃抓人。

  具体而言,首先,惯例节目形态都是主持人开场,先逼问专家针对论说对象的“快问快答”,这快问快答是一种急促抓住对象的针对性,也是让嘉宾最为简洁的判断智慧体现,也许对于满足观众而言也是领略嘉宾反映力的隐含动机,却其实是刺激专家即刻间凝缩对于影片的个人感受,开场就让观众有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期待感悬念。

  在这一环节,每一个专家的个性不一,回答形态也未必一样,但的确具有简洁概括而引领性的暗示:要自己的干货判断而不拖泥带水。接着环节虽小却有特色,是引述不同媒体对于讲述影片的意见评价,这一环节布排了一个氛围,也给予评价的针对性环境,自然也给主持人和嘉宾提供了可以引发话题或者针对性的由头,而对于观众而言显然具有代入感与关注的思考性。

  

王大伟

  接下去的主体环节是栏目核心,即主持人与嘉宾交流,围绕针对性和可以展开的深度,对影片做出专家的判断分析,影评的专业性在这里呈现出不同专家不一样的语言风格和思路,有直截了当的喜好判断接着述说理由,有根据类型进行比照的认识展示,有褒贬交融在一起而最终给予自身评判的,也有针对具体细节的剖析来上升到规律性认知饿阐释,等等。

  影评的多样性取决于专家专长和个性的差异,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模样,给《今日影评》带来评价方式变化,也带来忠实受众的多元拥戴。但显然,《今日影评》开放的差异性,话题延展的不定的走向,显示了影评的自由灵动,而没有预期或者限制的死板,却又线路多向的可能性,使得鲜活的人和鲜活的话题具有魅力。

  评论的真切和个性,给予《今日影评》的既适应时代,又抓取现实而传播电影知识与文化素养的效应。最后的收尾还是呼应主体评论对象,形成百川归之的点评。

  

索亚斌

  总体而言,《今日影评》一年的实践,不仅证明影评大有作为,也不可或缺。

  相信在坚持基础上的不断改进,《今日影评》将强化介绍性引导、个性化学术认知、宏观把握基础上的当下创作判断、针对时潮的辩证分析、交流性评价探寻、学者评论家创作者多方容纳的评价团队、务实快捷与针对性结合优势进一步拓展,为中国电影的文化建设和观众素养提升做出长足的贡献。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