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都是粉丝电影,为什么美国的超级英雄系列就能做到叫好又叫座?

  我不是针对三生,我是说在座各位,都是……

  就当大家为最近上映的某“大型3D版PPT”电影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美国影院也同样被基于 IP 的、满足人们 YY 心理的超级英雄电影霸屏了。其中6月上映的《神奇女侠》截至目前累计票房7.83亿美元,《蜘蛛侠:英雄归来》在上映3周已斩获5.85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两部电影口碑皆不俗,IMDB评分分别为7.9和8.0,包括《银河护卫队》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

  

  超级英雄电影火爆不算是什么新鲜事,据隶属IMDB的全球权威票房网站Box Office Mojo统计,2016年全球票房最高的10部电影中,超级英雄电影占了5部,其中漫威影业出品的《美国队长3》以11.5亿美金的全球总票房位列第一。2016年全年上映6部超级英雄电影,总计票房达47.6亿美元!除此之外,今年还有《雷神3》《正义联盟》等多部超级英雄电影上映,超级英雄电影的拍摄和上映计划,几乎已经排到了2019年。

  从2002年《蜘蛛侠》和2003《X战警2》大获成功开始,超级英雄电影火爆荧幕近20年,不仅让片方赚得盆满钵满,也让影迷们有了自己喜爱和热议的超级偶像。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超级英雄就能火,又不挨骂呢?

  人物,平凡之上“干大事”

  蜘蛛侠是个高中生,美国队长是个新兵,即使钢铁侠是个富商,蝙蝠侠是个富二代,也通通是普通人,本质不是身世开外挂的神仙——作为一种类型形象,超级英雄有着相似的配置,比如,具备一项或多项超能力,具备一身与众不同的服装,具备一个超能力来源的背景,以及最重要的,一个平凡人的身份(雷神除外)。

  他们有着普通人一样甚至比普通人还要多的弱点、烦恼,美国队长以前身体瘦弱,蝙蝠侠十岁爸妈就被带歹徒杀害,蜘蛛侠是个在学校受欺负的学生,总是泡不到妞,爸妈又去世,真的不是一般的惨。

  

  他们和普通人并无两样,这种人物设置具备足够的亲和力,有时候其身世还能唤起观众的同情、共鸣。他们不同的地方仅仅在于他们的超能力,在坏人来了或者自己被欺负的时候,摇身一变,飞天遁地,消灭罪恶。超级英雄大都由于意外事件而拥有超能力,蜘蛛侠被蜘蛛叮咬,美国队长因为瘦弱被改造,钢铁侠因为被恐怖分子抓走要逃脱发明钢铁衣。

  平凡人成为英雄的设置让观众们想入非非,如果我也是那个平凡人呢,如果我也能变异拥有超能力呢,如果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保护我们的英雄呢?

  超级英雄都是平凡、有缺点的人,产生变异合情合理,这种人物形象让每个人都能有代入感并且沉浸其中,正如有观众在影评中提到,这种人物设置为电影主题提供基础支持——普通人也能有所不同,拯救世界,这是每个现代人的希望。

  剧情,坏人必须死

  拥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通常不是天生具备某种使命感的,他们拥有的超能力并不代表一定拯救世界,在超级英雄的故事里通常有一个关键事件,促使他们走向正义勇敢的道路。

  《蜘蛛侠》是个典型,原本拥有超能力的Peter对惩罚罪恶并不感兴趣,他放过了一个小毛贼,后来自己叔叔被枪杀,发现杀害叔叔的正是自己放过的小毛贼,他才意识到犯罪分子的每一个动作都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特别是叔叔告诉他“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之后,Peter才走上了蜘蛛侠除恶的道路。《钢铁侠》也是如此,要不是恐怖分子将他绑架需要逃脱,要不是亲眼看到救自己的博士被恐怖分子杀死,他也不会走上钢铁侠“义务警察”的道路。

  这种剧情设置,保证了逻辑性,同时也为后续发展做铺垫,超能力不是超级英雄动机的来源,而关键事件,是超级英雄动机和价值观的合理来源。

  超级英雄系列电影还有一项终极保证,那就是英雄不会死,为了不断有续集,电影里的英雄永远能够在最后关头战胜邪恶伸张正义,这种酸爽的感觉,百试不爽。除了坏人自己,没有人不希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人不希望看到最后一刻正义得到伸张。

  与此同时,超级英雄的套路还会给观众的酸爽加码,比如不得女神垂青的超人、蜘蛛侠,在紧要关头救了女主之后,被深深地崇拜,比如蝙蝠侠遇到超级劲敌小丑之后,还是能够在众多困难、挫折中保卫哥谭市的安全。

  

  有影迷一针见血地点出了这种套路,“蜘蛛侠,一个臭屌丝,被变异蜘蛛咬了一口,就能射蜘蛛丝;超人,虽然是外星友人,但是平时还是一副屌丝的模样,当个报社记者。然后用不了多久就会,他们就会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赢取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想想,还有点小激动。”

  无论是超级英雄用正义战胜邪恶,还是命运多舛、平时不受待见的小人物逆袭走上人生巅峰,超级英雄电影在情节上通过铺排设置,形成对比,造成压抑后舒缓的心理张力,让观众对人物命运产生参与感,在剧情上形成足够吸引力。

  特效,让画面更震撼

  超级英雄的形象1938年后就陆陆续续出现在漫画书上,但真正搬上荧幕持续火起来还是本世纪初的事情,原因就在于在五毛钱特效或没有特效的年代,技术不足以支撑想象夸张的超级英雄电影。

  没错,除了对观众心里的满足,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还有一副杀手锏——永远酷炫的特效!

  科幻、超级英雄还有灾难片,几乎是电影特效的集大成者,每一次电影技术和特效的升级,都能最快运用到这些类型的电影之中,比如当年主打3D技术的《阿凡达》。

  没有蓝幕技术之前,要制造一个超人飞起的效果都是难上加难,随着蓝幕技术、CG等多种视觉技术和工具的运用,超级英雄飞天遁地、城市顷刻倒塌的特效才具备实现的可能,3D、IMAX、杜比全景声、高帧率、动作表情捕捉等技术的陆续出现让好莱坞电影视听效果升级、特效愈发逼真,被大规模运用在超级英雄电影之中。在2014年提名的5部奥斯卡最佳特效影片中,有3部是超级英雄电影。

  

  超级英雄电影里的特效创造了一个个基于现实世界但又超越现实世界充满想象力的画面和场景,在视觉体验上给观众史无前例的新鲜感和冲击,极大丰富了本就具备奇幻色彩的超级英雄故事的画面表现力,将英雄们的人物形象和战斗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漫威,每部超级英雄电影会跟来自5到7个国家的7到12个视觉特效公司合作来创作所有的视觉特效镜头,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的视觉特效镜头多达数千个(《美国队长2》约2500个特效镜头,《银河护卫队》约2750个特效镜头,《复仇者联盟2》特效镜头达3000个),成本在数千万美元以上。

  画面实在是太震撼了!常常是观影者最直观的感受。有人甚至说,与其说超级英雄电影观众们走进影院是为了某个英雄,不如说,他们就是去看重金花费制作的特效的。

  必须承认,超级英雄电影的火爆离不开电影技术的加持。

  创新,套路之上有新意

  “人物+剧情+特效”的模式让超级英雄电影的成功有了保障,但再好的套路,用久了也会让人麻木,如何在套路之上创新,一直是漫威、DC等超级英雄主要版权方的挑战。

  最早的创新是与时俱进的,随着草根文化的兴起,电影主角从传统高大全的英雄形象如美国队长,过渡到蜘蛛侠这种草根英雄甚至死侍、惩罚者这种反英雄角色,再后来的创新就帮助漫威获得了评论届和商业上的巨大成功。

  2008年,漫威将“漫威电影宇宙”的概念搬上大荧幕,众多超级英雄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各自战斗,每部电影单独成篇,但其中又有暗线串起,为一个更庞大的故事做铺垫,这为角色新增和剧情延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4年间,漫威先是将钢铁侠、绿巨人浩克、雷神托尔、美国队长等超级英雄搬上大荧幕,然后在2012年《复仇者联盟》中将他们集结起来,取得了15亿美元的高票房。至此,漫威打破了单个英雄为主角的传统,让自己旗下的超级英雄们一起生活、战斗,互助或者互相对抗。整个“宇宙”创作的逻辑在于人气角色续集,新英雄加入,再次组队。期间时不时让世界观拓展(《银河护卫队2》)、或者让团队内部出现分裂(《美国队长3》),从而让宇宙具备其自由运作的规律。

  有人评论说,观众消费的已经不是某个英雄的故事或者超级英雄的套路了,实际上开始消费一种宇宙观。漫威电影宇宙与我们生活的地球作为两个平行世界,里面人物众多,互相交织,即可单独战斗、也可联合打怪。丰富的可能性让我们去研究、讨论、猜测,构成了剧情之外更多的话题、想象、甚至期待,也促使我们走进电影院去观看每一部超级英雄电影。

  漫威影业总裁凯文·费奇2014年说过,他已经把漫威到2028的电影蓝图都勾画好了。但今年年初又说,暂无漫威电影宇宙第四阶段的计划。超级英雄电影究竟会火到什么时候?我们拭目以待。

  编者注:根据漫威规划,漫威电影宇宙有多个阶段,2008-2012年的《钢铁侠》、《无敌浩克》、《钢铁侠2》、《雷神》、《美国队长:复仇者先锋》、《复仇者联盟》共6部电影为第一阶段,被称为复仇者集结阶段,第二阶段为2013年的《钢铁侠3》到2015年的《蚁人》等6部电影,名为新世界开启阶段,2016年以《美国队长 3:内战》开始进入第三阶段开始,4年共10部电影,含《奇异博士》《黑豹》等多部电影,第三阶段规划结束的时间会是在2019年左右。

  (实习记者:张兴月)

  《三生三世》太刺激了,整个一部大型3D版PPT!

  DC与漫威的较量,美国影视公司的超级英雄大战

  绣衣春当霄汉立,生死无惧化修罗

  第25部007电影将于2019年11月8日在北美上映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