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爱说 | 被杨德昌、许鞍华引为毕生挚爱,这部电影好极了

文 | 奇爱葛格

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看方育平的《半边人》时,我在当中依稀地看到了一点许鞍华的感觉,后来一查资料,许鞍华最喜爱的华语电影中,果然有这部影片,两人真是惺惺相惜。

不仅如此,许鞍华还作为策划,在1998年和方育平在福建电影制片厂合作了一部《一生一台戏》——这可能是我们已知的,方育平迄今最后一部故事长片。

《一生一台戏》

为影片做监制的,是林炳坤,也是大家熟悉的《明月几时有》的制片人——这些人物,实际上都是80年代香港左派电影公司的伙伴(尽管80年代的左派电影的政治性几乎完全消失),友情延绵至今。

很可惜的是,许鞍华和林炳坤还都活跃在电影界的今天,方育平这位最作者、最反商业性的艺术片导演,早已告别了导筒。很可惜,他大概获得过三次香港金像奖的最佳导演,两次最佳影片殊荣。

但是在香港新浪潮的大导演中,他的公众认知度最低,比起他在内地台湾、同样拍摄艺术片的同行侯孝贤、杨德昌、陈凯歌、田壮壮、张艺谋等,方育平的起步最为惊人,三部作品《父子情》《半边人》和《美国心》均能在影史留有位置,但却销声匿迹地最早。

《父子情》

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这位曾经的卓越电影作者,身在何方,在做什么。

他的《一生一台戏》,片名概括他自己的独行卓绝的创作理念,想来也是非常合理的。

恰巧,《半边人》讲得也是“一生一台戏”的故事。

影片的女主角阿莹,是一个平凡市井人家的卖鱼女,乏味生活之余,她是摇滚乐的爱好者,也因为在香港电影中心做免费兼职,有机会加入到张松柏老师的表演教学坊上,从此和怀才不遇、一口京片儿的张老师发展出一份混沌暧昧的情感关系。

什么是“半边人”?

用方育平的话说: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内心亦有想做的东西,但很多时不能十全十美,五全五美也不错了,就是半边人

影片当中的男女主角,都有自己的理想与欲望,但也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经受折磨和考验,这就像阿莹与父亲之间的冲突,张松柏与不满于他剧本的制片经理之间的较量。而幸运,并不会如观众所希冀的那样,降临在他们的头上。即便影片结尾,阿莹获得了电视台的复试通知,但是一个平凡人家的卖鱼女,会大道通天地开启自己的闪亮人生吗?

怀着善意的心想,也许会;也可能,如张松柏与阿莹,在废车处理厂所看到那一幕:一辆旧车被万斤重负绞杀地粉碎。这份沉重的都市焦虑,如影随行地笼罩在这一代香港人的头上。

今天,看完这部《半边人》,你一定会想起身边每一个在职场中灰头土脸挣扎的人,想起这座让人又爱又恨的城市。

拍摄《半边人》,与方育平的个人美学经验有关,也蕴含着他对好友的一份纪念。他在导演自述中,如是说:

在某个程度上,拍摄这部影片的冲动乃来自八二年我的朋友戈武的遽逝,他临死前甚至未能开拍他已完成的一个剧本。我很想拍一部关于他的电影。我大部分作品都是有关不同的人,很多有都是我所认识的人。

我认识许素莹是因为她来应征我另一部片的女主角。她说戈武曾教过她一点演戏技巧。我后来再与她接触,开始知道多一点有关她的家庭和工作。我又去探访她的家庭,我愈是认识她,便愈是发现她的生活竟很能反映出目前香港的某些处境:它的本质、它的压力、它的矛盾。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我兴起了以她的生活做蓝本来拍成一部电影的念头。

大家看到的这段话,是方育平1983年发表在《电影》双周刊中的导演自述文字。猜想起来,方育平一定不是擅长侃侃而谈的人,因为他所说的话,一共也就这些。

因为要对亡友戈武给予纪念,所以挑选的两位主演许素莹和王正方,都是了解他或者有过接触的;有趣的是,有着传奇身世(大家自行百度)的王正方和戈武熟识,是在“扮演”他;而许素莹的部分,基本是来自她真实的生活,她就是在“演”自己。

王正方的部分,抑扬顿挫(王的北京京片儿真是迷人极了),很戏剧舞台;而许素莹的部分,就很纪录,很写实主义——我在第一次看的时候,就依稀觉得肯定有现场即兴创作的部分,而查了当年方育平和著名影评人李焯桃的对谈,果真是如此。

所以,《半边人》的美学形态,是两种风格样式的碰撞和混搭——也一如片中张松柏和阿莹年纪代差巨大、有时人戏难分的微妙情感表达。本片虽是为亡友而作,但张松柏的形象似乎过于理性主义而趋于完美化(影片后来剪辑时还删去他招嫖的内容),因此方育平的艺术认同更加偏向阿莹——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以“AH YING”(阿莹)作为英文片名。

《半边人》大概花费200万元,分成两个阶段去拍,第一阶段15天,后来又补拍了6天,更改了部分段落(比如阿莹在电视台表演的部分),也加入了一些更加华彩的即兴段落(比如张松柏采访阿莹和前男友的部分)。方育平说,虽然是即兴创作,但大家表演地很松弛,800尺拍摄的内容,最后用了400多尺,算是很高效了。

总之,《半边人》是一部特别散淡、又耐人咀嚼的电影,难怪连杨德昌这么屌炸天、龟毛挑剔的人,1984年在接受采访时都不由地佩服称,《半边人》是他看过的,有史以来最好的香港电影。

这部电影的好,当然不光是技艺的层面,也有社会大众集体的层面。著名西班牙裔香港电影学者、影评人高思雅,曾经饱含感情地给方育平写了一封信,发表在《电影》双周刊上。

请让我以其中的片段作为本文的结语;同时,百老汇明天还有最后一次放映,画质价值极佳,向大家郑重推荐。

我相信有些电影是可以成为我们的集体良知:它们填补我们知识上和感情上的空隙,唤回我们美好或痛苦的回忆,以现实的真相抗衡生活中的絮聒谎言。而作为一个有缘传统的部分,这些电影揭示的除了现在还有过去,而且更帮助我们从那个角度认识自己。

《半边人》就是这种电影:只重耕耘,不问收获。这儿实在太少《半边人》这类电影,太多的《靓妹仔》令我们忘记了“真正”的电影可以是怎样的。与多数电影不同,《半边人》真正尊重它的观众:尊重他们自己的形象、历史和感情,带引他们投入角色的生命,最后进入电影本身的生命中,它相信观众有足够的爱心和智慧,去了解电影各种不同的意义。其实,我们又怎会不了解呢?《半边人》压根儿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今日福利 | 友邻百老汇电影中心又给大家送福利啦:欢迎大家在下方的评论区留言,关于方育平导演,或香港电影亦可。

  依照惯例,我们将依据点赞量和走心程度挑选4位朋友,每人送出两张《半边人》。参与福利互动的朋友记得加上tag#票#哟。

时间:8月9日19:30

地点:百老汇电影中心

PS.还请大家一定提前安排好时间

购票 | 8月16日,国产战争电影的新模式《集结号》仅售10元,阅读原文进入购票页面: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