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是人类和上帝的中间人

  猫奴必看“猫片”来了!

  今天来聊一部纪录片——《伊斯坦布尔的猫》。

   《伊斯坦布尔的猫》海报

  异清晨并非猫奴,甚至有些害怕这种生物,因而非常好奇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如此狂热的爱猫,在网络上晒猫,回家“吸猫”似乎成了一种时尚。

  而这部纪录片让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了猫,理解了猫与人的世界,即使你对猫咪一无所知依然可以在这部片子里找到一份宁静与归属感。

  伊斯坦布尔是土耳其的第一大城市,你或许并不熟悉它如今的名字,但一定知晓它的的过去:“拜占庭”、“君士坦丁堡”。

  悠久的历史和繁华之外,最吸引人的是这里“人与猫”的关系,伊斯坦布尔的猫数千年来都生活在这座城市;

  见证了帝国的兴衰,它们不同于我们身边的家养猫,这里的猫通常被“散养”游走于街头巷尾,遗世独立。

  每一只猫都有自己的性格,“独一无二”这件事儿它们比人类更笃定。

  虽然是纪录片,但是整个片子的基调比较活泼,导演通过对市民的采访消除语言屏障又以低机位猫的视角带观众走进猫的世界。

  “霸王花”是街头的“偷鱼大盗”,她并非没有食物;

  因为在伊斯坦布尔所有的猫几乎都是吃百家饭长大,这里的人会随手分给它们食物或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放置猫粮和水。

  它偷鱼是因为喜欢霸道的爱,喜欢让鱼摊老板追着自己满街跑。

  霸王花是猫咪世界里的“悍妇”,丈夫只能等她吃完饭才能“上桌”。

  她不允许丈夫在外“拈花惹草”,偶尔有比自己漂亮的猫靠近它的地盘,它就会醋意大发宣誓主权,寸土必争,寸草必得。

  “牛奶小子”外号“乐天派”,猫咪世界的街头小混混,喜欢到处找牛奶喝。人们叫它乐天派是因为它终日无忧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带着一种“志在必得”的豪情。

  称霸街头的“牛奶小子”恋爱了,爱人在“深闺”中,为了见到心爱的姑娘它爬上树干穿过阳台直接去姑娘家里做客。

  这家的主人早就习惯了这个爱耍帅的小子,也总会让他进屋,并且给它们让出独处的空间。

  当然,猫的世界里还有矜持内敛的,一家餐馆门口就有一只漂浪的猫从不向客人讨要食物,甚至只在餐馆门口等待,实在饿的发慌她就挠一挠橱窗,厨师知道她饿了就会给她送去食物。

  老板用“懂礼貌”形容它。

  在伊斯坦布尔人的眼中猫是自由、优雅的象征,它们为自由从不妥协,它们比女人更优雅。

  这部纪录片的故事就是由一只漫步在城市街头的猫开始,这只猫完全不在乎对准自己的镜头自由的穿梭在小巷里,累了就“回家”。

  可是它们也会随时离开这个安乐窝,就连喂养它们的人都不认为自己称得上是它们的主人,它们只属于自己。

  影片中的一位女画家表达了对于猫的“敬佩之情”,她认为猫身上存留着当代女性普遍丧失的优雅。

  女画家觉得当代女性在现实中生存艰难,对抗与妥协共生,长此以往优雅的韵味被磨去,就好像一种美即将消逝一样令人伤感。

  但是这种优雅在猫的身上一直留存着,几千年来未曾消失。

  因此,猫对于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而言就像是一个精神向标,这里的人认为没有了猫伊斯坦布尔就失去了灵魂。

  人们用食物喂养猫,猫也用精神喂养人类。

  影片中讲述了多个“人与猫”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三个:关于陪伴,关于治愈,关于上帝。

  一个老人养了一只小丑猫,名叫本古,老人说本古同胞兄弟共四只,其它几只都走了只剩下本古和自己作伴。

  他在谈论本古的时候像是在谈论自己的孩子,也时刻表露着自己的孤单。

  影片并没有交代老人的身世和家庭,把焦点完全聚焦于猫与人,镜头对准猫和人的相处方式,老人的讲述只是作为辅助平淡的叙述故事,没有刻意煽情也没有抬高众生;

  把猫和人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进行观照,此时的猫自然不再是人类的附属物,而是作为平等的生灵存在。

  老人在人类世界遭遇孤独,却在猫的身上找到温暖和慰藉,这大概是大多数爱猫人士的共同心理。

  这部电影讨喜的地方就在于它并没有因为寄希望于猫的世界而对人类世界表示失望,这才是真正的平等,真正的爱。

  另一个故事是关于治愈:胖女人拿着相册悲伤的讲述她死去的“孩子”,那是她的第一只猫,死于乳腺癌。

  胖女人自己也没有逃过癌症的厄运。因为对猫的思念也因为自身的病痛,她开始照顾流浪猫。猫成为了她的精神寄托,她说自己不仅在治疗猫也在治疗自己。

  人们常说“猫有九命”其实是说猫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有一种说法:“它们可借自己发出的声波疗伤,将人体暴露于如同猫打呼声的声波下,有助于改善人类的骨质”。

  女人在与猫的相处过程中以生命感受生命,既救助了流浪猫同时又救赎了自己。

  一个出海的船夫信仰上帝,也相信猫是沟通自己与上帝之间的使者。

  他讲述了自己的一段奇遇:他最潦倒的时候是渔船被海浪打翻,变卖家当换来的新船再次沉入海底,在他走投无路之时一只猫为他指路,他跟随这只猫捡到了一个钱包,钱包里的钱刚好可以救急。

  男人从此深信猫是自己和上帝的中间人,上帝对人类试炼以各种方式让人接近他。

  电影由个体反映群体最终揭开了伊斯坦布尔人爱猫的原因:他们信仰上帝,敬畏生命,在长久的岁月里他们与猫共生共存,这座城市不仅仅属于人类也属于一直生活在这里的猫。

  导演希达·托伦就是个十足的“猫奴”,据说她成长的过程中曾经有过21只猫,这些猫作为她童年时的朋友帮她消除寂寞,整部纪录片充斥着导演对猫的爱。

   导演:希达·托伦

  比如“牛奶小子”的“约会”故事,剪辑流畅,没有错过任何一个镜头,一个机位在拍“牛奶小子”翻越阳台,另一个机位已经在室内等待它进屋了。

  整个段落一气呵成,拍动物可以如此精准把握一定是在对于动物习性的深度了解之后才可能有这么高的完成度。

  希达·托伦多次使用大特写去观察猫的眼睛,猫的微表情通过镜头分明可见,甚至连它们走路的气势都被凸显出来。

  影片中除了人物采访和空镜之外全部采用低机位拍摄,大量采用猫的主观视角强化猫与人的交流感。

  在她的镜头之下每只猫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体型到神态各有不同。

  伊斯坦布尔还在迅速的变化,取代砖瓦小巷的是林立的高楼人们开始担心喵星人无处可归,这座城市因猫而独特,也因为猫而宁静,人与猫的共生关系让这这里更具生命力。

  希望繁华不要惊扰到这里的安宁,猫、人、城池一起构建的美好不要被打破。

  这部影片解开了我长久以来对于喵星人和“铲屎官”们的好奇,原以为猫只是作为萌宠存在,现在看来它们的“灵性”也不是浪得虚名。

  如果“吸猫”带来的正能量还不够,那么可以看看《伊斯坦布尔的猫》,不管你爱不爱猫都可以在这部影片里感受到创作者对于生命的尊重。

  - FIN -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