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突发的九寨沟地震,地方台和新媒体谁的速度更快?

  文 | 冯楷 姜璇 程宇 杰群

  来源 | 论媒社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8月8日21时19分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北纬33.20度,东经103.82度)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四川、重庆、甘肃、陕西等省市,震感明显。截至发稿,此次地震已造成19人死亡,263人受伤。

  8月9号凌晨1点,新华社发布通稿。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迅速组织力量救灾,全力以赴抢救伤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李克强对四川九寨沟7.0级地震作批示,要求国家减灾委、国务院救灾指挥部即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帮助地方做好抗震救灾。

  事件发生后,国内主流媒体和各地方媒体立即启动“突发”模式,在“大小屏”两端紧急发力,最大限度通报现场震情,调用最广资源增加新闻现场的信息量。哪家最快?哪家后续报道实力最强?本文别针对电视端和移动端,作以梳理汇总。

  电视端拼速度:

  最给力的是汶川电视台,凤凰东方紧随其后

  第一时间的地震信息:汶川当地电视频道拔得头筹

  地震发生后,笔者的朋友圈很快流传出汶川电视台在地震发生时的实时画面。这与日本NHK在探测到地震波后迅速飞出字幕、中断正常画面的做法极其相似。在与四川汶川当地的居民取得联系后,证实这一画面是真实存在的。

  地震发生时,汶川县防震减灾所和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联合通过电视端提前发布预警,向“大屏”用户迅速传达地震信息。电视屏幕上的倒计时秒数在不断减少,配合人声的数字播报。数字到0后,电视端响起警报声。

  

  据悉,芦山地震发生时,该预报就有所运用。而网络的信息显示,2012年5月14日,四川省青川县发生1.3级地震。震后第九秒,汶川县防震减灾局便以字幕形式在当地电视台发布了此次地震的预警信息,这是我国首次通过电视发布地震预警。

  汶川电视台安装了一套电视地震预警接收服务器,可以接收由成都高新减灾地震预警系统所发出的预警信息。只要在汶川2万多平方公里余震地区发生地震,系统都可以发送预警信息到汶川电视台播放的各个频道当中。

  随着官方消息的发布,各家电视媒体也迅速进入“突发”模式,抢占速度的第一落点。但是显然,速度都完全落后于汶川电视平台的播出时间。这其中,凤凰的速度是最快的,主播在新闻播出时段紧急口播了地震的新闻。

  随后约21:53分,东方卫视《东方夜新闻》用1分51秒首发地震新闻。正值东方卫视晚间新闻播出时段,SMG紧急连线陕西的记者,发回一手现场电话报道。记者在现场,是媒体权威性的最佳体现。央视《新闻1+1》在21:55分用12秒首发口播内容。随后,多家省级频道也陆续口播了这一内容。相比以往,这个时间大大缩减。汶川地震时,首条央媒的口播是震后32分钟。

  第一落点信息的随时更新:各频道大显身手,优化现场资源

  随后的一段时间,各电视端都是紧急占据第一落点,抢占信息发布的第一时间。央视利用核心记者资源,在多档直播节目中连线地震前方。连线附近地区的记者,联系正在当地风景区的游客,辅助专家解读、卫星地图、通讯社的权威通稿扩容突发直播信息量,呈现容多元化内容,营造全景式的突发直播气场。

  央视新闻在23点-24点时段的电视收视市占率达到10.0%,排行第一,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传统电视新闻频道的受众自主回归度陡然提升。

  关于地震后央视的连线,综合频道《晚间新闻》的首次连线是22点02分,记者明确了地震发生地点,并传递了救援力量正在集结和4万游客滞留等细节信息。

  央视新闻频道第一次连线是在《环球视线》22:32分,由于信号原因没有成功,第二次连线是22:36分,身份是武警阿坝州支队六大队教导员李晓亮,对方传递出水电不通、个别游客情绪激动、游客都在道路中间避险等关键信息。央视新闻第一次连线专家是在23:10分,连线的是中国地震局的孙柏涛。在23:21分连线了一位在九寨沟旅游名叫张彦的游客。

  另外,地方电视平台方面,四川卫视、深圳都市频道、上海新闻综合频道也多有涉及一手消息。随着突发直播推进,各地市级媒体一方面巧用各平台的资源加以优化整合,采访地震经历者、汇聚官方、民间的最新声音。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卫视打破严肃播报时政要闻的常规,主播直接用手机播报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的指示。随后四川卫视的特别直播中,主播多次用手机播报最新信息。在灾难新闻的速度面前,传统的播出形态可以“让道”。

  最快现场连线:3时31分,四川卫视记者赶到灾区

  最快画面回传:一小时不到,前方地震画面回传到“大屏”端

  突发新闻报道,不仅考验的是电视台资源储备,也是对直播团队新闻素质的考验,在移动新媒体时代,更是技术设备的综合较量。随着直播的持续,9日0点50分,四川卫视利用地理优势,出现了第一个现场记者连线画面。

  前方画面的“大屏”呈现,这次只用了一个小时。笔者注意到,央视22点的《晚间新闻》开播后不久就切入了网民上传的地震发生时画面,非专业视频极具真实感和现场感,这不得不归功于自媒体信息的丰富性和直达性,电视节目+社交媒体,形成了信息的有效扩展。

  08年汶川地震时,电视端出现第一个灾区画面的时间,是1小时52分。镜头,永远是直播叙事中最重要的环节。对于电视平台来说,地震现场的画面,永远是最好的突发视觉证明,而非主播大段循环的口播。

  新闻立台是新闻媒体永久的话题,电视媒体在突发新闻前的反应速度正是考验媒体驾驭复杂新闻报道的时刻。最根本的,还是要快。画质、包装、主播表述已经不再是主体因素。

  总体来看,九寨沟县地震发生后,各电视平台都有效抓住了第一时间点,整合前方的现场资源,发布一手信息。速度、质量、内容架构都明显强于以往的“地震”突发报道。

  四川一家媒体的副总编辑说:“这两年积累了丰富的灾难报道经验,震后5分钟内简单判断后,马上启动一级预案。”可见,这次九寨沟地震发生后,电视媒体能够比较快速而有序地报道震情,媒介的反应速度如此之快,还是有预案章法可循的。这张图是《成都商报》的办公室,地震发生后,传统纸媒不甘于落后电视媒体,趁着时效,已经开始行动。

  移动端拼海量:

  该赞扬的是速度与全面,该质疑的是核实能力

  来自传媒大观察的消息,移动端最先发布地震消息是新浪新闻,其率先推出移动端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客户端、闪电新闻客户端、新浪新闻很快开始图文直播,四川封面新闻、凤凰新闻也很快制作了新闻专题。

  凌晨后,各短视频平台陆续上线了一些包罗多种视听元素的短视频。多形式联合响应的模式,最大限度通报现场震情,增加新闻现场的信息量。

  内地移动端做网络直播比较突出的仍是央媒,央视前方记者23点多就在赶往现场的路上开通直播信号,介绍沿路信息。9日凌晨后,镜头更多聚集前方救援现场,显示九寨沟风景区的实时救援现场。

  无解说,镜面无过多文本,纯声画的组合已经呈现出跨越屏幕的强烈纪实感,央视网络直播室的镜头本身就能独立完成叙事。除央视外,看看新闻网等地市级平台也展开了网络直播,但大多援引官方电视端的画面。从信息资源的优先传播角度来说,这种做法是明智的。

  地震之后,谣言频现网络,假图频被转发。某官方媒体机构在公众号题图用错了图; 某大V平台发布了地震遇难人数的假消息......突发编辑模式下,移动端面对庞大的信源,一定要有信源的二次核实能力。

  尤其是主流媒体,若是成为谣言信息的传播者,谣言的传播范围就会进一步扩大。当然,新媒体是谣言的温床,也是最佳辟谣阵地。官方媒体机构一定要及时出击、核实信息、权威发声、减轻负面影响。

  每一场突发事件都是媒体的“练兵场”,九寨沟地震各媒体第一落点的表现还算是可圈可点。相比于前几次重大灾害性突发新闻,电视媒体反应速度提升明显,上到央媒,下到地方,都能在大架构下汇聚海量信息,占领信息传播的先机及时。移动端的表现也不逊色,“大小”屏的信息互通在这场媒体战役中显得尤为突出。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