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让张曼玉成为柏林首位华人影后

  前两天因为汤唯的晕倒,让很多人开始关注正在北京举行的香港主题电影展,这场 “风华绝代” 的港片嘉年华,本来只是一次影迷的狂欢,现在却受到了更多网友的关注。

  生长在90年代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港片情怀,厌倦了数字技术的高清视效,反而更加怀念胶片所特有的略显朦胧的电影感。

  “风华·绝代”分开来讲也可以说成是“情怀”“胶片”,但要说还有什么是绝代风华的,那大概就是“人”了,那个年代的电影人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弥足珍贵的东西。

  说到“风华绝代”就不得不提电影《阮玲玉》,此次电影展中154分钟导演剪辑版第一次在大陆上映。

  《阮玲玉》海报

  这部电影1991年香港上映,由关锦鹏导演,电影入围第42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张曼玉在片中饰演阮玲玉,她也凭借这部电影撕掉了多年的“花瓶”标签,拿下柏林电影节最佳女主角,成为第一个在世界三大电影节获奖的华人演员。

  《阮玲玉》之所以经典,不仅是因为它对于传奇女演员阮玲玉的刻画,同时还表达了中国电影人的传承。

  此时此刻如彼时彼刻,我们在回望90年代的电影,90年代的电影人也在追溯30年代的电影世界,真的很神奇。

  先来说说风华绝代的阮玲玉本人吧。

   阮玲玉

  提到她,通常人们总会想到四个字:“人言可畏”,她死后鲁迅先生也曾为她撰文《论人言可畏》,好像非但这四个字不足以为她的传奇一生画上句点。

  阮玲玉出身贫寒,父亲早逝,7岁起便随母亲在大户人家做帮佣,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形成了忧郁悲观的性格。

  母亲非常重视阮玲玉的教育,嫌旧式私塾太过背时就费心费力送她去洋学堂读书,17岁时迫于生计,阮玲玉考入明星电影公司,开始她的演艺生涯。

  她25年短促而精彩的一生中遇到过三个男人:

  一是张达民:阮母帮佣时的张家四少爷,纨绔子弟一枚,花天酒地,放浪形骸。但他是阮玲玉的初恋,十六岁的阮玲玉没经受住这个公子哥的疯狂追求。

  这个“渣男’在阮玲玉成名之后索要分手费,还把他们的三角关系新闻卖给记者,成为把阮玲玉推向死亡的重要因素。

  二是唐季珊:富商,联华电影公司股东。

  相较于张达民他就是个成熟的帅大叔,面对生活筋疲力竭的阮玲玉自然无法抵抗这个帅大叔的关怀备至,但是他后期对阮玲玉实施家暴,让她心灰意冷。

  三是蔡楚生: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导演的《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奖项的故事片。

  他和阮玲玉之间曾有过一段微妙的关系,但碍于种种顾虑没有走到一起。

  两人合作的《新女性》因为触及到政治原因又因为得罪记者,而导致记者将矛头对准阮玲玉的“桃色新闻”,把她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阮玲玉》这部电影带给人最大的惊喜就是她并没有遵循传统的叙事规律,而是采用套层式的叙事结构。

  中间穿插了关锦鹏的剧组记录影像,展现了关锦鹏眼中的阮玲玉,张曼玉眼中的阮玲玉,以及其他演员对于阮玲玉的看法。

  时空交错中带领观众追寻历史的脉络去慢慢探究阮玲玉的一生,“以电影来记录电影,以演员感受演员”。

  张曼玉形容阮玲玉:“她那种不是性感,是风骚在骨子里”。

  影片中张曼玉重现了电影《故都春梦》里的桥段,阮玲玉在片中饰演歌妓。张曼玉模仿30年代的表演风格,既是对形体动作进行模仿,又夸张的再现了阮玲玉的“风骚”劲儿。

  其实阮玲玉和张曼玉之间有一种轮回式的相似,表演的角色都是从“美丽的符号”开始。

  《阮玲玉》的第一场戏就是剧组记录式影像对张曼玉的采访,关锦鹏问张曼玉:“你希望半个世纪以后还有人会记得你吗?”

  电影有意无意的让张曼玉和阮玲玉之间产生某种联系,她们都曾被认为是“花瓶”,可她们同时又是“戏痴”

  影片中通过张曼玉之口讲出了阮玲玉的一句经典:“演员应该是疯子,我就是一个。”

  对于艺术的痴恋是成就她们的重要原因。

  现实中的阮玲玉为了表演好转型之作《野草闲花》中的母亲形象,扎进雪地里摸索角色心理。

  由于当时的中国电影开始引进有声技术,不会说国语的阮玲玉就用8个月的时间把国语讲好。

  张曼玉在表演的过程中很多次无法从阮玲玉的世界中走出来,其中有一段关于《新女性》的戏。

  剧中的阮玲玉在蔡楚生的指导下拍摄《新女性》的最后一场戏,蔡楚生喊CUT,剧组收工,“阮玲玉”还在哭,蔡楚生走上前坐到卷缩在病床上的阮旁边。

  此时镜头继续向外拉打破第四堵墙”,关锦鹏对着梁家辉喊:“阿辉,你忘记掀开床单看看Maggie Cheung”。

  这一个段落的处理简直精绝,《新女性》中的的韦明和现实中的阮玲玉,电影《阮玲玉》中的阮和现实中的张曼玉,几个女人跨越时间,冲破空间共同构建着一个电影宇宙,实在神奇。

  当你看到一个女人在哭,这个女人又是谁?

  阮玲玉和张曼玉的不同在于,她把自己永远的定格在最光辉的时候。

  天才型演员很少,阮玲玉算一个。

  她的戏路很宽,可以诠释好各类角色。关锦鹏说她演什么像什么,妓女、母亲、农妇、新女性她不断的尝试不同的角色,但又笑称她总喜欢用一个“无语问苍天”的表情。

  在《新女性》之前,阮玲玉更多的是饰演苦情女的角色,她本人人生坎坷,对于生活的感受力又异于常人,这是她成为戏痴的原因,但也许也正是她走向死亡的根源。

  就好像“不疯魔不成活”的张国荣,他们都是伟大的演员,但同时他们又承受比一般人更加强烈的喜与悲。

  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始终离理想太远的时候,便开始质疑生的意义。

  我们都希望变得坚强,可是坚强又有多么艰难。

  阮玲玉最终选择死亡不是因为软弱,而是因为长时间与外界的殊死抵抗而更早的筋疲力竭。

  当《三个摩登女性》的导演认为她只适合苦情女主角,不适合演积极向上的劳动女性时,一向“体面”的阮玲玉为了争取角色脱下外套,擦掉口红,穿着朴素直接试戏。

  当《新女性》受到记者责难的时候,联华电影公司不堪压力,只有剪掉部分镜头,影片才可以上映。阮玲玉冲进剪辑室质问蔡楚生为什么要剪,要求和记者工会抗争到底。

  当她遭张达民陷害之后走在人群中,有人攻击她,说她妈妈是《神女》原型,间接职责其母为妓女,她正面回击让这些人闭嘴。

  当走投无路之时,她也曾主动要求蔡楚生带她走,但是却被蔡拒绝。

  或许阮玲玉并没有外表看上去那般柔软,她的死也或许是因为过于刚烈的性格。

  电影《阮玲玉》通过阮玲玉这一人物,带出了一段中国电影史,展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电影人群像

  那时的中国战火频仍,中国电影进入“高潮期”涌现了一大批艺术佳作,其中很多作品关注现实,观照底层人群。

  电影中有这样一场戏,蔡楚生面带愁容的蹲在地上,阮玲玉走过来问他是不是特别喜欢蹲着。

  蔡楚生说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有这个“蹲着”的习惯,蹲不是因为喜欢而是因为“没有办法”。

  两人并肩蹲坐在一起,用和其他三分之二的中国人一样的角度看世界。

  影片中很多场戏的大环境都是都没有采用实景,导演甚至毫不避讳采用幕布的事实,有意凸显人物扮演和现实之间的分界线。

  通过对时空概念的强化,把“当代”与过去区分开来,同时向上一代电影人致敬。

  电影几乎细数了三四十年代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电影人:孙瑜、费穆、吴永刚、蔡楚生、黎民伟,他们和阮玲玉都有某种联系,他们共同建构了那个时代的华语电影。

  据说,阮玲玉死后12名知名电影人为她台棺,美国《纽约时报》将其形容为“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哀礼”

  电影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阮玲玉是一个传奇,也代表一个时代。

  - FIN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