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井窑院地下藏,宝轮塔上挂太阳--隆冬豫晋游之三
三门峡地区位于黄土高原上,南面的陕县有一种神奇的建筑形式,叫做天井窑院,又称地坑院、“地阴坑”、“地窑”,是古代人们穴居方式的遗留,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已有约四千年历史。在河南三门峡陕县、山西运城、甘肃垅东的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均有分布。13日下午我们包了一个车前往南面的陕县西张村参观神奇的天井窑院。这里距离市区约20公里,很快就到达了。从外观看这里是一片稀疏的树林,只有稀稀拉拉几座房屋,与普通一个小村类似。一座高大的门楼矗立在一片空地前,就是景区入口了。登上城楼可以四面眺望,南面沟壑纵横,雾气朦胧,林木苍郁,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景象。近处一片平原上,稀稀疏疏长着树木,地面十分平整。可以看到一个个方坑星罗棋布,这就是神秘的地坑院了。“远望不见村庄,近闻吵吵嚷嚷,地上树木葱茏,地下院落深藏”。“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人”,这是人们进入天井窑院的第一感受。
站在景区门楼上眺望东面地面分布的地坑院
西面深沟高岗,千山万壑的黄土高原景象
村落旁边就是深深地沟壑
东侧的地坑院
神奇的地坑村落
北侧的村落
村落边也有传统的窑洞
崖边崭新的单边传统窑洞,背后窑顶上面平坦地面上,就是地坑院群了
地面上跨越沟壑的小桥,下面是第一个地坑院
俯瞰地坑院 天井窑院或称地坑院是在平整的黄土地面上挖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深坑,深约6、7米,挖成的窑院为长方形或正方形,形成一个天井。然后在坑的四壁挖若干孔窑洞,窑洞对称排列,多为8孔、10孔。其中一孔窑洞内有一条斜坡通道拐个弧形直角通向地面,是人们出行通道。地坑院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檐,用于排雨水,房檐上砌高30~50厘米的拦马墙,在通往坑底的通道四周同样也有这样的拦马墙,这些矮墙一是为了防止地面雨水灌入院内,也是为了在地面劳作活动的人和儿童的安全所设,使整个地坑院看起来美观协调。
从地面俯瞰,地坑院四面都挖有窑洞
地面建筑和地下窑洞成为上下两层
整洁的天井窑院
地坑院和地上的房屋形成两层楼
在地面上俯瞰后,我们从地坑院的入口通道进入地坑院参观。人住在坑里,排水问题自然是第一大事。为此,人们在地坑院中下挖深4~5米的旱井、俗称渗井,用来排出生活用水和渗进入坑内的雨水。地坑院内也挖有解决人畜吃水问题的深水井。地坑院内四面的窑洞分为主窑、客窑、厨窑、牲口窑、茅厕、门洞窑等功用。受传统八卦的影响,老百姓依“风水流脉”来确定院子主方向的朝向。按照主窑所处方位不同称之为“东震宅”、“西兑宅”、“南离宅”、“北坎宅”几种。在通过地道相互联通的十几个地坑院中,展示了当地的民俗,传统民居中各种生活,生产用具,还有据说慈禧住过的行宫等院落。目前仅供游客参观和住宿,并无居民居住,少了些生活气息。
地坑院里的窑洞采光不错,现在也作为农家院宾馆接待游客,100元一天
窑洞也有套间
这座天井窑院作为食堂,主办10大碗水席,200元。这里的灶台几个灶眼联通,称作盘龙灶
小院很整洁,四面的窑洞很有韵味,角落里的小窑洞是各个地坑院之间的地下通道
这是展示当地婚俗的窑洞,我们入了回真正的‘洞房’
这间窑洞大有来头,叫做慈禧行宫
据说是八国联军进京时,慈禧逃难到西安经过此地时住过的窑洞
地坑院之间的通道幽深,走在里面,有点地道战的感觉
土灶,火炕加风箱,传统的农家窑洞住房
地下磨坊
这里有炕也有床,是近代的装备了
地坑院的婚俗表演,可惜没有看到,是翻拍窑洞里展示的照片
农具展厅
酒窖
一座窑洞中有位剪纸的老婆婆
传统剪纸琳琅满目
地坑院里的传统水井。其实现在已经使用自来水了我们行走在一个个地坑院中就像穿行在地道战中的村落之中,感觉这种地坑院十分奇妙。当地人民利用黄土高原的特点发明了这种居住形式。据说居住在这样的窑洞里,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真是奇妙的创造,令人赞叹。据说“穴居”式的地坑院在三门峡境内保存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但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建造地坑院了,其最晚的院子也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的,这种神奇的建筑需要加以保护。
陕州古城东门的古牌楼 我们这次在三门峡居住在天鹅湖公园附近,这里就是古陕州所在的三河涧三角洲。陕州古城素有“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之说。东据 崤山关连中原腹地,西接 潼关、秦川扼东西交通之要道,南承两湖,北对晋地锁南北通商之咽喉,是古来兵家的战略要地。九大雄关居其三,崤山、函谷、雁岭关分守三门峡的东、西、南三面。这里流传着:禹凿三门、紫气东来、周公分陕等许多古老传说,更有关云长收周仓,老子著道德经的历史记载。可惜三门峡水库蓄水后,古城大部被淹,仅有少部古城墙遗址残存。14日我们前往古城中的宝轮古塔参观。
位于黄河边的古陕州城墙遗址,只剩一条土埂了
古陕州城西墙遗址
陕州城内宝轮寺的塔院。
宝轮寺塔。始为唐僧道秀所建,金大定十七年(公元1177年)僧人智秀重建,距今已有800余年。寺已早毁,唯塔独存。此塔塔门面南,平面作正方形,为13级迭涩密檐式砖塔,塔高26.5米,塔围21.6米,用青灰条砖一顺一丁垒砌而成。塔底有台基和台座。塔的正面刻有“三圣舍利宝塔”的塔铭。此塔的一个奇妙之处在于,塔前放有一个石臼,里面有块石头。用石块叩击石臼叩石、会听到“呱呱呱”的类似蛤蟆的叫声。叩石或击掌越响、越快,这种蛤蟆叫的声音也就越逼真、响亮,所以当地群众俗称其为“蛤蟆塔”。当然这是宝塔的回声所致,但声音十分逼真,十分奇妙。该塔同北京天坛回音壁 、山西普救寺的莺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同列为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
听过宝塔蛙叫,我们来到塔西北角,这里有一组硅化木展示
宝轮寺塔身自下而上逐层收敛,每层高度均匀递减 ,外轮廓呈抛物线型,用菱角牙子砖和迭涩砖层砌出塔檐,秀丽俊俏。每层塔身分别辟有半圆形拱券门、佛龛、窗洞,翼角下有风铎(铁铃),风吹铃动,叮当作响。塔内有塔心室和梯道,可以登临远眺,观赏“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景。可惜现在又不开放。偶然抬头,看见雾霾中红色的太阳,突发奇想,将这难得的红太阳挂在塔的风铃上应该很有意思
让太阳权作古塔的风灯吧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